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紅樹林
萬維讀者網 > 五 味 齋 > 帖子
周恩來和他的初戀情人
送交者: 佚名 2003年04月26日20:49:41 於 [五 味 齋] 發送悄悄話

【序幕】

1963年,深秋的北京,天高雲淡。 法國參議員、前總理埃德加·富爾攜其夫人微笑着從機艙走出。 西花廳,周恩來同富爾進行了第一次會談。

“很高興再一次見到閣下。”周恩來精神飽滿,微笑着與富爾握手。 “已經 6年多了,總理一點也不見老。”富爾端詳着修飾整齊、風度翩翩的周恩來,

“總理先生到過巴黎?”老牌外交家富爾受戴高樂的重託,要在幾天內說服中國人,知道怎樣打開話題。 “是的,那是40多年前的事了。”周恩來用巴黎味很濃的法語簡潔地答到,往事在腦中閃了一下,一個秀麗的面龐閃了出來。 “現在是再去巴黎的時候了。”富爾的這句話,是世界上把最浪漫的民族和向世界上最嚴肅的民族發出的邀請!

周恩來的微笑富有魅力,意味深長。 前法國總理知道中法建交有戲了。 但他無論如何也不會猜到:在周恩來那兩道濃濃的劍眉下緊鎖着對往事、對昔日的戰友和對初戀情人張若名的深情回憶.....

1.【風華正茂】

周恩來和張若名友誼是在天津南開開始的。 張若名, 1902年出生於河北省清苑縣富裕人家。1916年考人直隸第一女子師範學校,與鄧穎超同為第十級學員。 家境好,聰明活躍,熱情洋溢,性情剛烈。心高氣盛,在校期間的成績據說是從沒得過第二,人又長得漂亮!是一個在任何地方都是拔尖的人物。

1919年她與周恩來、郭隆真、劉清揚等人創建革命團體——《覺悟社》。12月,17歲的張若名當選為天津中等以上學校學生聯合會評議委員會委員長--大概相當於今天的學聯主席吧。 1920年初,抵制日貨活動中,周恩來做總指揮,和郭隆真、張若名、於方舟帶領數千名民眾到直隸省公署請願。4人當場被捕,張若名與周恩來一同坐牢。經過半年的鬥爭, 7月17日,全體代表獲釋出獄,周恩來等人被當成“英雄”,胸佩“為國犧牲”的紀念章和大紅花,受到鑼鼓鞭炮的凱旋式的歡迎,

在組織學運和牢獄鬥爭中,周恩來和張若名惺惺相惜,英雄相敬,結下了深深的情誼。兩人的才氣都是不同凡響,相貌又是人中龍鳳。鄧穎超後來對侄女周秉德說:“那時覺悟社的人都說,如果周恩來放棄獨身主義,和張若名就真是天造地設的一對。”

的確,周恩來和張若名的青春友誼是純粹、聖潔的。 當時《覺悟社》的二十多個成員相約,從事學生運動期間不談戀愛,不結婚。 深受婦女解放運動的影響,張若名、鄧穎超思想更為極端激烈,一心要獨立,要絕對自由,根本不會考慮把自己託付、依靠於某個男子。 周恩來剛從日本回來,受到不少絕對觀念影響,更是清教徒般宣稱抱獨身主義。他認為,只有獨身主義,了無牽掛,才可以一心從事革命,從事救國,把自己的一生完全獻給中國。 “面壁十年”的絕決是他人格中最具禪意的誓言。 他風度翩翩,才華橫溢,有不少女孩子--包括前清老翰林南開創人嚴修的女兒,為愛國學生出獄免費辯護的大律師劉崇佑漂亮的侄女對周恩來暗生情愫,但都被他獨身主義擋退了。

