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紅樹林
萬維讀者網 > 五 味 齋 > 帖子
貫穿我生命的小說和電影
送交者: 小昆 2003年01月21日19:03:50 於 [五 味 齋] 發送悄悄話


一直想寫關於電影和小說的話題,但又不敢輕易提筆。對於寫作有心得的朋友都知道,寫作不
但需要有知識上的準備,同時還要有心理上的準備,盲目下筆只會糟蹋了一個好題材。關於電影和
小說,相信每個愛好文藝的朋友都有所涉及。然而對於我來說,在成長的過程中正是因為那些電影
和小說才使我的生命豐盈起來,讓我不至於被潮流所淹沒。

所有起始總是源於一次內心的波瀾,和那波瀾後的震撼。我是一個從電影認識小說的人,而那
部電影恰恰是改編自捷克流亡作家米蘭昆德拉的那本著名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電影由美國
導演菲里舖考副慢執導而成,坦率的說那是我接觸的第一部背離好來塢風格的影片,那年我高二。
吸引我的首先是電影中維美而熾烈的情色描寫,對於一個青春期的男孩來說,性的吸引再直接不過,
超越了影片背後深邃的思想和政治歷史,第一次看到法國女星比諾什楚楚動人的臉龐就被深深的吸
引,從此愛上了比諾什,並開始閱讀昆德拉的原著。我是從昆德拉開始接觸歐洲小說的,這個起點
確實有些艱難,昆德拉與其說是一位小說家不如說是一位思想家。對於他來說小說僅僅是用以表達
自己思想的一個工具,但昆德拉不是一個枯燥的思想說教者,他是一個藝術家,小說的藝術感從他
睿智的思辯和獨特的敘事風格中飄落下來,不知不覺已被他帶入了一方全然不同的天地。昆德拉的
敘事風格讓我第一次看到原來小說是可以這樣寫的,他突破了中國傳統的八股式的行文方式,在我
的眼中繪畫出另一種色彩。在閱讀了大量昆德拉的小說並對他的閱歷進行研究後,我漸漸發現故事
背後沉重的社會現實,政治的枷鎖和歷史對人的淹沒,不斷有門被推開,無數的光線射了進來,我
感到一種灼燒,那是少年單純的心靈對複雜現實的恐懼。而今許許多多的青年都抨擊着考副慢的那
部《布拉格之戀》,認為電影淹沒了昆德拉原著的思想精髓。但是我要為考副慢辯護,電影和小說
永遠是藝術的不同載體,表現方式各有差別,若以小說不同主題的探討開始一部電影,那麼這樣的
電影將無法被別人理解,影象和文字的差距就這樣顯現出來,那些攻擊考副慢水準的朋友,如果把
攝影機放在他們的手中,他們又能拍出怎樣的東西呢?在閱讀了昆德拉原著後,我用電影繼續着我
的思考,重新審視《布拉格之戀》時,我從比諾什的眼中讀出了更多的東西。

在二戰以後,歐洲大陸存在主義哲學風行,撒特和他的准夫人西蒙波伏娃的作品被不斷搬上舞
台,我是從電影《前世今生ALL MAN ARE MOTAL 》開始了解存在主義哲學近而進修了歐洲哲學史的
發展,因為那部電影我根本沒有看懂,懷着對神秘和答案的渴求,我借來了電影的小說原本——西
蒙波付娃的《人都是要死的》,用現在的眼光來看,無論電影和小說本身都不具有太深的含義,有
些僅僅是形式上的認同,但正是這樣的電影激發起我對知識,對根源的渴求。在1895年的時候,法
國盧米艾爾兄弟在工廠門口架起了攝影機,開始了電影百年的生命。1995年上海音像資料館製作了
一個電影百年的專題,在那裡我知道了電影在世界各國的生命歷程,知道了意大利新現實主義,新
德國電影和法國新浪潮電影。電影的發展和革新代表了整個藝術領域的革新,而小說的革新則是革
新的先鋒。法國著名的先鋒小說家羅伯特格里葉的小說《去年在馬里安巴》被新浪潮導演阿淪雷乃
拍攝成電影,並引起了國際影壇的轟動,迂迴的敘事風格與根深蒂固的懷疑精神將傳統的現實主義
題材打破,藝術開始了一種飛翔。而我第一次知道原來電影有如此之大的表現能力,絕不僅僅局限
於好來塢的打鬥火拼。

