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打算闲侃些吹牛的甜酸苦辣,不意中间突然吹走了题. 被网友留言引诱跑题谈起了北京人的牛气。把它贴到了几个地方,引起读者的不同评论。
那么,我就索性再走题远点,谈一下北京人的牛气。
神州大地幅员辽阔,东南西北民风不同。虽然中国民间素有闲聊的传统, 但我们北京人喜欢侃大山,这是不争事实。不说独占鳌头,也敢说数一数二, 不会沦落到第三的地步。尤其是几个北京人在一起时候,侃山高手们的尖刻,锋利,幽默让人常常忍俊不禁。就算我这个老北京人,自诩的胡同串子, 也自叹不如人。
侃大山和真正的牛气不同。前者指的是聊天这种消磨找乐方式,后者指的是为人处事的格调特点。 本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问题在于,人们常常把能侃说成牛气,混淆二者的区别。作为民间用法,自然不必认真。当然,像我们老北京人这样子侃了上百年下来,说话自然会让人觉得牛烘烘的。
侃大山的牛气只是嘴上的功夫。实际生活中,不论哪里人还都得“漫天要价,就地还钱。“ 做什么,都要先没有生活忧虑才能衍生出别的兴趣来。所以,老北京人也不是个个都能信口开河,吹牛不打磕巴儿。而且,也不是所有的老北京人都喜欢侃大山。每个人的个性不同,“沉默是金“这句老话还有许多人奉行。不说别人,我的父母就不喜欢我在外边跟人侃山聊天。幸亏父母在我小时候管过我,不然,我也恐怕要在胡同里侃一辈子山了。
侃山也是有段数高低之分的。 侃得好的成了相声大师, 比如侯宝林马季一流的。侃的一般的,留在胡同里接着侃。 侃得不好的,比如我这样的,就在海外论坛过把瘾。反正说写贴都是咱们自己掌握,谁的脸色也不看, 还能把自己逗得蒙着头笑。 全当个业余爱好吧, 比如就跟那高尔夫球,舞蹈,赌博,信教一样的。总要找点事儿干干,消磨一下多余的精力。
侃大山也是文化休闲活动。它不仅仅是无聊消磨时间。 也是一种交流方式。 侃大山侃得好的,可以予人以知识: 历史地理风俗掌故, 三教九流黑白两道。尤其,假如这侃山者是位饱读经书通晓中外古今的有文化的胡同串子, 那听侃山的可真的是有福气了。不然,哪里能找到个老师会闲得无聊给你说段掌故?
侃大山主要是意在消遣找乐。 如果胡同里有个人能有这本事让你听他说话调侃忍俊不禁,开怀大笑, 这肯定是段愉快的回忆。别的不说, 相声就是最大最好的艺术化的侃大山。虽然侃山成名的大师只有侯宝林一个, 可那幽默, 这种老北京胡同特色, 有如夏天北京爷们身上的馊汗味道, 融化在我们老北京人的血液里了。 说话逗的,全国各地哪儿的人都有。老北京人说话尤其逗,也就是艺术夸张力好。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我也算见识过不少各地人士了。如果论比例的话,老北京人里说话幽默的比例最高。
有很多外地人总爱说北京人牛气。这意思,一是指老北京人说话口气大,侃大山的劲头大。二是指一部分北京人说话做事比较直率,文明礼节不够。 北京人的坏牛脾气, 我是知根知底,深恶痛绝的。 自己在青少年期间在京的经历让我很不喜欢一些北京人群的作为。那个时候,北京服务业尤其工作态度差。出门买东西办事,遇上蛮横不讲理的,遇到个脾气不好的,刚生完气的,看人下菜碟的,不论你是外地人还是北京人,就只好自认倒霉, 是时候儿没赶对。 那才叫是办不成事情还惹一肚子气。大学毕业后在某部委做狗腿子干事。 眼看着楼门口那两个把门的态度不说骄横, 也是目中无人。