周恩來、張若名、鄧穎超三人的關係上的,從學運領袖人這一點上,是志同道合的青春戰友。若論私情薄厚,周恩來與張若名的接觸從組織工作、領導地位的角度講會比鄧穎超更多些。張若名的才情、能力更強一些。 主要的是鄧穎超當年不過是15歲年,尚未深更情慾的少女,而張若名則已是17歲的漂漂亮亮的一個大姑娘了。

1955年,周恩來對這段霧水情緣,也不掩飾。在晚輩好奇的追問下,當着鄧穎超的面,用地道的外交詞令含蓄而概括地說:“開始兩人的確不錯。”鄧穎超在旁邊望着早年的戀人,永遠看不夠的丈夫,堂堂的共和國總理,任其表白,笑不啟齒。

【留學法國】

周恩來、郭隆真、張若名出獄後不久,《覺悟社》組織考慮到被捕社員的安全,一致主張他們4人赴法求學。 前往法國的路費、生活費不是個小數目。 嚴修、劉崇佑兩位沒做成的老丈人欽佩周恩來的真誠和品德,器重周恩來的才幹和早慧,認定周恩來非池中之物,在這個時刻,雪中送炭,資助周恩來赴法。同時周恩來也以特約通訊員身份給天津《益世報》撰寫旅歐通訊得到些補助。 張若名的家境好,但麻煩是老爺子不同意。 她背着家人去保定留法預備班報了名,父親得知消息立刻派人趕到保定。張若名料想赴法計劃已暴露,剛烈的性格哪會屈服,毅然離家出走。臨走還使了個“殺手鐧”,她給父親留了一封信說:“你們不要追我,你們若是追我,我就跳海了。” 家人知道她是說到做到的,不再糾纏,因此得以擺脫束縛。在周恩來,劉清揚父親的推薦、擔保下,又由津學聯借支了一筆錢,這樣才湊足了赴法經費。 張若名文筆很好,與恩來一樣,以北京《晨報》特約通訊員身份寫稿補救。

周恩來臨去法國前,鄧穎超想到歐洲天氣寒冷,怕恩來不適應,特地趕織了一件毛衣送他,在毛衣領側內繡了一行小字:“給你溫暖----小超。”周恩來安慰鄧穎超說:“別灰心,你年齡還小,以後還有學習機會。我到歐洲後,一定給你寫信... ”說者情深意重,帶着兄長般的關懷;聞者切切悲泣,帶着朦朦朧朧的戀情。鄧穎超點了點頭...

1920年11月7日周恩來乘法國輪船《波爾多》號離上海赴法。這一年周恩來22歲。

周恩來在法國入黨1921年春,經張申府、劉清揚介紹,周恩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參加《中國共產黨旅法小組》(後發展為《旅歐支部》),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人之一。 1921年,周恩來先在巴黎郊區的《阿利昂法語學校》--(ALLIANCE-FRANCAISE)補習法文。不久,轉到法國中部的布盧瓦城-BLOIS繼續學習法語。儘管學習緊張,還進行社會調查,晚上常常通宵達旦地給天津《益世報》撰寫旅歐通訊,但他還是擠出時間多次給鄧穎超寫信,托教育家馬千里轉交鄧穎超。後來,周恩來與鄧穎超便直接通信往來。信中更多的是討論新思想、政治動向,看不到多少春花秋月、離愁別恨--那是人生最純淨的年代。 此時周恩來正不知不覺地熱戀着如花似月、整日笑語盈人的張若名。 勤工儉學的留學生中多是中華民族的一時精英,藏龍臥虎。女少男多,而張若名是花容月貌、目若朗星,整18歲。不乏有躍躍欲試的,可周恩來人品、才華、能力、相貌無論單項、綜合都是鳳麟龍角,令人自慚形愧,竊竊有意者逐漸隱隱退去。

