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現“北平情結” (作者不祥)
把《茶館》中“常四爺”一角演活了的鄭榕老先生,這次在“再別康橋——中外詩歌散文擷英音樂朗誦會”上,依然演繹老舍的作品——散文小品《想北平》。年逾古稀的鄭老先生打算將此次朗誦會作為告別舞台的最後一場演出,一直在精心地準備作品,反覆地琢磨語句,一定要為自己豐富精彩的演藝生涯劃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想北平》是老舍先生在1936年山東濟南時寫下的一篇小品文。老舍是著名的“京味作家”,他用一生的創作在現代文學史上創造了一個“藝術的北京”,從此人們對北京的關照就不能不帶上老舍的眼光。這一切和老舍土生土長於京,對北京極為熟悉並有着極為深厚的感情是分不開的,我們從他大多數作品中都能體味到作家對北平至深的情感。當年身處異地的老舍,在戰亂的歲月中,更加思念他摯愛的北平,於是就創作了這篇真情流露的《想北平》。
作為人藝的老演員,鄭榕對老舍的作品有着特殊的感情,在二度創作中對作品也有獨到的見解。鄭榕先生反對將朗誦處理為加入情感的背誦,他認為傳神的語言如同畫畫,在一片珠字玉句中,讓觀眾看到老北平的風采。他希望自己的朗誦能讓觀眾感覺到最讓老舍思念的不是莊重的宮殿樓閣,而是雨後什剎海的蜻蜓;不是秀麗多姿的皇家園林,而是進了城還帶着一層白霜的柿子……這些裹挾着最真摯的市民情感的田園都市物象,蘊含着老舍心目中的傳統文化魅力,讓他“直想得要落下眼淚”……
鄭榕先生在他的話劇表演和朗誦中,尤其強調要將生活規律運用在藝術里。《想北平》中描寫的是一些實實在在的生活細節,“牆上的牽牛,牆根的靠山竹與茉莉,是多麼省錢、省事而也足以召來蝴蝶呀!”在一種平靜甚至是拉家常一般的語氣中,鄭榕將老舍的北平情結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今年“五一”《中外文學作品擷英音樂朗誦會》的第一樂章《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擷英音樂朗誦會》演出時,許多觀眾為鄭榕先生的朗誦藝術而傾倒,恍惚聽到了老舍先生自己在聲聲絮語“想北平”;鄭榕先生也為觀眾的熱情而感染,在演出中真的是情不自禁地“要落淚了”。愛北平的京城觀眾將再有機會和老舍、鄭榕先生一道品味“老北平”了。
from 《文化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