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国其实就是说不出来的痛》有感
《出国其实就是说不出来的痛》这篇文章,是从国内朋友转发来才看到的。读完所得印象是:不知所云。一不知作者痛什么;二不知作者为什么有痛说不出:三不知作者对出国一事主张什么;四不知作者凭什么把出国和忘记祖国相提并论。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出国的很多。除去国家派遣执行公务之外,以私人身份出国居住的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1, 经合法手续出国留学或移民的人;2,经“合法”手续被国家驱逐出国不准还乡的人;3,非法潜逃国外的贪官污吏枉法分子;4,幸存的人蛇。这后三类人出国是一定会“痛”的,有的是不让说出来,有的是不敢说或没脸说出来。但是第一类人却不一定要“痛”。因为那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满可以合则留不合则回来。不必在国外忍受“说不出的痛” 自我熬煎。这正是我看不懂这篇文章的原因。
看来文章作者曾是一位留学生。他或她现在发现:国外也是“居也不易”,也要打拼。以自己在国内有学位还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外语很棒的“技术移民”之身还要屈尊干labor谋生;并为此没侍候上奶奶,拖累了妈妈,并且忽然觉悟过去向国家人民索要的太多贡献的太少,等等缘故,自己也搞不清出国对还是错,所以痛起来了。其实无论对与错,都自作自受而已,岂有它哉。应当自己去想辙解决。还居然把自己的患得患失、提不起放不下的窝囊心态一概而论,说“出国就是痛”。未免偏狭幼稚。
我家是个处于“出国”状态的家庭。都是合法自愿的。现在没有什么出国“痛“的感觉。三个孩子在九十年代先后出国定居。后来两只老鸟因为避免亲子之间互相思念之”痛“,就决心放弃了空巢, 出国来此加入他们。半纪红尘遗故土,两袖清风下南洋。实现了创建自己家庭几十年来与子女团聚的梦想。迄今已六年,感觉很好。倒是当孩子们为我办生日聚餐,请吃大龙虾时,想起四十多年前,他们爸爸给派往西藏,生生造就我一个单身母亲,在大饥荒年代削减粮食定量还大跃进加班加劳动改造,每天只想着拿什么来养活孩子的情景。吃着海鲜想起烂菜帮子,对比起来,心中老创疤隐隐然有不适感;又想起当年一起劳动的农工,偷偷地塞给我几片新从榨油厂买来做肥料的油渣,说给孩子们当作饼干吃吧;她本人因劳动中常对我有所照顾而入不了党(好人不一定识文断字,读了圣贤书而不知礼义廉耻的人多的是)。以及几十年来,当阶级斗争是“High-light”而人性和良心被“hide”之时,那些主持公道的、诚实正直的共产党和非党的同事、朋友;还有我和他们一起流汗一起喝粥,并为之服务的农民、工人。这时候,我心中充满感激温暖之情。很重要的还有我在西藏工作和生活并经历大革文化命的十八年当中,亲身体会到藏族人民的淳朴、厚道,达观、坚忍以及其他由佛教教义熏陶积淀的美德,其非功利的精神境界。这些形成祖国在我记忆中正面的主流。中国的社会像联合收获机似的让人民经过切割、击打、筛选、风吹,天翻地覆慨而慷了几十年,也确实分出了哪是粮食哪是秕子哪是草籽哪是糠。事件虽属过去,但记忆不可抹杀。就算是想起来有些“痛”,也在国内留下的后遗症,不是出国得的病。
我家儿子是第一个出国的。他从出生遭逢阶级斗争盛世,及至长大成年二十多年中,无论在受教育或(和)就业机会和空间,因家庭出身普通知识分子的阶级地位,屡受不公平待遇。他于是发愤要自己找一块立足之地。1990年出国。为供自己吃饭读书,满城走着去找工作,渴了喝公园里的水,饿了吃面包店扔掉的面包头儿。当时,中国学生太多,工作不好找。运气好时,一天打三份工,节眠缩食,以求生存。难兄难弟合伙租房子,也分头捡回旧冰箱、旧电视机合伙用。最后得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是在RSPCA(皇家动物保护协会)做“Animal Attendant”, 就是“侍候动物的人”。工作性质和越王勾践在吴国时差不多,当然条件好的多,有工作服、胶靴、自来水和淋浴, 还有劳动保护等等,也不住在狗窝里,而是开着一辆苟延残喘的三菱牌上下班。当时在那里干活的四个中国人中,三个在读硕士,三个都是出色的工人;后来他们邀请单位的头儿去参加毕业典礼,她非常高兴。