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紅樹林
萬維讀者網 > 五 味 齋 > 帖子
《The Reader / 朗讀者》觀後感 (三)
送交者: 鐵獅子 2009年07月20日17:11:06 於 [五 味 齋] 發送悄悄話

(三)

 

顯然,通過法庭的審判青年麥克對他少年時期的戀人有了新的認識,並且完全不能接受她對人性的冷漠;而在個人情感上他恐怕還有種被出賣被戲弄的感覺。至於她的坦誠與真實大概他也不認同 ,甚至視之為刻板與無知。當然,出於道義他也曾想過是否要幫助她,為此也有過激烈的思想鬥爭,但是最終他患得患失地選擇了逃避。這可能不是他最想做的,但確實是他選擇做了的

 

俗話說眼不見心不煩。麥克以為自己可以從此與此人此事隔絕走自己的路過自己的日子了,但是事實並非如此。中年麥克離婚了,帶着年幼的女兒回到了闊撇多年的西柏林老家----這個傷心之地自從他離開後就再也沒有回來過,甚至於在他的父親去世之時。由此可見他與漢娜的關係對他有着多麼深沉的影響。

 

影片一開始,一位與他同居的女人離他而去前問了句並不指望回答的話:“有哪個女人和你在一起時間長到能夠知道你腦子裡在想什麼?”

 

此話一語道出了麥克後來再與女人交往時的狀態,他不再能夠與人敞開心扉,開誠相見。而在片尾,當麥克要將這個沉重的故事講給她女兒時,頭句話也是先承認他為人一直不夠坦誠。

 

影片自始至終沒有內心獨白,而中年麥克的話語又很少,但是你卻能夠深深地感受到他被交織在一起的某種情感、哀怨、無奈、抑或負罪感緊緊地束縛着不能自拔,並無處訴說。

 

麥克在母親家的儲藏室里見到了那些他為漢娜朗讀過的書籍,其百感交集思潮翻滾,並恢復了為她朗讀。他先錄音,然後將錄音帶寄到監獄裡去。但是他僅限於寄去書籍內容的朗讀,別無他話。他的這種沉默使人感覺很壓抑。我想漢娜從初期的興奮中漸漸地緩過來後慢慢地也會感受到這種沉悶。

 

有人說漢娜沒有文化,在這點上我很不認同,她只是不識字而已。她通過聆聽而“讀”過的書籍恐怕比一般識字的人還多。當漢娜通過錄音帶再一次聽到麥克為她朗讀《 帶小狗的女人》後,她去監獄圖書室借來了這本書,然後隨着錄音一字一字對照着學習認字。

 

1980年,麥克在柏林收到了漢娜寄來的第一封信,信中她寫道;“謝謝你最近寄來的這一部,我真的很喜歡。”麥克收到此信後心理反應很複雜,他震驚、恐慌、無措、茫然。

 

漢娜會寫字後,再去簽收郵件時不再是一划了之,而是一筆一畫地簽下名字。她給麥克的短信中還提到過“請多寄點愛情小說”;也有過評論,如“席索需要個女人“等 。但是,自她寄出第一封信後的整整8年間麥克始終沒有的回過任何一封信。

 

那麼麥克為什麼不回信呢?我想是因為他始終沒有收到一封他所希望讀到的信。他想要一個解釋,一個懺悔。但是他自己羞於去問,不願去問,甚至於怕去問。因為他心裡知道答案是什麼,他只是不甘心不願意甚至害怕親耳去聽到它們。因此他不願意親近漢娜,但又始終放不下而時時牽掛。他本以為他倆可以就此“老死不相往來”地走下去,而鐵窗則是最自然的屏障,它名正言順順理成章地阻擋着他們的隔膜與尷尬。

 

但是,在漢娜獄中度過了20年後的1988年邁克接到了個相關電話,一個女工作人員對他說:“她沒有家人,沒有朋友,你是他唯一的聯繫人。我聽說你從來沒有探望過。但是她出獄後需要一個住所、一個工作。你無法想象這個世界對於她將多麼可怕。”

 

麥克在接聽這個電話時表情非常冷漠。工作人員又說道:“我無法請求什麼。可是如果你對她不給與關照,那她根本沒有未來。”麥克回應說:“你是個好人,謝謝你通知我。”然後便不置可否地掛了電話。他接到這個電話後即不興奮也不喜悅,而是輾轉反側心事重重。最後他終於一臉沉重地去了監獄。接待他的人說:“我們以為你會早點來呢。”並提醒他說漢娜一直很努力很堅強地支撐自己,可是近年來卻變得放任自流。

 

