寂寞的時候去看電影吧 |
送交者: 魏君子wei 2002年08月28日17:16:15 於 [五 味 齋] 發送悄悄話 |
另外,人們對孤獨和寂寞的態度又有不同,張楚說“孤獨的人是可恥的”,陳明卻在唱:“寂寞讓我如此美麗”——當然,並不是每個人都把寂寞想象得如此有詩意、如此有情調,對於更多的人而言,一旦自己有了這種感覺,都會想盡辦法去消除它(寂寞有時候也是很可怕的)。 如果與好友歡聚斗酒、與女友花前月下、與親人暢談心事皆無法排遣你心中的寂寞,那麼我建議你獨自去看電影,逼真影像為你帶來的刺激也許會讓你一時忘記一切(包括寂寞),銀幕上的曲折故事和人物命運也可能碰撞到你的內心深處,令你頓起共鳴,這時候,寂寞可能會因您的思索而消逝,也可能演變成一種難言的回味,甚至升華為一種生命的體驗。 以下是幾部不同類型的影片,很適合在寂寞的時候觀看,因為那時我們會沉下心來,從而能更真切的感受到電影的魅力和精彩。 大師的生命之作——《亂》(日本)1985年出品 被譽為日本“電影天皇”的黑澤明,是最早向歐美電影學習的亞洲導演,但他影片的風格和拍攝手法反過來又對歐美電影產生了重大影響——就在這種相互融匯中,黑澤明和他的電影揚名國際,進而成為一代宗師。影片《亂》的故事結構取自莎士比亞的悲劇《李爾王》,在此之前黑澤明已經將莎氏的《麥克白》、甚至妥斯綏耶夫斯基、高爾基的名著移植改編成日本傳奇搬上銀幕。 也許對於更多的將電影當做娛樂的朋友來說,很容易認為這部大師的作品(而且是改編自名著的電影)會晦澀難懂,高深莫測,因此敬而遠之。其實如果你靜下心來,能忍受影片稍顯緩慢的節奏的話,那麼你會發現它講述的更象是一個並不算複雜的東方寓言,影片刻畫出一位當年馳騁疆場的英雄,臨到老來讓自己的固執和偏聽偏信害得幾近崩潰,從而在孤獨中死去的過程。它給人的感覺是像極了我們熟悉的演繹中國古代春秋戰國傳奇的京戲,人物形象雖然鮮明,但臉譜化痕跡很重。尤其是對武士形象的塑造,經常運用一些鮮明的對比,比如貪婪和慷慨,勇敢和懦弱,聰明和愚蠢等等。另外,我深深贊同某些影評家的說法:“黑澤明將現代化的電影手法與日本民族傳統巧妙的結合,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瀟灑自如的人物調度,信手拈來的精彩瞬間,爐火純青的故事布局,營造出不可思議的感染力,盡顯大師功力。 家庭倫理的喜劇——《今天不回家》(中國台灣)1995年出品 1995年正是台灣李安的家庭倫理題材電影大出風頭的之際,他的那部既叫座又叫好《飲食男女》也直接導致了《今天不回家》的出現。雖然李安本人並未參與該片的任何環節,但他和《今天不回家》的淵源卻是極深,原來該片的主要演員幾乎都是《飲食男女》的原班人馬,編劇則是李安的弟弟李崗,導演為才女張艾嘉。 和《飲食男女》一樣,《今天不回家》也是一部家庭倫理喜劇:60歲的老陳(郎雄飾),雖然有妻有兒有女,但仍渴望自由,想轟轟烈烈的再去愛一次,和情婦胡搞被揭發後,太太(歸亞蕾飾)吵着要離婚,氣呼呼地離家出走與餐廳里的紅牌牛郎”同居”;兒子趙文瑄覺得沒有甚麼大不了,認為老父一兩天便回來;女兒劉若英受到父母婚姻的衝擊,開始思索與男友陳小春論及婚嫁的選擇究竟對不對?當事情平復過來後,兩位二人是回來了,一顆心卻仍整天都蠢蠢欲動呢! 客觀來說,《今天不回家》延續了李安《飲食男女》的兼具寫實意義和娛樂效果的群戲風格,細膩刻畫的一個典型台北家庭各成員之間的感情和事業困擾似乎也能讓心處寂寞的我們感到一絲世俗的無奈.無論喜劇也好,悲劇也罷,既然生活在現實社會中,就會有各式各樣的煩惱紛至沓來——腦子裡裝滿這些你還能感到寂寞?算你有情調! 我不做大哥好多年——《再見阿郎》(中國香港)1999年出品 看慣了香港的黑幫片,對於電影中的這些“江湖英雄”自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他們重義氣,輕生死,談笑間砍人槍戰瀟灑自如;平常則是吃喝玩樂談情說愛,一副“古惑”模樣;他們似乎無家可歸,也從來沒想到要有一個家——多年的動盪廝殺已使得他們習慣在燈紅酒綠之地醉生夢死以掩蓋內心的寂寞,而黑幫英雄們最後的結局也不外乎橫屍街頭、鋃鐺入獄或者經過一番打拼、成為風光一時的大佬罷了。 不過,1999年由杜琪峯導演的《再見阿郎》則通過劉青雲扮演的過氣黑道大佬在惡警的百般刁難蹂躪下毫無報復,相反卻在店老闆黃卓菱的感化下念念不忘對“家”的嚮往,對親情的渴求,可算是對忌諱兒女情長的傳統黑幫英雄片的大膽反叛。 “難得一身好本領….人生幾許失意,何必偏偏選中我….”片中阿郎反覆吟誦地《小李飛刀》歌詞似乎在展示“黑道人物”的寂寞:轟轟烈烈江湖喋血的背後未必沒有對安定生活的嚮往。只是以前的電影總是迴避,甚或將“退出江湖”的下場描寫的悲慘淒涼,因此,《再見阿郎》中阿郎再次出獄與惡警一笑泯恩仇的結尾便很值得我們玩味——為什麼不給自己一次機會呢?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