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民意走向盲区
张鸣
当穆加呗无偿地剥夺白人农场主的土地的时候,津巴布韦的民意当然是支持他的。他们中大概没有人,或者只有极少数人,能够预料到随後到来的大饥荒。很多人,即使饿死了,也未必知道这就是剥夺人家土地的後果。
读中国历史,经常会对一个特别的严酷的事实,感慨万端。那就是每逢朝代更迭,就一定会人死大半。如果前一个朝代有五千万人口,那么下一个朝代的开端,能剩下一千万,就相当不错了,代代如此,没有例外。明代中期,当时的人口已经达到两个亿了,人说是引进的玉米和番薯的功劳。但让我真的没有想到的是,人口基数已经这样大了,从明末到清初,居然损失了超过十分之九的人口。康熙初年,疆域超过明末的清朝人口,不过一千九百万左右。这还是已经经过了十几年恢复的结果,如果统计顺治年间的人口,比这还要少。
一场大乱,人口十个里头得死掉九个半,这样的死法,没法不让人震惊,已经大大超过了此前改潮换代时的人口损失比例。如果单单是讲战挣本身的破坏,已经不足以说明问题。因为明末的战挣规模,并不比前朝更大。
在我看来,人死的如此之多,跟明末的农民造反,特别强调均贫富有关。此前的农民造反,但凡成了一点气候,就会在其统冶区域内照旧缴粮纳赋,形成一种至少是暂时稳定的秩序。有的,甚至就此完成了从造反者到统冶者的过渡。但是,明末的李自成、张献忠造反队伍,自始至终,都没有这样干过,张献忠的队伍,甚至张献忠的政权,始终都是靠打土豪来维持的。他们抢光杀光一切的富人,接下来,就得杀和抢不怎么富的人。走到极致,就得一扫光。李自成由于起得快,败得快,加之游动的区域较大,可杀可抢之人比较多,所以,还没有像张献忠那样,明显地成群屠杀的现象。但是,到了张献忠占据四川,建立了大西政权之後,由于持续时间比较长,所占地域又相对局促,所以,在杀光抢光了富人之後,就只能杀抢一般人,最後,只能见人就杀,杀人不是为了抢粮,抢钱,而是拿人当粮食。
像张献忠这样,一个无法建立正常经济秩序的农民政权,走到把人杀光的地步,实际上是自然演进的结果。只要他们无法建立一个稍微正常,让人可以维持生产的秩序,那么,最後的结果,一定是这样。走哪一步,连抢来的金银财宝,都没有什么用了,因为没有地方买粮食了,只能丢到江里,在今天被考古发现,打捞出来。
以前我们总是讲,张献忠屠川,是对地主阶级的污蔑。好像那么多记录,都集体造假一样。鲁迅先生的解释,是说张献忠绝望了,反正自己也占不了天下,索性杀光别人的百姓,这也不合乎情理。历史上割据四川的人多了,凭什么单单张献忠不想这样干?事实上,单单靠打土豪来维持的农民队伍,大抵早晚都会走到这一步,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看起来特别为百姓着想的劫富济贫行动,跟穆加贝的剥夺白人农场主的土地一样,最後都是害了众多参与其中的芸芸众生。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是坑死自己和家人的刽子手,但他们都不自知,有些人,到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