剛到法國時,郭隆真和張若名在巴黎的雲母片廠一面做工,一面學習。郭隆真比張若名大8歲,總像大姐似地照顧張若名。 1922年,她倆一起加入趙世炎、周恩來、李富春組織的“中國少年共產黨”。在少共組織內,張若名化名“一蜂”, 而張若名來之前只學過幾個月的法文,已有基礎,一到巴黎更是如魚得水! 她以其特有的聰慧和運用法語的能力,幾個月下來居然和法國人講的貌似神合,有鼻子有眼,令一起學習的朋友們心悅誠服。 張若名筆頭快,文思敏捷,在1921年內就為《晨報》撰寫了關於留法勤工儉學和一戰後歐洲信形勢等10餘篇文章,這些在勞累的工余、在床頭混暗的燈光下信筆寫出的文章,今天讀來依然是栩栩如生,思路清晰, 體現出她觀察和認識問題的敏銳能力。 法文進步很快,短短一年張若名的法語就和包括周恩來在內的留學生拉開了距離。 張若名能夠順暢閱讀、翻譯馬克思主義的法文原著,所以在少共組織的共產主義研究會中,常常由她擔任主講人。 在周恩來的建議下,她又把講稿整理成文章,寫下了學習心得和宣傳提綱,如《帝國主義淺說》《剩餘價值》《階級鬥爭》等在法國《赤光》雜誌上發表。後來這些著作雜在國內公開出版。 同時,她還經常為國內的《晨報》《婦女日報》等報刊撰寫法國通信。 另外,也因她的法語口語比較流暢,又是女子,身份隱蔽,在組織內還擔負一項特別任務,即和法共保持秘密聯絡。

2.【初戀總是特別美好的!】

初戀總是特別美好的!--1922年應是周恩來與張若名感情最溶洽的一年。 兩個人都是活動力極強的人,又是異地他鄉的舊朋友、戰友。雖然說,在這一年周恩來還沒有確定誰是自己的終生伴侶。但法國浪漫的土壤,巴黎濃厚拉丁風情,豐富的文化底蘊,肯定改變了這位留日學生的僵硬教條,開始能以“布爾喬亞”的情調去領略和欣賞生命的美、生活的美,異性的美。 後來人稱“周恩來是共產黨里最有人情味的人”,與這幾年在法國的經歷、閱歷是分不開的。

不過,周恩來有周恩來憚懼的人,這個人就是蔡和森--毛澤東最早的引路人,周恩來兄長級的良師益友! 蔡和森是湖南人,曾與毛澤東在長沙發起成立《新民學會》,最早提出“必造中國與世界”的宏旨,主張暴力革命,思想和行動極為左傾和激進。 蔡和森絕對是個怪傑〔老巴巴以後將有專文撰述〕,一到法國,不想進工廠工作,也不肯隨班學法文,除開會外,終日抱著〖法華新字典〗找僻靜處看書。整日不理囚首垢面,高談馬克思主義,開口閉口就是無產階級專政,把所譯的錯誤百出的《國家與革命》逐段傳給別人看。他看到周恩來用於嬉笑的時間多了,工作緩慢了,學習鬆懈了,立即火暴脾氣上來,向周恩來發出警告:“一位真正的革命者,他的雙眼應該一直盯在受苦、被剝削的工人身上。你不該沉湎於享受之中。” 胸有大志的周恩來,平日十分佩服蔡和森身上那種純粹的理想主義精神。被這老兄的“當頭一棒”猛然喝醒,深悔鬆弛優柔,幾不可自拔,他沒忘記要干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 蔡和森對周恩來聲嚴色厲地呵斥,沖淡了外界美色對他的吸引力。

周恩來後來向鄧穎超表白:“做朋友,有蔡和森這樣一位朋友就足夠了!” 周恩來從這個時候開始成為一名純粹的職業革命家了。

張若名作走為終生的伴侶到底合適嗎?周恩來考慮着這個問題.... 若名是勇敢的,嫉惡如仇!但複雜的黨內頭爭要求你無論理解與否,必須服從黨的紀律...有時荒謬的但個人委曲必須退讓; 若名是積極的,但她的家庭出身,使它的黨性一直是受其他同志的猜疑; 若名是可愛的,但她的才高氣盛,使她無可隱瞞自己,一次次的辯論,讓已疲憊不堪的周恩來感到終究必有一傷。

周恩來知道自己的選擇,他感到萬分的痛苦,他想到了溫順可愛而又性格堅強的小超時----- 這位未來的共和國總理此時做出了個終生的選擇!

