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如果你迷恋一种生活状态,那么你就是上了这种状态的当。我,上了老板的当,而你,上了格调的当。”面对屏幕不语。他的话,有时候会触动我内心深处那根敏感的神经,就象现在。我是上了某种格调的当吗?而格调又是什么东西?
法国后现代大师罗兰·巴特跳出来对大方说,所谓格调就是:“有点钱,不要太多;有点权力,也不要太多;但要有大量的闲暇。可以读书、写作,和朋友交往。喝酒,听音乐,旅游。”
大方听了,使劲地点头。对呀。有点钱,不要太多—没有钱会活得底气不足,正所谓人穷志短。太多了还要费心思让它保值,不值;有点权力,也不要太多—以免权力欲迷失了心灵而对它的追求变成了生活本身;但要有大量的闲暇—有时候生活的意义就在这段时间里体现出来。可以读书、写作—拷问心灵、触摸心灵;和朋友交往—没有朋友的人是可耻的;喝酒—当然是低度酒,青梅煮酒论英雄呀。饮酒不醉方为高;听音乐—最好是古典音乐,摇滚乐太闹,流行乐太肤浅;旅游—当然是那种无目的四处游荡,走到哪里算哪里,情景交融,沉醉其中。
如果上了这种格调的当。我愿意。在生活状态可以精彩纷呈的今天,在充斥着多种选择却良莠不一的今天,在形式大于内容的今天,你的选择是什么?格调难道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格调来源于哪里?也许来源于心灵吧。有什么样的内心节奏,就决定其对生活格调的选择。
如果心灵缺乏平和就不可能拥有真正的充满格调的生活。而内心的平和,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应该不只是一种生活状态,更多的时候它是内心的一种体现,其本质还是来源于我们内心中的自我尊重。如果自己都不尊重自己,如何能得到别人的尊重?看来其本质也是对自我意识的一种维护与肯定。
我们,并不是自愿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初要面对的一切,没做丝毫的准备。而当我们成熟到可以思考,可以选择的时候,人生已然过去四分之一甚至更多。所以,最好不要再去讨论那些—人为什么活着的话题,所以,最好不要再苦苦地追问活着的意义。活着,就有格调地活着,把目光放在如何活得更好上,当然这种更好,包括肉体上和精神上。
我承认,我迷恋这种生活状态。
我承认,我上了格调的当。
那又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