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豆舞女"之山口百惠版(圖) |
送交者: china2002 2003年02月07日13:07:14 於 [五 味 齋] 發送悄悄話 |
那究竟是什麼地方!落英繽紛,小橋流水,青春的舞女展現最真實的年輕,懵懂的青年滋長初戀情愫。山路漫漫,水潺潺,偶然的相遇促成心靈碰撞,無聲無息暗戀蔓延,有時候,痛苦中的爆發是最美的,連同傷心的眼淚,揮一揮手,縱然相隔於水芷,縱然永世離別,可淚水滴在心中如同蠟燭烙刻深深,留一段回憶未必不是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就讓青春定格在伊豆那段時光,在青山綠水中永遠迴蕩。 就象一壺清茶,在秋天看《伊豆的舞女》雋永而清新。滿樹的金黃引合着燈光耀出溫和的色彩,使整個銀幕顯得明亮,或許是在給這個悲傷的故事徒添幾分積極心情。而客店老闆娘對川島的勸戒這時前後呼應了,猛然間發現悲劇上演時自己未曾有一絲髮覺。或許是那美麗的面龐吸引了許多注意力;或許是純真的感情激動了早已對愛情麻痹的心靈,沉浸在電影中獨享年輕男女純美的初戀。 山口百惠,三浦友和,在銀幕上,他們純真的連手都沒有碰過,電影中的愛情就是這麼流逝,還好,還有現實,金童玉女的結婚總能吸引人們作為談資。當年山口百惠激流勇退,一心一意作一個家庭主婦,十幾年過去了,他們依舊模範的令人羨慕乃至嫉妒。不禁想起電影中兩人的分離,改編自川端康成小說的電影,更多的是在美女帥哥的影像背後控訴等級的社會,在美麗背後實則是命運的不公,社會的黑暗。縱然每個舞女都渴望有一段驚天動地的愛情,可出生的扼制了跨越等級的追求。作家或者說是導演正是用一種悲憫的角度去分解等級社會的森嚴,包裹在愛情的蜜糖下,等待到愛情濃得化不開的時候,冷不及敲醒舞女的頭腦。其實電影中無時無刻不在提醒人們,舞伎階層的底下,山村外公告牌上禁止他們入內,旅店內服務員告戒川島不要和他們來往,以及他們自己生活的小心翼翼。而同時,導演又在原先的小說中加入了新的一條線索,鋪展了阿熏的姐妹阿君淪為妓女的生活,雖則淡淡幾筆,但那份世態炎涼叫人心酸。配合着畫面色彩,金黃與陰藍對比,又一次撕開溫情的繁華嬉鬧,直觸得人為之流淚。 日本的作品總是在閒淡清雅中透出絲絲意韻,如香茗般細細品來總會回味無窮。無論是古時的俳句還是現時的電影。捕捉生活的細節,在電影中渲染,用近景乃至特寫抓住每個生活情趣,從而實現意韻無窮。山口百惠說不上傾國傾城的絕艷,她的美麗在於清純如水,飾演的阿熏更是天真浪漫,才14歲,還是個孩子,怪不得她在浴室看見川島會高興得光着身子跑出來。那一笑不知迷倒了多少人,導演故意用強光照亮了整個臉部,讓輪廓顯得萬分清晰。她挑了竹竿給川島當手杖這一段,已然成了一段經典,久久難於忘懷,是少女情竇初開,是少男春心蕩漾,萍水相逢,卻好似相識已久,心意相通。 川端康成的小說總是散發着一股頹廢的氣質,用一種情緒瀰漫文本並給之推進。而改編的電影同樣如此,三弦,民歌帶我們進入那樣年代,沒有哈日族的狂飆勁舞,人物嚴格遵守這個國度長期以來傳統禮儀。在現代的弦樂伴奏中,調動觀眾情緒,力圖使觀眾融入電影中。沒有曲折情節,電影一如小說,靠的是情緒的推動,是環境的激發。而後者在原先的基礎上加上阿君這條線索,讓阿熏回憶童年時有現實的對照,生活苦難與初戀形成對比,更增添了一種內在實質精神,為後來的訣別埋下先前的伏筆。 或許,日本這個民族本身就是欣賞這種頹廢的美,留下些許遺憾在記憶中形成風乾的書籤,不停回味曾經的美麗。而這種美在電影中又都在開放的結局中趨於統一,無論是《望鄉》中妓女們客死他鄉,還是《情書》中戀人已逝情才識,都在宣揚曾經擁有的快樂。人生未必風調雨順,萬事如意;人生絕不象電影中那般大團圓結局,多一些記憶,少幾分惆悵,在春暖花開時候,想着山口百惠那張動人的臉,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網易)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