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路短,在外的路長 |
送交者: 倦鳥 2003年11月27日17:13:44 於 [五 味 齋] 發送悄悄話 |
碼頭邊,一把雨傘下,女兒說:“媽,雨一直下,你別送了,回去吧!”母親執意把傘塞給女兒,說:“傘你拿着,媽回家的路短,你出門在外的路長。” 看着這場景,淚就從我的眼中一滴一滴掉下來。我常被朋友們戲稱眼淺,看不得一點悲歡離合。留學在外的日子裡,我們經常能聽到“想家嗎?”這句問話,在我們笑、我們鬧、我們上進、我們奮取中或許都淡淡的回答“無所謂了”。 但有一天,繁華喧囂落盡後,獨自一人,透過溫暖的窗戶,看着一盞盞的燈光,懶懶地映出一圈光環,突然發覺這一切其實不屬於自己時,便有一種被溫暖摒棄門外的感覺。這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會是“家”--我們累了、倦了的一個避風港;一個貼近我們悲哀、允許我們放縱、包容我們頹廢的溫暖的小巢。 家的感覺是看着老媽在廚房裡忙碌,自己靠着門邊給她講開心的事兒;家的感覺是在國際長途電話里聽老媽說蓮子一定要用冰糖熬;家的感覺是在異地他鄉指着身上的T恤說:“老媽買的,我才懶得操心”;家的感覺是遠行歸來時,第一個衝過去抱住爸媽,忘記了車上的背囊…… 有個朋友邊打工、邊上學,每天忙碌緊張,我感覺她很充實。一天她告訴我,有時候想家,想爸爸媽媽時會不由自主地哭起來。儘管父母有足夠的能力支付她在這裡的一切費用,但是生存壓力混合着繁重的功課有時候壓得她喘不過氣來。我便笑着說她“先天下之憂而憂”,她卻很認真地說,父母親的月薪足以支付她在這裡的花銷,但要是那樣的話,他們過得會很辛苦……就在那一瞬間,我臉上的笑容給我一種很尷尬的感覺。她經常稱我有一種人格魅力,能把快樂傳染給周圍的人,但是,這次無論如何我都無法使自己快樂起來了。 身邊不乏家境優越的朋友,大家一起聚會、消遣、購物和旅遊,他們全無後顧之憂,更不用半工半讀。近年來,出國留學漸漸成了富裕家庭給孩子選擇學習方式的一種,但在這個過渡期內,一些孩子卻有一種畸形的意識,覺得只要出來鍍鍍金,錦繡前程便唾手可得。有的孩子完全在一種懵懂無知的狀況下,一下子跳到了另外一個陌生的圈子,從過去的家庭“全托”到現在的完全放開,他們的年齡、心態、獨立能力、人生觀都在經受着考驗。 如果說,20多年前的上輩留學生用他們的勤勞、汗水和智慧闖出了一番天地,那麼我們這些新新生代要充實好自己的精神世界,才有資格談論將來,才能坦然面對那份“家”的感覺。 我深信:碼頭邊的場景一直被守望着我們的父母親們所演繹着,那段守望的距離,是他們用愛為自己的孩子鋪設了一條短而又短的回家路。 我希望:我們能像那位朋友一樣,多一些憂患意識。這樣才能獨自面對漫漫長路上的雨打風吹。 一路走來,一路走穩,對家的那份愛,會深深地藏在我們生命中最不舍的那一頁上。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