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原月 |
送交者: MengHe 2004年09月21日15:21:53 於 [五 味 齋] 發送悄悄話 |
中秋原月
我一直很欣賞古人的形象思維能力:哭到傷心處,以及花會為之動容,離別驚恨時,以及鳥會為之傷情。古人的形象思維的登峰造極之作莫過於‘月圓人圓’了。看到月圓,以及人之團圓,並由之寫出諸多感物傷懷的詩篇來,這恐怕是世界文化中絕無僅有的了。情感終歸情感,情感是瞬時的,總不至於整天長噓短嘆,哭鼻子抹淚來讓世人記住你是個多情的種子。而人有時卻是一種很自私的動物,他哭完之後,還想讓他的兒子接着哭,兒子哭完之後孫子接着哭,子子孫孫無窮匱也。這樣就需要為情感找到一個現實中的載體,當然最好是永恆的。 太陽是永恆的,但你很少看到會有人在似火的驕陽下‘傷情’,因為它承載的更多是‘剛陽’。山川是永恆的,不過它讓你聯想到的是“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陣陣夏雨雪,乃敢與君絕”的誓言,更適合承載着‘永恆’本身。月亮是永恆的,但好在它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留給了文人墨客們更多的想象空間。它那銀泄般的光澤,清幽而靜謐的氛圍,足以讓仕人息心,游者駐足。如果你仕途不得意,那就對着月亮感慨世事的艱辛吧。如果你因思念遠方的親人而愁腸,那就對着月亮來抒發你的情懷快吧。如果你有興致,你還可以在清影中翩翩起舞,邀月對飲。“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蘇東坡的這句詞恐怕是月亮承載團圓的最好的解釋了吧。 萬物皆有情。其實物本無情,而人有情,物不過是人之情的寄託罷了。情生之於人,而寄之於物,播之於文,於是乎一脈流傳至今,以至於即使今天的我們每到中秋佳節仍能發出“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的惆悵,每當讀到“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樣的詩句,仍能為之而動容。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喻情於文,以文生情,文情並茂。比如說,我,一介市井之卒,固然抒發不出“人逢三五便團圓,滿把清光護玉欄”的感慨。慶幸老祖宗發明了月餅,雖然不能以文催情,對月抒懷,不過有月餅吃,一飽口福,聊解思鄉之苦,也算是“品”月了吧。所以說,沒有月餅的中秋,只能引來風雅之仕的空自嗟嘆,有了月餅的中秋,才能有色有味,雅俗共賞,是之為“節”。如果說中秋之月承載的是情(或曰“色”),那麼月餅承載的更多的應該是文化、傳統(或曰“味”)。 心情好的時候,一直不怎麼喜歡讀柳三變的詞,總覺得他的詞太傷情。遠在異國他鄉,雖時有飛電傳鴻,卻難解思鄉之苦。“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中(清)秋節”,讀幾句唐宋詩篇,思幾回親朋好友,也算是以文催情、借詩澆愁。然而,一愁他鄉餅少人多,一時洛陽紙貴,二愁浮雲蔽月,不得對月抒懷。無色無味,何謂之中秋?這也算得是“一種相思,兩處閒愁”吧。有色有味的中秋,叫人如何不嚮往?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