他們終於見面了,在監獄的餐廳里。當他們面對面時尷尬是在所難免的,是漢娜主動先伸出了手,而馬克略猶豫後只是輕輕的接觸,並沒有緊握。在漢娜緩緩地說:“孩子,你長大了”時麥克冷漠地抽回了手,漢娜失落地垂下了頭。

 

他們坐下後再沒有寒暄,麥克單刀直入告訴漢娜已經為她找好了工作及住宿,而漢娜沉默不語。麥克轉移話題說:“你讀了很多書吧?”漢娜說:“我還是喜歡聽人讀。可是已經過去了不是嗎?” 從這句話看,好像當漢娜能夠讀寫後麥克就不再為她朗讀了。然後漢娜問起了麥克的生活,他回答說結了婚,有個女兒,但是婚姻沒有維持多久。

 

再沉默後麥克按捺不住問道:“你有想過以前的事嗎?”

這句話有些出乎漢娜意料,她睜大眼不解地問道:“是和你在一起的事嗎?”

麥克說:“不,不是指我們在一起。”

漢娜微微搖搖頭說:“在審判前我從沒想過以前的事,我從來沒有那個必要。”

麥克追問道:“現在呢?現在你怎麼認為?”

漢娜略顯傲慢並有些不耐煩地說:“我怎麼認為根本不重要,我怎麼想也不重要,人死不能復生。”

麥克幾乎絕望地問道:“那你究竟學到了什麼?”

漢娜的回答使所有人大跌眼鏡,她說:“孩子,我學會了識字”。

 

十分顯然,此番談話雙方都不滿意,甚至很失望。麥克在最終也沒聽到他所期望的話後回到了談話的原點,他公事公辦地說:“我下周來接你好嗎?”漢娜沒有正面回答,顧左右而言他地說:“聽起來還不錯。”麥克說:“我們可以安靜地走,也可以大張旗鼓地走。”漢娜說:“安靜的”。“好的,安靜的。”說罷麥克站起來要走了,漢娜輕輕地說了句:“孩子,保重。”麥克回了句“你也保重”便冷冷地走了。他們沒有再握手,更沒有擁抱。漢娜非常失落地站在那看着麥克漸行漸遠的身影一動不動。

 

這是漢娜與邁克分手28年後見得第一面,也是最後一面。一周后待麥克手持鮮花來接她時,漢娜已經在前一天像她所希望的那樣“安靜”地走了。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她在牢房小桌子上整整齊齊地放了幾摞書用來墊腳,她是光着腳踏上這些書籍離開人世的。

 

漢娜自始至終不認為自己罪有應得該坐牢(從法律的角度講判她終身監禁也實數冤假錯案),而為了維護她所看重的尊嚴她寧可將牢底坐穿。遭同夥陷害而被判終身監禁的漢娜應該對同類很失望了,但麥克的與之交往使她對人們的善意還報有一線希望。然而恰恰是麥克那日的所言所行最終毀滅了那微弱的一絲光明,同時使漢娜覺得她的尊嚴遭到了前所未有地嚴重踐踏。麥克所做的一切看來都是那樣的勉強,就像是在施捨,是嗟來之食。

 

事實也確實如此。邁克選擇做了的有哪一樣是真心誠意設身處地為了漢娜而不是為了他自己的情感呢?沒有!從來沒有!

 

漢娜死後留下來七千多馬克,遺囑中說請麥克交給那場大火中的倖存的女孩來支配。在波士頓女作家的家中當麥克否認了是在為漢娜辯解或開脫後,女作家曾說到:“我想我幫不了你。即便我能夠,我也不願意。”這話聽起來多麼像麥克啊,他又何曾不是這樣對待漢娜的?!

 

女作家另一席話說得與漢娜如出一轍,她說:“人們總是問我在集中營里學到了什麼?你以為那些地方是什麼,大學嗎?我們不是上那學習的,對於這一點我非常清楚。”接着她說:“你在要求什麼?要我原諒她嗎?還是僅僅使你自己好受一點?”

 

戰爭到底教會了人們些什麼?人們又從戰爭中學到了什麼?誰說得清呢?!每個人對那樣的歷史經歷有的不同的解讀。軍事家、政治家、史學家、哲學家、陰謀家及小百姓們各有各的解讀。

 

但是從文學的角度看魯迅說得那句話是最到位的----“看人生是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又因讀者而不同”。因此我的觀後感與許多人不一樣就對了。

 

 

(完)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8: 回京小記----北京798藝術區(下)
2008: 定理:宗教是高級的利誘
2006: 老爸捉姦記
2006: 背包(蘇有朋)
2005: ghan1:追憶往事
2005: 文革初期北京大興屠殺事件
2004: 中國為什麼趕不上日本——問題和思考
2004: 北京美食街大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