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成为唐皇朝由鼎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叛乱平定后,唐皇室因急于结束战事,对安史旧部一味安抚,允许其保留所居地区与兵力并封为拥有军事行政管理大权的节度使,此举等同放任藩镇拥兵坐大,严重削弱中央集权的统治力度。各藩镇表面上臣服唐朝,事实上却割据一方,朝廷基本无力控制地方政权,国家处于长期分裂状态。题外话,同一时期,因终年战乱北中国经济遭受沉重打击,南方基本不受战乱影响。大量北地人口再度南移,江南一带的经济迅速发展,规模很快凌驾北方中原地区,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
安禄山乱兵蜂起,朝廷将陇西,河西,朔方一带重兵内调勤王,造成西部边防空虚,吐蕃趁中原内乱乘机而入,先取陇西各州,又河西走廊,安西四镇先后失守。敦煌所在的河西地区在公元781起约三十五年间为吐蕃控制。吐蕃在河西地区实行易服辫发,黥面纹身,推行部落制等高压政策,河西地区数百年来以汉文化主导的生活环境受到很大冲击。但尊崇佛教的吐蕃民族对敦煌和敦煌洞窟的佛教文明并没有造成破坏。吐蕃统治者视沙洲(敦煌)为善国神乡,围城之际并不强行攻击而是与当地守军订立城下之约,有效保护了敦煌当地的文化和平民生命财产。吐蕃统治西域时期,西藏正值佛教兴起,很多西域汉僧受邀前往拉萨宣法译经,同时敦煌出现了大规模的抄经坊,藏经洞内敦煌遗书中的大量藏语经书即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敦煌高僧堪布摩诃衍还曾前往拉萨长期逗留弘扬佛法,期间和印度高僧莲花生戒者的“吐蕃僧诤” 等事迹在后期发现的敦煌遗书里均有记载(详细见pifu帖子)。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的开发融入大量密教和鲜明的吐蕃文化因素,对日后研究吐蕃历史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实物证据。
在涉及敦煌遗书时,有必要花些笔墨介绍晚唐敦煌地区武装-归义军的历史。归义军或称沙洲归义军是唐宣宗年间(公元848~)由沙洲敦煌地区汉族人民反抗吐蕃统治而组成的汉人部队。由敦煌人张义潮起头,是河西地区豪族联合的地方武装。自晚唐,五代十国直至北宋年间,维持河西走廊统治180多年(公元848~1035年),但归义军的历史档案记录破碎,存在感偏低。藏经洞敦煌遗书的发现为揭开归义军面目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原始历史资料。
早期归义军又称张氏归义军,在驱逐吐蕃收复河西领土之后,该政权曾主动联系唐皇朝归附。张氏归义军在唐亡后仍奉唐朝为正宗多年,可谓耿耿忠心。但后期的中原朝廷虽屡有封赏,确实猜测,疑忌,打压不一而足。归义军也在形式上逐渐离异独立,并同时与辽国等周边政权实行等距外交,更象一个西域独立国家。
唐亡后,张氏后人张承奉曾建立西汉金山国,自号西汉白衣天子,仍然是念念不忘汉家血统。建国后为打通东西交通独占丝绸之路,张倾全国之力与回鸪交战失利,又内部发生兵变,金山国仅四年覆亡。后经内部调整移行为曹氏归义军,仍然奉宋朝为宗主,对宋朝上贡,名义上仍然为汉家政权。归义军政权一度尽囊河西11州,号称领地4千余里,人口过百万,实力相当雄厚。藏经洞的敦煌遗书一般说是在归义军统治时期被封存的,也就是曹氏归义军第八代节度使曹贤顺当政时,也有说是其父,第七代节度使曹宗寿所为。敦煌遗书中除了大量经书和宗教文书之外,有相当一部分为曹氏家族的多年收藏的佛经珍本或名贵书画,还有一些当时行政书简个人手迹等。
晚期的归义军在周围胡人政权的压迫下国力式微,成为苟延残喘于沙(敦煌),瓜(安西)两州一偶的末期政权。 由党项族发迹的西夏国的崛起更是加快了其灭亡速度。(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