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香港島中環金融區往西走,穿過上環路段,繞過“西港城”,就是著名的海貨一條街。
四五月份的潮濕季節,離海貨街老遠,就能聞到陣陣海腥氣。沒去過的生人,不用問路,“尋味兒”而行就能找到,那“味”是越近越濃。在德輔道西的這一段路上,海貨店可謂密密匝匝,幾百米間竟有近百家。有專賣魚翅、魚肚的,有專賣海參、鮑魚的,有專賣瑤柱、乾貝的,當然更多的還是經營多種干海貨的“百貨店”,除翅、肚、鮑、參、柱外,蝦、蚝、魚、蜇,乃至燕窩、火腿、臘腸、板鴨等,都有的賣。
所有的店鋪,基本都是一間門面,開放式待客。您別瞧門臉不大,內里的“寶貝”可多得很,三隻一斤的干鮑魚,要賣到15000多塊;很一般的燕窩,要六七千塊一斤,頂級的就要上萬了。難怪一些不法之徒,要把這些“雜貨店”當盜竊、搶劫的目標。去年一家店被劫,“識貨”的強盜只要大鮑魚,幾十斤的一麻袋就是幾十萬塊!儲有成千上萬片鯊魚翅的店鋪,更是多得是。香港有不少珠寶首飾店,但沒有店鋪密集的珠寶街。從這個角度講,“海貨街”可能算得上是香港最“貴”的一條街了。
但在這條“貴”街上,平時並沒多少顧客進店買東西。讓人挺納悶:生意這麼冷清,靠什麼維持呢?知情的朋友說,光靠散客,他們早關門了!原來這些店主要是靠批發,僅香港每天開張的幾千家酒樓、食肆,要“吃”多少?而這裡又以貨全、質優、價實而聞名,因此臨近香港的不少客商也來這裡採購。別看這條街不長,卻集中了全世界的好東西,近有內地的、東南亞的、日本的,遠有澳洲的、南非的。而一筆生意,可能就是幾十萬!
據老人講,海貨街的前身其實是海鮮攤檔集中地,也是香港早期最繁華的地區之一。由於這裡離維多利亞港的西部進出口最近,每天漁船都要到這裡來賣魚貨,一個海鮮交易市場自然形成。後來,香港本地海產捕撈業日趨凋零,海鮮市場也逐步演變成干海貨的集散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