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时候去看电影吧 |
送交者: 魏君子wei 2002年08月28日17:16:15 于 [五 味 斋] 发送悄悄话 |
另外,人们对孤独和寂寞的态度又有不同,张楚说“孤独的人是可耻的”,陈明却在唱:“寂寞让我如此美丽”——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把寂寞想象得如此有诗意、如此有情调,对于更多的人而言,一旦自己有了这种感觉,都会想尽办法去消除它(寂寞有时候也是很可怕的)。 如果与好友欢聚斗酒、与女友花前月下、与亲人畅谈心事皆无法排遣你心中的寂寞,那么我建议你独自去看电影,逼真影像为你带来的刺激也许会让你一时忘记一切(包括寂寞),银幕上的曲折故事和人物命运也可能碰撞到你的内心深处,令你顿起共鸣,这时候,寂寞可能会因您的思索而消逝,也可能演变成一种难言的回味,甚至升华为一种生命的体验。 以下是几部不同类型的影片,很适合在寂寞的时候观看,因为那时我们会沉下心来,从而能更真切的感受到电影的魅力和精彩。 大师的生命之作——《乱》(日本)1985年出品 被誉为日本“电影天皇”的黑泽明,是最早向欧美电影学习的亚洲导演,但他影片的风格和拍摄手法反过来又对欧美电影产生了重大影响——就在这种相互融汇中,黑泽明和他的电影扬名国际,进而成为一代宗师。影片《乱》的故事结构取自莎士比亚的悲剧《李尔王》,在此之前黑泽明已经将莎氏的《麦克白》、甚至妥斯绥耶夫斯基、高尔基的名著移植改编成日本传奇搬上银幕。 也许对于更多的将电影当做娱乐的朋友来说,很容易认为这部大师的作品(而且是改编自名著的电影)会晦涩难懂,高深莫测,因此敬而远之。其实如果你静下心来,能忍受影片稍显缓慢的节奏的话,那么你会发现它讲述的更象是一个并不算复杂的东方寓言,影片刻画出一位当年驰骋疆场的英雄,临到老来让自己的固执和偏听偏信害得几近崩溃,从而在孤独中死去的过程。它给人的感觉是像极了我们熟悉的演绎中国古代春秋战国传奇的京戏,人物形象虽然鲜明,但脸谱化痕迹很重。尤其是对武士形象的塑造,经常运用一些鲜明的对比,比如贪婪和慷慨,勇敢和懦弱,聪明和愚蠢等等。另外,我深深赞同某些影评家的说法:“黑泽明将现代化的电影手法与日本民族传统巧妙的结合,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潇洒自如的人物调度,信手拈来的精彩瞬间,炉火纯青的故事布局,营造出不可思议的感染力,尽显大师功力。 家庭伦理的喜剧——《今天不回家》(中国台湾)1995年出品 1995年正是台湾李安的家庭伦理题材电影大出风头的之际,他的那部既叫座又叫好《饮食男女》也直接导致了《今天不回家》的出现。虽然李安本人并未参与该片的任何环节,但他和《今天不回家》的渊源却是极深,原来该片的主要演员几乎都是《饮食男女》的原班人马,编剧则是李安的弟弟李岗,导演为才女张艾嘉。 和《饮食男女》一样,《今天不回家》也是一部家庭伦理喜剧:60岁的老陈(郎雄饰),虽然有妻有儿有女,但仍渴望自由,想轰轰烈烈的再去爱一次,和情妇胡搞被揭发后,太太(归亚蕾饰)吵着要离婚,气呼呼地离家出走与餐厅里的红牌牛郎”同居”;儿子赵文瑄觉得没有甚么大不了,认为老父一两天便回来;女儿刘若英受到父母婚姻的冲击,开始思索与男友陈小春论及婚嫁的选择究竟对不对?当事情平复过来后,两位二人是回来了,一颗心却仍整天都蠢蠢欲动呢! 客观来说,《今天不回家》延续了李安《饮食男女》的兼具写实意义和娱乐效果的群戏风格,细腻刻画的一个典型台北家庭各成员之间的感情和事业困扰似乎也能让心处寂寞的我们感到一丝世俗的无奈.无论喜剧也好,悲剧也罢,既然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就会有各式各样的烦恼纷至沓来——脑子里装满这些你还能感到寂寞?算你有情调! 我不做大哥好多年——《再见阿郎》(中国香港)1999年出品 看惯了香港的黑帮片,对于电影中的这些“江湖英雄”自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重义气,轻生死,谈笑间砍人枪战潇洒自如;平常则是吃喝玩乐谈情说爱,一副“古惑”模样;他们似乎无家可归,也从来没想到要有一个家——多年的动荡厮杀已使得他们习惯在灯红酒绿之地醉生梦死以掩盖内心的寂寞,而黑帮英雄们最后的结局也不外乎横尸街头、锒铛入狱或者经过一番打拼、成为风光一时的大佬罢了。 不过,1999年由杜琪峰导演的《再见阿郎》则通过刘青云扮演的过气黑道大佬在恶警的百般刁难蹂躏下毫无报复,相反却在店老板黄卓菱的感化下念念不忘对“家”的向往,对亲情的渴求,可算是对忌讳儿女情长的传统黑帮英雄片的大胆反叛。 “难得一身好本领….人生几许失意,何必偏偏选中我….”片中阿郎反复吟诵地《小李飞刀》歌词似乎在展示“黑道人物”的寂寞:轰轰烈烈江湖喋血的背后未必没有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只是以前的电影总是回避,甚或将“退出江湖”的下场描写的悲惨凄凉,因此,《再见阿郎》中阿郎再次出狱与恶警一笑泯恩仇的结尾便很值得我们玩味——为什么不给自己一次机会呢?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