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保是個比較特殊化的“行業”: 1。首先它本身不產生財富價值,而是大家分擔小概率後果嚴重事件的風險,有點互助的性質。所以它不該以盈利為首要目標,而更應該是減少民眾後顧之憂,正因 為這樣,俺覺得它不應該產業化。當然這在美國不容易也就不提了。 2。參保人員越多,風險越小,成本越小。如果非要讓它產業化,那麼哪家公司參保人越多,就越能節省成本,降低保費。 3。既然是大家分擔風險,保險公司不應該對參保人挑肥揀瘦。比如年輕人顯然就得病幾率低,老人機率高。現在的保險公司把老年人拒之門外是不合理的,不符合 保險的本身目標。試想一下,俺工作十幾年交了15萬左右的保費,除了體檢就沒花過別的錢,保險公司賺了不少,等俺上了50,它不接受俺的保險了,這公平 嗎? 說起來老中們多半有個不錯的工作,有醫保。可大家有沒有想過等你退休了,50多了,那時候沒有公司的幫組,加上保險公司嫌你老了容易生病不給你保了,你別 看你工作積蓄了點錢,你離破產其實就一場病之遙而已,這不是危言聳聽啊。人啊,沒有近憂,也有遠慮。為什麼不歡迎一個更讓人心安的制度呢?多少錢能買來一 份心安? 有人說醫保會組長懶漢,現在懶漢們還不是有病小病大病就上急診室避免交錢?俺們不是也在買單?改了以後他們也得出一部分錢,比現在還好點呢。再比如美國有很多先天性疾病的人(比如唐氏綜合症),他們是被保險公司拒之門外的,國家要花巨資給他們終身特護,誰在買單?改革以後保險公司不能拒收門外,當然國家還會繼續出資看護他們,但國家的負擔不是也小了一點? 太過社會主義會組長懶漢不假,太過資本主義卻是另一個極端,好比山西煤老闆,吃窮人是不吐渣的,還是兩者之間平衡一下比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