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進化論 |
送交者: kulturo 2003年11月06日19:02:34 於 [五 味 齋] 發送悄悄話 |
寫詩,對對聯,古代講平仄,平是平聲,仄是上、去、入聲。唐代有入聲,可是宋代中原語音已逐漸失去了入聲了。現代人做格律詩,為了平仄對仗,就要查工具書,弄清字的古音。文言在先秦是口頭語言,魯迅先生認為二者不一定一致。中古以來做古文的人,已經有書面與口語的差異在為難了,再高超的作家也不能寫出先秦的文風。唐代的“變文”即白話,而白話文在三十年代還有人反對。魯迅先生提倡白話文和大眾語,是漢語發展史上的大功臣。漢語在字面統一的局面下,各地的讀音不同,許多方言不能互通。不少不同的語言之間反而可以彼此聽懂。語言分化為方言,方言可以發展為語言,如古代拉丁語方言變成了現在的羅曼語諸語言,起初各方言差別應是很小的。 英語是有詞形變化的“屈折語”。古英語(450-1150年)名詞、代詞、形容詞各有5個格-----主格、生格、與格、賓格、工具格。形容詞有強變化與弱變化之分,在性、數、格上與所修飾的名詞一致。動詞有強變化與弱變化之分, ridan (=現在的ride)有13個不同的詞形。這些現象可以有俄語和德語中來認識。現代俄語比古英語複雜的是性、數、格和動詞變化。一個俄語動詞理論上有二百來個變化的形式,但俄語時態很簡明。德語與英語同屬日耳曼語族。現代德語比古英語簡化了一些,仍有4個格,動詞要變化,形容詞和名詞要性、數、格上一致。 中古英語(1150----1450年)格的形式趨於簡化,逐漸用介詞表達語法意義。語序從OVS、OSV、SOV等形式並存過渡到以SVO為主(S:主語,V:動詞,O:賓語)。 英語的演變有向孤立語(如漢語、越南語)看齊的趨勢。Peter likes Jane. 和Jane likes Peter.語序不同,意思相反。不少虛詞的作用比多數印歐語更重要,原先用詞尾表示的許多意義更多地用介詞、副詞、連詞等表示,與無詞形變化的孤立語靠近了。雖說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本族語優美,語法範疇恰到好處,但是性、數、格和變化果真一個都不能少嗎?強變化(不規則變化)有什麼意義呢?難學有什麼好呢? 大同語(Mondlango)給我們滿意的答案。名詞的性只要自然的性,語法的性是多餘的,數必不可少,格可以捨棄。形容詞是修飾語,不必變化,只要起修飾作用,又有形容詞標誌就夠了。動詞變位是可以簡化的,每種時只要一個詞尾多好!拼讀完全規則,“一音一符,一符一音”,英語無法相比。詞形變化完全規則,無一例外,還要什麼“不規則動詞表”之類? 大同語的簡單時態與俄語一樣簡明,時態詞尾只有-an(現在),-in(過去),-on(將來)三個,還有-uz(虛擬式),-ez(祈使式)兩種語氣詞尾。複合時態由“esi(是)+分詞”構成。主動分詞相當於英語的現在分詞,esi的不同時式與主動分詞形容詞構成被動語態。被動分詞相當於英語的過去分詞,esi的不同時式與被動分詞形容詞構成被動語態。這些形式表達的時間差別十分精密,是民族語言難以比擬的。印歐系諸語言在複合時態構成上不盡一致,有的情形是這種語言不許可的結構卻在另一語言中大行其道,令“普遍唯理語法”無可奈何。大同語用esi,消除了上述弊病。英語的分詞可以做多種成分,起名詞、形容詞、副詞等作用,但一般學習者對此感到力不從心。大同語明確標出分詞名詞、分詞形容詞、分詞副詞,不是麻煩,而是更科學更易用。必須注意,大同語的複合時態不能與英語對號,不要誤解。複合時態在口語中可以不用,在必要時才用。 自然語言的進化是比較慢的,不完全規則的。像二十世紀初期中國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冰島語“純語運動”趕走外來詞,俄語減少字母等人為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語言的某些特徵。但是,要讓俄語放棄變位,讓英語讀音與書寫完全規則,讓德語不要性、數、格,是本族語者決不會答應的。一種中立的、科學的、簡便的國際輔助語,正好肩負了這樣易學易用、有利於不同語言使用者溝通的使命。大同語的優勢應當被公眾知道和理解,進而熱心地應用、推廣。 2004年歐盟工作語言將達23種,翻譯組合達253種。由於民族自尊的關係,誰也不肯在語言問題上讓步,但耗費在翻譯上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多麼巨大啊!講求效率的人們為什麼無動於衷?有識之士如果選擇國際輔助語,每人只學一種外語,比如大同語,足以與任何地方的任何人士自由交流!任何國際會議、學術刊物採用大家都精通的大同語,翻譯組合就少得多,節約出來的財富幹什麼不好啊?知其可而不為,算明智嗎?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