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什剎海到什吧海 |
送交者: 大流士 2003年07月25日17:53:28 於 [五 味 齋] 發送悄悄話 |
看了樓下楊成妹妹寫的“那時什剎海”,很是喜歡。但覺得這個“長發飄飄”的今日什剎海似乎還不到使人斷然不敢追想之境。 大家寫文章憶起來都是什剎海的風花雪月,有沒有人還記得那時候蚊蟲很多、茅廁條件差得要命?小院蘆花固是詩人情懷,燈火搖曳當亦是別樣文章。 一代人總有一代人的文化“氣場”及夢中家園。現在大家喜歡前清時候的這個王府那個院,前清時則有不少明的遺民。再早點的文人則是追憶魏晉遺風、漢唐盛景了。甚而至於孔聖人也迷戀“周禮”。笑倒。 可是,真有人捨得現代文明帶來的種種好處而“回到從前”嗎?我曉得大家都喜歡碧水藍天,但誰願意在沒有殺蟲劑、沒有電腦收音機移動電話及相機、惟小油燈加鹹菜頭做伴的情況下到大湖區的蘆盪中去泛舟或一蓑煙雨任平生?我還記得當年輕狂時帶女朋友四處鑽草叢、然後被蚊子叮得掃興而歸的場景。嘿嘿… 我就是俗。看着“素面朝天”的大瀑布會驚嘆、想着曉風殘月的楊柳岸會神馳,但是,燈紅酒綠的紐約我一樣會使我覺得很“文化”,肉艷的巴黎一樣讓我魂縈夢牽。我當年讀周美成、姜白石時大聲叫好,我今天看friends、seinfeld照樣長聲大笑。 什剎海邊的廟是不如從前了,但酒吧卻多了起來。和尚走了,歌手來了。難道光頭的念經就比長發的唱搖滾更有韻味一點?現下人們見的和尚少了,袈裟也好像很有“文化”了。但,明人的三言而拍中,和尚尼姑還是異類、還是淫起來嚇死人的“一族”呢――和今天搖滾歌手處境相似。 我的觀點呀,只要不把地方搞髒了,什剎海就是變成什吧海也沒什麼。聽搖滾玩電玩長大的孩子不見得就比捉蜻蜓養鴨子的一代更缺乏童年。寫不出風花雪月沒什麼,他們中一定會有人能寫出別種風情的傳奇。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