得意地说:我们这儿出了三个Master.。还邀请他们常回来看看,别忘了老朋友。看来她认为当工人和master一样正当。辞别建立了感情的狗狗和同事之后,儿子在一所大学找到一份教师的工作。从此,不再以labour身份为他人打工。但为了生存,劳动人民本色必须保持。给自己打工还是要干labour活儿的。简而言之,我儿子出国十几年来,跌跟头碰钉子,学语言学本事,集脑体劳动于一身,历经艰险挫折,从无到有,积少成多。如今总算站住脚,衣食能保障,有房有车。间或去和本地朋友钓鱼,或带父母妻子旅游拍照,与网友相互评论切磋摄影技艺;读报看新闻,关心时事动态;尽管常年背着债务,不断在付贷款利息,缴纳各种税费以及社会福利性捐款,操心市场物价汇率,生活并不轻松。但他基本的感觉是心情舒畅的安定的。他认为这里有讲理的规矩,有讲理的地方。作人努力付出就有回报,日子过不好也赖不着别人。我的两个女儿,也都是以独立移民出来,自己谋生站住脚的。也和她们的兄弟同样心情。他们只是每每在网上看到国内消息,譬如丧心病狂的毒奶、矿难、火灾腐败等等,感到痛心。常想着怎样出绵薄之力帮助家乡的孩子读书。
像我儿子之流的“老移民”(如文章所定义)为数不少,出国原因各别,经历大致相似。他们没感到干labour如何“不值钱”。他们踏踏实实辛勤劳动得到的回报是多数有了稳定的工作,或自己的生意。儿子的一位朋友,在国内是地矿工程师,他来之后,从修车厂钣金工做起,现在成了技师。当然是买房买车(父子各一辆),儿子大学毕业,小家庭在此团聚,每年回中国看望老妈妈(老妈妈是六十年代越南归侨,偏偏被发配到大西北);还有一位朋友,从出租车司机干起,现在是拥有两处厂房的企业家,父母移民团聚,儿子大学专业好,刚就业就年薪数万元;这些八、九十年代乘出国潮出来的 “老移民”,个个有“说得出”的艰苦奋斗经历,每个人都是一本创业史书。那篇文章凭什么说,他们出来十几二十年了,不了解现在国内国内发展情况,所以才满足于国外生活?我还认识一位三年前来的技术移民,在国内就是业务骨干,大有“升官发财机会”的。他语言基础好,专业符合本地人才市场需求,来后不久找到本行的职位。这样的人,为什么还要出国来安家立业,而且如鱼得水?
写文章的年轻人,应该跟人家比比,自己有何特殊“值钱”之处?干labour谋生就那么委屈?既然国内的物质精神生活条件都不差,还有“升官发财的机会”,那么你干嘛出国?我猜想,这位文章作者,大约年龄不到中年,家庭出身不是高干也不是草民。与黑手起家的暴发户、贪官污吏家庭相比较,虽不阔绰却也会鄙视体力劳动,虽不显贵却学到了“等级观念”;学校里成绩不错(可能学外语环境差点),亲友中常受夸奖(少有受挫折的经验);关于中国历史的知识不早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于现实社会的认识不早于八十年代中期;对物质生活的期望不超过工资住房,对精神生活的品味不超过电视片卡拉OK;对于自己与社会的关系缺乏思考,没给自己正确定位。大凡这类顾影自怜的人,在国内是眼高手低志大才疏,出了国,对世界之大也感觉迟钝。不懂得中国不是评判世界的标准量具;对身处其中的外国的历史与现状缺少求知欲望。与当地人少有交往,不看英文报纸,不去图书馆博物馆,不热心社区活动。若是个七老八十岁父母类移民,上人家这儿来就为的领取外国津贴,也算有个目的。可一个年轻人,跑到外国来怨天尤人,真是“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加拿大请你了吗?中国撵你了吗?来了又说这里根本没有机会。我听着就好象说树上捞不到鱼埋怨樹不长在水里似的那样混帐。 还扯上什么“忘记祖国”,“抹掉记忆”,似乎只有感觉出国痛的人才不愧为华夏子孙。可这个年轻人没发现自己对我们祖国的记忆多么贫乏,对祖国的怀念多么肤浅!我们关于祖国的记忆中没有升官发财的内容,我们对祖国的怀念岂止是自己的奶奶和妈妈。假如这就是我们中国最近二十年培养出来可以出洋的“精英”的精神境界,这才真使我心里“说不出来地痛”。他若没忘记自己的中国血脉,就该振作起来,发扬祖辈闯关东下南洋的精神,做一个响当当硬邦邦的华裔移民。不说给中国挣脸面吧,至少也争取在这里当好纳税人,对社会有所回报。否则,就这种提不起放不下的心态,即便回到充满“机会”的祖国,也不会有馅儿饼从天上掉给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