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如果你迷戀一種生活狀態,那麼你就是上了這種狀態的當。我,上了老闆的當,而你,上了格調的當。”面對屏幕不語。他的話,有時候會觸動我內心深處那根敏感的神經,就象現在。我是上了某種格調的當嗎?而格調又是什麼東西?
法國後現代大師羅蘭·巴特跳出來對大方說,所謂格調就是:“有點錢,不要太多;有點權力,也不要太多;但要有大量的閒暇。可以讀書、寫作,和朋友交往。喝酒,聽音樂,旅遊。”
大方聽了,使勁地點頭。對呀。有點錢,不要太多—沒有錢會活得底氣不足,正所謂人窮志短。太多了還要費心思讓它保值,不值;有點權力,也不要太多—以免權力欲迷失了心靈而對它的追求變成了生活本身;但要有大量的閒暇—有時候生活的意義就在這段時間裡體現出來。可以讀書、寫作—拷問心靈、觸摸心靈;和朋友交往—沒有朋友的人是可恥的;喝酒—當然是低度酒,青梅煮酒論英雄呀。飲酒不醉方為高;聽音樂—最好是古典音樂,搖滾樂太鬧,流行樂太膚淺;旅遊—當然是那種無目的四處遊蕩,走到哪裡算哪裡,情景交融,沉醉其中。
如果上了這種格調的當。我願意。在生活狀態可以精彩紛呈的今天,在充斥着多種選擇卻良莠不一的今天,在形式大於內容的今天,你的選擇是什麼?格調難道不是一種好的選擇?
格調來源於哪裡?也許來源於心靈吧。有什麼樣的內心節奏,就決定其對生活格調的選擇。
如果心靈缺乏平和就不可能擁有真正的充滿格調的生活。而內心的平和,有幾個人能真正做到?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應該不只是一種生活狀態,更多的時候它是內心的一種體現,其本質還是來源於我們內心中的自我尊重。如果自己都不尊重自己,如何能得到別人的尊重?看來其本質也是對自我意識的一種維護與肯定。
我們,並不是自願來到這個世界上。最初要面對的一切,沒做絲毫的準備。而當我們成熟到可以思考,可以選擇的時候,人生已然過去四分之一甚至更多。所以,最好不要再去討論那些—人為什麼活着的話題,所以,最好不要再苦苦地追問活着的意義。活着,就有格調地活着,把目光放在如何活得更好上,當然這種更好,包括肉體上和精神上。
我承認,我迷戀這種生活狀態。
我承認,我上了格調的當。
那又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