1923年張若名離開了巴黎。十分傷心地和周恩來分手。

3.【古寺青燈】

1923年,郭隆真從巴黎來到里昂,意外地遇上了自己的大名縣同鄉楊堃。郭隆真很高興地把楊堃介紹給自己最好的女友張若名認識。當時,楊堃還在奮力攻讀理科碩士學位。象個“老夫子”。 郭隆真熱心他們的百年之好。而楊堃的婚姻是家庭包辦。好事變成惱事,拖了下來。張若名對婚姻,並不急於做出選擇。因為她要做的事很多。   

1924年很快來臨了,這年對於張若名是個多事之秋。 張若名因組織活動暴露身份,受到了法國秘密警察的追查詢問,險些被當局驅逐出境。1924年,周恩來也不再擔任少共書記,新任書記作風專橫跋扈,剛烈正直的張若名對此極為憤慨和不滿。 經過許多不眠之夜,反覆痛苦的思想鬥爭,張若名終於為自己選擇了今後的道路:放棄政治活動,退出組織,留在法國專心讀書求學。

關於這段歷史周恩來評論說: “在巴黎,我們先後加入了《中國少年共產黨》。張若名法文較好,經常擔任主講人,還將自己的講稿整理成文,發表在‘少共機關報《赤光》上。但是後來因為出身問題,她在黨內受到審查。又因參加政治活動,遭到法國警察幾次跟蹤盤問。她感到委屈和不滿,決定退出黨組織,留在法國專心讀書。 “我是認定馬克思主義不變的,我的終生伴侶,必須是志同道合,經得起艱難險阻的戰友。於是我主動與張若名說清楚,開始與鄧穎超通信,還向她求婚。”

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周恩來和鄧穎超的來信越來越頻繁,總計達250多封。 周恩來逐漸發現鄧穎超正是他要尋找的人生伴侶, 這樣,1923春天年,周恩來和鄧穎超確定了愛情關係。 周恩來和鄧穎超相識於1919年,1923年確定了關係,1925年結婚,從相識到結婚,整整經過了六年時間。

1924年7月,周恩來奉調返回祖國。同年冬季,郭隆真去蘇聯學習。張若名先後把兩位最親密的戰友送上了火車,以後在法國的路,只有她獨自跋涉了。

張若名選擇的路,無形中使她和“老夫子”楊堃靠近了。她搬進了距離里昂大學較近的一所天主教女子中學公寓,這裡的租金相對便宜,又供應伙食。她像一名聖徒修女一樣,在這個“保護圈”公寓住了將近3年。 幾乎沒和一個中國人見面! 幾乎沒說一句中國話! 同時,這種“修女”式生活,也使她擺脫了法國秘密警察的追蹤。教堂地鐘聲,伴隨着這個曾經名震京津一代才女,埋葬了她青春中最美麗的時光!一個可能會有毛澤東、周恩來那樣作為的五四時期“急先鋒”、激進“少年共產黨”,嬗變成一位古寺青燈下的學者。

功夫不負有心人。1927年10月,里昂中法大學招生。張若名以3門專科合格的優秀成績,順利地踏入著名的里昂中法大學校門。準備在這裡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專業選定高水平高難度的法國文學:從心理學角度研究法國文學史和文藝理論。    至此,張若名通過自己的的努力奮鬥,中學出來的她僅僅5年已同楊堃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他們同在一所大學,同在攻讀文科博士學位,關係自然比以往更密切了。 數年的枯等----楊堃對張若名始終一往情深,若名對楊堃的了解也日漸加深。時機尚不成熟,楊堃與張若名的關係仍未明朗…好事多磨---親戚們都開玩笑說楊堃是“長脖老等”。楊堃卻相信時間的考驗,相信有情人終成眷屬,他很有自信地等下去。  

