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生物行为的目标基本不外乎两种,就是个体保守与物种保守。简单地说,就是在某一指定物种中,个体的行为既为保留自身为目标,也为物种保留为目标。特别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目标,并非生物本身自觉制定的一种意识,而是观察者对其行为的理性解释,因为我们不知病毒或细菌拥有意识。
病毒是在可观察世界上结构非常简单的一种生物。它的行为可以被归结为寻找宿主,制造外壳与自我复制。宿主可以是细菌,真菌,植物或动物的细胞。简而言之,找到大量宿主是病毒个体以及其物种得以保留的必然途径。
对于以动物,特别是哺乳动物为宿主的病毒来说,宿主在食物链上所处的地位越高,也就越有利于病毒的物种保留。
比如说穿山甲是一个濒临灭绝的物种,那么以穿山甲为宿主的病毒必然面临随宿主灭绝而灭绝的命运。既然作为生物,病毒也具备个体保守与物种保守的行为目标,我甚至可以把它形容为一种求生冲动或动力,当然我不去追究这种目标或动力的来源,因为来源在何的问题超出了生物学的范畴,而是一个本体论的哲学主题了。
回到可观察世界的现实,比起穿山甲来,人类的在食物链上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并且在一般环境下远不是濒临灭绝的物种。因此,以人类细胞为宿主的病毒的存活率应该远高于以穿山甲为宿主的病毒。这种物种保守的动力必然会驱动病毒的宿主迁移过程。
是这样吗?我只想抛砖引玉,请博士来科普,先致谢意,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