對我影響最大的電影導演莫過于波蘭導演基洛副斯基,第一次看他的《藍》僅僅是被那種陰鬱
的氛圍所感染,在沉悶的喘息中度過了冗長的2 小時,我沒有看懂甚至有些害怕歐洲電影的那種深
邃。直到《紅色》的結尾中幾位主人公相繼出現在鏡頭中,我的內心被深深的震撼了。《紅色》直
觀上比《藍色》帶給我的震撼更大,或許是因為它更易被解讀,當《紅色》的最後我看到年輕法官
奧古斯特完全重複着老法官的生命歷程時,我被基氏征服。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在影片的末尾
全部被擰合在了一起,宿命的鐘聲在耳邊迴蕩着,還有天使的詠嘆。然後重新看《藍色》《白色》
方才對基氏所要表達的內涵略有了解,並且通過不斷的閱讀他人的評論,讓我真正培養起一種看電
影的修養,並且也漸漸的懂得解讀電影。《維羅尼卡的雙重生命》是基氏的早期作品,對於這個作
品我花了很大的心血企圖解讀他的內涵,然而一直到我讀到他的那本《基洛副斯基談基洛副斯基》
時,我才知道,理性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很顯然《維》是一部直接獻給心靈的電影,早先曾看
到在台灣的電影畫報中說《維》是一部純感性電影,當時以為感性電影僅僅是煽情的情感類電影,
對這種說法嗤之以鼻。直到讀懂了基氏對於生命不可知的懷疑以及對靈魂的探究時,我才知道所謂
“感性”的真正含義。太多的時候無知讓我們無畏,任何領域鑽的越深越知道其中的博大精深,這
或許是謙虛真正的發源地。

在看完那部神秘主義的〈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後,我被一個朋友推薦去閱讀博爾赫斯的作品,
因為他說我當時創作的一篇小說很有這種味道。對於南美作家我了解的很少,而從博爾赫斯的文字
里,我讀到了完全不同的世界。博氏的高超在於他在你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就將你帶入了夢幻虛境之
中,他的故事常常來源於民間和一些不為人知的地方志,然後加上自己的思想融合成一篇完美的幻
想主義文學作品。他的代表作品〈小徑分岔花園〉〈南方〉〈圓形廢墟〉等都是對表層物質世界的
懷疑以及對時間的背叛,他輕易的將讀者帶到自己的世界裡,又在不知不覺中將你放回現實。博氏
的作品有着一種開放式的閱讀方法,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與博爾赫斯同樣詭異的還有意大利
著名小說家卡爾維諾,卡爾維諾那篇著名的〈命運交叉城堡〉以小說的形式玩着一副失傳多年的塔
羅牌遊戲,卡爾維諾已經遠遠超越了小說這種藝術形式的框架,他把世界裝進了自己文字,他的小
說是一項巨大的工程,每一個章節就好像是一個巨大工程的某個部分,在小說結束的時候你才發現
所有零件完美地組合成一個巨大的物件,你不尤的讚嘆他思維的縝密和智慧,就如同〈看不見的城
市〉中將人體的感覺器官分成九個部分,每個部分代表小說的一個章節一樣,卡爾維諾在輕逸中完
成了他的巨作,我仿佛看到大師的臉上露出詭異的微笑。

常常一部電影能含蓋人生,在心靈長久的平靜,以為歐洲電影不再有顛峰的時候,〈永恆的一
日〉給我當頭一棒。希臘,愛琴海從這裡吹來人類文明的起源之風,安哲洛普洛斯,這位20世紀的
希臘人,凝聚着希臘聖賢的智慧和深邃的哲思,用感性的視角展現了人類生存的意義,很少有一部
電影能有如此的詩意,那種詩意近乎於一種對生命的悲憫,我無法用文字來形容它給予心靈那種深
深的烙印,我只知道每當聽到那首鋼琴曲時我會禁不住熱淚盈眶。有人說塔可副斯基的電影有着深
邃的內涵並且被世界公認為俄羅斯文化的精髓。然而我坦率的承認對塔氏作品我還不能真正體會其
中的內涵。塔氏的鏡頭沉重而漫長,蘊涵着流亡者對故土的眷戀,鄉愁四韻,還有對生命的詩意的
思考。在塔氏的面前,我實在感到閱歷的貧乏,與其不懂裝懂的沉醉,我想或許放個20年再來看時,
會潸然淚下的。而對於俄羅斯當代電影來說米哈爾克夫的〈烈日灼身〉真正顯現出大師的風範。而
南斯拉夫電影〈地下〉也是近幾年來為數不多的讓人擊節讚賞的影片。戰爭和政治運動對人生命的
影響被電影大師們用舒緩的鏡頭呈現了出來,忽而雷聲四起,往日的輕歌曼舞煙消雲散,與此形成
強烈對比的是被戰爭和政治運動踐踏的家園和人生,想起了昆德拉的一句話“這就是生命,你不可
逃脫,不可選擇,唯有隨波逐流”。

胡亂的寫了這麼多,似乎都是蜻蜓點水淺嘗轍止,以上那些小說和電影也僅僅是我整個閱讀和
觀影的一小部分。我只是想把自己觀影和閱讀的歷程寫給大家,尋求更多的共鳴。

時間的長河依舊漫漫流淌着,電影和小說將源源不斷地穿越過我的生命,讓兩岸的綠草更清新。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2: 思鄉詩詞幾首
2002: 很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