 4.【里昂咖啡館】    這一晃就是6年。 1930年春天一個夜晚,天已經黑了,張若名仍在宿舍里埋頭讀書。 突然,她聽到樓下有一個微弱而清晰的聲音在喊:“張若名,張若名!”她頗覺奇怪,馬上下樓去看,只見一個男青年,穿着一套筆挺的白色西裝,頭戴白色“法國盔”。那人順手摘下黑墨鏡,張若名大吃一驚,這不是周恩來嗎?

周恩來小聲說他的行動十分秘密,二人悄悄離開中法大學,向附近的村鎮走了一段路,然後進了一家小咖啡館。 老友相逢,分外親切!張若名按捺不住自己的驚奇和喜悅 ...周恩來告訴她,自己去莫斯科參加“第三國際”的會議,途經里昂、馬賽從海路回國途中專程來見她的。並告訴她已於1925年和鄧穎超在廣州結婚,小超向若名姐問好。 張若名向周恩來訴說了這幾年攻讀碩士學位的艱苦經歷。 周恩來還對張若名說了目前在國內幹革命相當危險,他常是隨身帶着烈性毒藥,隨時準備為嚴守黨的機密獻身。最後他深情地對張若名說:“這次分手,不知什麼時候能再相見,也許個人犧牲了,看不到革命勝利,但即便如此也在所不惜。” 張若名望着這位自己唯一欽佩、愛慕的戀人,聽了這些話,淚眼迷朦、不能自己!

人面桃花,不是當年了! 張若名對周恩來等共產黨人的革命志向表示敬佩,祝願共產黨早日成功。她太了解周恩來了,她明白周恩來遠道來此看她的目的:因為她了解不少黨內的人事和機密。她向周恩來莊重保證:永遠不泄露共產黨的秘密。 暢談了一個多小時。 中法大學的大門快要關上了,周恩來也必須趕快離開里昂。 在咖啡館門前的夜幕下,兩人互道“珍重”,握手告別。 月明星稀,張若名思潮滾滾、情意綿綿!

25年後周恩來向侄女解釋自己的感情:“你知道世上男人與女人的關係,除了戀人,還有友情,不能當妻子,卻能繼續成為朋友嘛!就說張若名,我們在天津是一塊坐過半年牢的,我了解她的人品。她自己放棄對革命的追求,但不等於她就一定站在敵人一邊,出賣我們。我們還可以是朋友嘛。”    5.【中國第一個留法女博士】

1930年春,楊堃已在國內公開告示,與家中的妻子離婚,並把消息告訴了張若名;同時,楊堃還把自己寫的一篇《我的婚姻史》拿給張若名看,文中剖白家庭為他包辦婚姻的過程,自己對婚姻的認識,以及後來痛苦的離婚經歷等等,並以這幾年他與家庭間的幾十封通信為證。 楊堃的坦誠和衷情深深打動了張若名,她感到萬事具備,不能讓一往情深的楊堃再默默等下去,她終於決定了自己的終身大事,與楊堃結婚。    蜜月度假返回里昂後,張若名便專心投入博士論文《紀德的態度》最後幾章的寫作,並於當年秋天全部完成。全文用法文寫作,共計5萬餘字。 安德烈·紀德是法國最後一位古典大師作家,當時,他在文壇剛剛有了影響。張若名讀了一篇他的小說就注意上他了當即決定以紀德為研究方向。10多年後的1947年,紀德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張若名為紀德作品中通篇閃爍的純潔、誠實、自然而優雅所吸引,把自己的全部熱情和才能用於研究之中,從紀德的個性、作品、心理、情感等多方面進行分析。 論文完成後 ,張若名把打印稿寄給了住在巴黎的紀德,不久,紀德回信這樣寫道:“通過您的大作,我似乎得到了新生。我確信自己從來沒有被別人這樣透徹地理解過!”全信充滿了讚揚和感謝和知音的話語。    張若名僅以國內中等師範學校肄業,沒有一點法語的基礎,憑着她的聰明才智和頑強奮鬥精神,寒窗7年,終於以優異成績取得了文科博士學位。當時與她先後去法國勤工儉學的女學生約有40餘人,而能夠獲取博士學位的唯有她一位。