外地来办事的人员进门两眼一抹黑,问他们帮忙。 人家爱搭不理地把登记本先扔出来。尔后就是一指边上的木椅子,让他们傻等着楼上的下来,再无二话。当年复旦的谭家桢教授来京, 就在走廊上给把椅子坐着。连会客室都没有让老人家休息会儿。 中央机关还好些,北京市委/市府的衙门口最????讨厌。 一帮北京老痞子在那里打官腔,喝花茶,溜须拍马,不干正事。我几次跑到北京市对口局委办事, 同样被冷落在门口半天。 等见到了当官的,也不过是个处科级的屁官。肯定干不成事情。一句“研究研究”就把你塞个从牙缝里冒冷风。我因为出公差的机会, 到河南,江苏,四川等地方办事情,人家那里的招待非常热情有人情味。在成都,当地机关居然指派一辆上海供我在成都兜风找友人团聚。唉,外地同事们到北京,什么招待都没有。让我很不好意思见到在外地时招待我的朋友。作为北京人,很长时间里,我一直不喜欢北京这块地方。也不太喜欢和北京人打交道。尤其,看到老北京人里的那种小市民作派,令我很反感。 离开北京时我有种解脱的感觉。
这样说,好像和许多外地朋友们说北京人的一样。其实,大家也不要一竿子打翻一船人。还是那句话,哪里都有好人和你不喜欢的人。 虽然北京人的牛气上海人的小气恶名在外, 你照样能遇到善良的北京人(像我这样的, 嘿嘿)和大气的上海人(像江核心那样子的)。 人不可貌相,更不可按地域划分。 人在交朋友的时候,对路子(也就是在见识方面), 则相见恨晚。尤其要使对方是个秀外慧中的女性朋友,那几乎就是个”恨不相逢未嫁时“的最好写照。 不对路子,则话不投机半句多,白眼一翻,敬而远之。 中国历史上,拍马奉迎的人群,各朝都有;粗莽鲁夫, 也不分产地的。
侃大山虽然是老北京胡同串子的特点,北京爷们也不是天桥的把式----只说不练。 有几个网友特别提到六四风潮改变了他们对北京人的看法。我以前也认为北京人爱侃,真到要命的时候,恐怕就会躲进胡同里。北京市民们在六四前后的英勇表现,所显露出的热血耿直,让我彻底改变了对北京人的看法。 我深深地敬佩在六四前奔走保护学生,在中共枪弹下阻挡共军的英雄北京市民们。 尤其,那位手无寸铁阻挡坦克的青年人。 他的身影,代表了北京人民中国人民的胆量勇气。他的身影必定会永留在历史,为后代人所敬仰。
如果按祖籍,成长就学地来说,在北京的外地人非常多。国家各部委的工作人员多是各地来的。真正老北京反而不多。在京的中央部委,军队,科研机关,典型的外地人天下。各地精华尽集北京。不信,你掰着手指头说,整个中共头脑群, 没有几个正宗的北京人。只有北京市府才算是本地人的老巢。 可那是听中央吆喝的层次了。总有外地人说, 北京人把国家资源占尽了, 好像我们老北京人占了多大的便宜。其实,我们心里明白,不错,是有些好处好事落到了北京人脑袋上。首都嘛,那是共产党要维持政权,打点门面,不是它特别喜欢我们北京人呵。 至于这北大清华在京录取分数低的事情,也不能全怨北京人。共产党的决定,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谁让中国人民还是没有真正翻身作主呢。就在这件事儿上,我们土头土脑的北京人占了些便宜。
要是我当家,我会把北大清华搬到内蒙犄角嘎栏去。 谁让这帮在京的外地精华们拿着国家的钱, 在国内作老大自吹自擂? 给他们点青红皂白看看。 搬过去后,嘿嘿,按分录取,能者进来。你看着,到时准没有抱怨我们北京人的了。
北京人其实不牛气。尤其,像我这样子的老实巴交的胡同串子,只有吃瘪子的份儿,哪还有牛气的时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