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紅樹林
萬維讀者網 > 五 味 齋 > 帖子
“叫阿姨”與“守規矩” (ZT)
送交者: 愛晚亭 2002年09月14日16:00:54 於 [五 味 齋] 發送悄悄話

“叫阿姨”與“守規矩”
-大小孩-


  上小學的時候,學校離父母工作的研究院很近。中午下課後,我和弟弟就到母親的辦公室吃午飯。雖然整個上午的時間我都在想着午飯,但吃飯前必須做的一件事讓我非常發怵和頭痛。


  母親的辦公室里有五六位和母親年齡相仿的中年婦女。午飯時間,她們常聚在一起聊天。依照父母的要求,每次走進辦公室,我都必須逐一同她們打招呼,稱她們為“某姨”。父母講,這是作為小孩的最起碼的禮貌,而且應該是很容易做到的。就這樣“張姨”“王姨”“趙姨”叫一圈下來,我才能被允許吃飯。


  這件事讓八九歲的我倍覺尷尬,總也想不好叫“某姨”時究竟要採取什麼樣的語氣和姿態才能顯得自然一些。尤其是,叫完“某姨”之後,“某姨”最多只是答應一聲,而這並不意味着“某姨”和我之間有什麼話可講。因此每次在眾目睽睽之下把一大群“某某姨”們逐一點完名後,我都像逃難一般地躲到母親身後。這件事絕不像父母說得那麼容易。如果不是為了母親飯盒裡的炒雞蛋,我恐怕寧可挨打也不會走進這間辦公室。


  父母是受過多年教育的知識分子,因此對我們姐弟從小就嚴格要求。除了學業上的期望,我們還被教育要守規矩,懂禮貌。“叫阿姨”是“懂禮貌”的一部份。另外,我們還被教導,“同長輩講話要有分寸,不該說的話不要說”。因此,十幾歲的我已經被訓練得未說話前先“三思”。但更習慣也更簡便的做法是在成年人面前不說話,除了把“阿姨”們逐一點名,以示“禮貌”。這不成文的規矩是,既然叫對方“阿姨”(或“叔叔”),對方就是“長輩”,那麼對“長輩”說話可就要多加小心嘍。


  後來就到美國來讀大學。經過了十年,總算“適應了美國社會”之後,才意識到,“適應美國社會”過程中的很大一部份就是把小時候經歷無數挫折並耗費父母許多心血才培養出來的“規矩”拋掉。然而這千辛萬苦得來的“規矩”有如雞骨頭,食之無味,棄之卻甚覺可惜。更可悲的是,“規矩”已經成了我的一部份,不是可以輕易拋掉的。往往在需要說話的時候,我這內在的“規矩”會通過潛意識起到不可忽視的阻礙作用。過後我常常後悔沒說應該說的話。這在別人(美國人)看來跟“膽怯”沒什麼兩樣。


  真羨慕美國小孩,因為他們從來不會被強迫“叫阿姨”。就是對自己的真阿姨,乃至親生父母,他們都可以直呼其名。真是“不懂規矩”且“沒大沒小”。


  前幾天,同事LISA帶她的九歲女兒JENNY來上班。JENNY是個淺棕色頭髮藍眼睛的小女孩,和我見過幾次面後就混得爛熟。這次,她竟跟我講起她新交的“男朋友”STEVE,並給我看照片。看着這“乳臭未乾”的小男孩和JENNY作親密愛侶狀的照片,我忍俊不禁地問JENNY為什麼喜歡STEVE。JENNY說她認為STEVE很有魅力(VERY ATTRACTIVE)。於是我們就“魅力”進行了一場不大不小的討論。JENNY看到我放在辦公室的旱冰鞋,馬上不加掩飾地指出,這鞋的式樣在兩年前就過時了,並說下次她要把她的新式樣旱冰鞋帶給我看。然後我們就滑旱冰的動作要領展開了認真而深入的討論。她媽媽LISA在旁邊的電腦上打字,每當聽到JENNY因為不同意我的觀點而大聲喊“NO”時,就轉過頭來朝我們微笑。LISA的要求是“小點聲,別這麼大嗓門”,因為“別人還在工作呢”。她們臨走前,我送給JENNY一把兒童牙刷。JENNY看着牙刷柄上的白雪公主愛不釋手。這時媽媽LISA走過來問:你記得應該說什麼嗎?JENNY就仰起臉,很認真地說:“THANK YOU。”媽媽說:這才對了。其實他們也是有“規矩”的。


  同事走後,我忍不住想,如果我回到中國國內,見到表哥表姐們八九歲的小孩,我能同他們討論些什麼呢?我現在恐怕已經被晉升為“阿姨”了。這些小孩大概會像我小時候一樣,被父母鼓勵着,或者逼迫着叫我“阿姨”。同時他們也會被告知要“守規矩”,不講“不該講的話”。如果他們大聲喊“NO”,做父母的大概會立即制止:“不許這樣跟阿姨講話!”因為“頂撞長輩”是作為小孩的“嚴重錯誤”。如果家長不予制止,這小孩就是被家長“嬌慣壞了”。那麼,成年人和小孩到底能談些什麼呢?