她成為中國第一個留法女博士,同時與楊堃又是中國第一對“博士夫妻”的女主角。 這是20世紀中國留學史上閃光的一筆,更是中華女性的驕傲和榮譽。

6.【昆明最後一次握手】

1931年元旦剛過,楊堃張若名夫婦便回到了古都北平任教。 1937年底,燕京大學社會學系著名教授吳文藻準備舉家南遷,特為推薦楊堃接替他的幾門課程,於是楊堃一家搬進了“燕南園”原先吳文藻,謝冰心夫婦的住宅,環境幽雅,生活舒適方便。

1948年春,受到了雲南大學校長熊慶來先生的邀請,楊堃、張若名舉家南遷,搬進了雲南大學條件最好的教授住宅小樓,擔任中文系的教授,講授文藝理論和世界文學史。 環境優雅而安靜。    昆明解放後,張若名加入了中國民主同盟,並於1950年開始,重新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與許多留過洋的知識分子相比,張若名很快地適應了新社會,因為她畢竟在青年時代信仰過馬列主義,當過革命的“急先鋒”。    1955年春,對於楊堃和張若名夫婦來說,顯得格外溫馨暖人。他們與30多年前曾一起留法共勤工儉學的戰友,今日的國家總理周恩來外長、陳毅有過一次愉快的會面。  談話持續了5個小時,此後大家又一同共進午餐。 當張若名把至今還未能加入黨組織的苦惱告訴周恩來,並詢問30年前自己在法國入黨的經歷時,周恩來簡單而明確地告訴她:“你當時加入的是團,不是黨。”張若名聽了大吃一驚,楊堃也感到意外。 這個謎樣的說法,楊堃事後才省悟出其中的意味:因為當時的政治氣候,周恩來也許是為保護張若名,故意這樣說的--退團比退黨的錯誤要輕些。 這是周恩來張若名的最後一次見面。 回到北京後,鄧穎超問了許多張若名的情形,總理一一詳答,兩人對若名的命運不勝欹噓。    1958年6月18日上午,系裡開反右批判會,要她承認諸多罪名。張若名倍感羞辱,當得知,下午批判會還要繼續,並且還要“加溫”時,她不寒而慄,鯁直、驕傲、倔強的她默默地咀嚼着苦澀的淚水…… 她來不及等候親人,來不及為自己分辨,來不及寫下遺言,就匆匆走向自己生命的終點,投水自盡。 當時楊堃正在北京參加一個學術討論會議,會沒開完,就接到雲南大學拍來的一份電報,說張若名病重,速趕回。當楊堃急匆匆返回雲大,見到的只有張若名的骨灰盒。 一對相濡以沫28載的夫妻就這樣生離死別了。

【尾聲】 1963年,法中關係正常化時周恩來想起了張若名,可惜太晚了! 周恩來了解到張若名的屈死,又怒又氣。 周恩來鄧穎超的過問下,雲大黨委才對張若名的錯誤批判進行了甄別,向家屬賠禮道歉。 1966年,“十年浩劫”開始,楊堃挨斗、挨打,幾乎喪生。家被抄4次,病。 直到1978年,經胡耀邦親自批准,楊堃才調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學室任研究員。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2: 雨的思憶
2002: 五味齋散記接龍(之八) --- 下半截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