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疑“元宵起源於煮蠶繭祭蠶神”說——與王紅旗先生商榷 |
送交者: 謝頤城 2002年02月27日17:54:56 於 [五 味 齋] 發送悄悄話 |
從語源學角度分析,湯圓(又稱湯糰)可以解釋為“糖圓”,即“糖丸子”。因為圓丸音近義通;這還可從“完”以“元”為諧聲偏旁證明。完全不需要附會為“唐圓”,附會為李世民的故事,這則傳說是典型的俗詞源學特徵。 -------------------------------------------------------------------------------- 元宵節的中午在讀書論壇貼了一句“據我考證,元宵起源於古人煮蠶繭”,以示對元宵節的慶祝。下午原準備接着一部山海經童話故事的創作,不料看了一眼BBS,有海外網友符號先生要求快快寫出有關的考證來。只好來一篇急就章,供網友欣賞,並共渡元宵佳節。 元宵節的來歷,有許多種說法。一說,漢武帝時有一個宮女名叫元宵,做得一手好湯圓;元宵想念家裡的父母姊妹,感動了東方朔;東方朔就編了一個玉帝要火燒長安城的故事,讓漢武帝批准在正月十五日,家家戶戶做湯圓、點燈籠,同時允許娘娘、宮女出宮,與民同樂,以避邪;到了那一天,元宵在自己的燈籠上寫着“元宵”兩個字,帶着自己做的湯圓出了宮,並順利地與父母姊妹團圓,從此湯圓就又被稱為元宵。 另一說,唐王李世民當了皇帝后,不斷有外敵侵擾,於是派大將軍郭子儀出征;郭子儀打了勝仗回師時,已過了春節這個年;李世民決定在正月十五、十六這兩天,為郭子儀補過一個小年,還要用一種新鮮的食物款待郭子儀;皇宮裡的御廚都犯了難,最後才想出了做一種把米磨成面再包餡的食物;李世民和郭子儀、魏徵等大臣吃了這種食物都說好,問叫什麼名字;御廚靈機一動說就叫“白麵團”,魏徵說:“這些白麵團圓溜溜的,象徵着天下一統、人民團圓,就叫唐圓吧!”李世民聽了大喜,傳令天下這一天都吃唐圓;老百姓說叉了音,就變成了湯圓;正月十五本是道教的上元節,從此又改叫元宵節了。 其實,上述說法恰恰表明元宵的來歷,很早就已經被人們忘掉了。記不得什麼時候了,筆者讀到蘇軾的《浣溪沙》“誰家煮繭一村香?隔籬嬌語絡絲娘”,當時忽然產生一個念頭,這煮蠶繭的形象與味道,實在與煮元宵太相似了。 事實上,中國人最早發明養蠶、抽絲、織作絲綢面料的技術,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並留下了許多傳說故事;例如,黃帝正妃嫘祖養蠶的故事,馬頭娘的蠶馬故事,《山海經》還記有“嘔絲之野”的內容。在很早的時代,每年開始養蠶之前,都要由正宮娘娘(國家的第一夫人)主持祭祀蠶神的儀式(皇帝則主持開耕儀式,符合男耕女織)。一般來說,祭神如神在,即祭神活動要模擬再現有關的場景。因此,筆者推測,祭祀蠶神的場景之一,就是模擬煮蠶繭的形象,以預祝當年的蠶業豐收。那麼,用什麼來象徵蠶繭呢?估計曾用過許多種食物,不過最後流傳下來的乃是元宵或湯圓(可能是它們特別耐煮的緣故),雪白的米粉面在外圈象徵蠶繭絲,裡面的紅褐色的餡代表蠶蛹,應當說是維妙維肖。 有趣的是,《易經》的剝卦,筆者在《神奇的八卦文化與遊戲》一書(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出版)中,解釋為“養蠶的行為和注意事項”(易經實際上是一部遠古的行為知識規範手冊)。其中,初爻的“床”,指得正是養蠶的蠶床,“剝”即抽絲;六五爻的“貫魚以宮人寵”,表明女人是養蠶的主角;上九爻的“碩果不食”云云,即是指吃蠶蛹(當然,也可能指吃蠶蛹的替代品元宵了)。 歷史悠久的民族,每一種古老的食物或飾物,可能都是一個“文化集成”品。信否?(自光明網)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