  於是想到“代溝”。難道按照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每一代人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加入到製造“代溝”的行列?通過給下一代樹立“規矩”,我們實際上疏遠了他們,最後兩代人之間竟無話可講!


  小JENNY和我之間差了二十歲,但我們激烈討論的時候似乎沒有任何“代溝”存在於我們之間。我們的唯一不同也許是EXPERIENCE(“經驗”)。而人生經驗確實是要花時間來積累的。小孩也許能從同成年人的談話中學到某些“經驗”。但我們的長輩在“傳授經驗”時往往是不加解釋也不容質疑的,我們和長輩之間的討論也自然是不存在的。


  那麼,“叫阿姨”和“守規矩”究竟要持續到“小孩”長到多大?也就是說,“小孩”和“大人”的具體界線究竟在哪裡?是十三四歲,還是十七八歲?


  記得讀大學時,和我同選一門課的一位中國朋友不幸出了小小的車禍。我在與另一位共同認識的朋友通EMAIL時無意中講了這件事,結果消息被傳到中國,造成出車禍的朋友在國內父母的極度擔心和頻頻來電。我很後悔講了“不該講的話”。父親知道了,非常嚴厲地對我說,“你以後少管大人的事”。其推理是這樣的:這位出車禍的朋友雖然是我的“同班同學”,但比我大十二歲,而且曾與做訪問學者的我母親是同事,因此他們都是“大人”;我那時雖然已經二十二歲,大學即將畢業,但我仍屬“小孩”的範疇。可見,“小孩”在父母面前永遠是長不大的,而且永遠不可以平等地介入“大人”的討論範圍。父親的這句話在我耳邊迴響了很久,每想起來都讓我啼笑皆非。


  最近在BERKELEY的公交車上看到的一幕讓我忍不住想對“小美國公民”的父母們說幾句。那天,兩位看上去像中國留學生的年輕女士在車上相遇,其中一位領着一個五六歲的小姑娘。兩位女士是熟人,寒暄之後,小姑娘的媽媽俯下身對小姑娘說:“叫阿姨了嗎?”小姑娘害羞地把頭扭向一邊。媽媽卻堅持要她“叫阿姨”,並把她的頭扭過來。另一位女士說:“小孩害羞,不叫算了。”但這位媽媽不依不饒,僵持了好久,小姑娘才極不情願地用蚊子一樣的聲音叫到:“阿姨”。兩位女士同時說:“乖孩子。”然後,兩個人聊天,而不再同小姑娘說話。小姑娘百無聊賴地望着窗外,也不去打擾“大人”的談話。我真替這小姑娘難過:好不容易叫了“阿姨”,但叫完之後,不光“阿姨”不理她,就連媽媽也不理她,難怪她不情願叫“阿姨”。


  看來我並不是唯一的一個叫“阿姨”叫得非常辛苦的小孩。就連今天生活在美國的中國小孩也有着同樣的苦惱。每當看到天真無邪的美國小孩無拘無束地同大人“平起平坐”,我都想,我們的“規矩”是否在稚嫩的心靈上加上了過多的負擔?而這使得多數中國小孩顯得“老成”,而缺乏“天真”?


  況且,學會“叫阿姨”並不會讓小孩終生受益。究竟小孩長到多大就可以停止“叫阿姨”雖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但總不可以長到三十多歲還見人只叫一聲“阿姨”就退出談話吧?小孩最終還是要學會成年人的交往方式。而這,必將又是一門“學問”,又是一道需要逾越的“鴻溝”。相反,小JENNY媽媽要求的“說謝謝”和“尊重他人”卻終生有用。所以,美國小孩學會的“禮貌”可以沿用到長大成人,而我們卻要象兩棲動物那樣,先學會小孩的“禮貌”,再“登陸”考慮成年人的禮貌。學“小孩禮貌”時尚且有父母指導,而學“大人禮貌”時卻要“全憑自己摸索”。難怪有些成年同胞在無人指導的情況下,不知“禮貌”為何物。


  但願此文能給在中國和在美國的父母們一點啟示吧。


  謹以此文獻給愛我的和我愛的母親和父親。

楓華園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