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红树林
万维读者网 > 五 味 斋 > 帖子
质疑“元宵起源于煮蚕茧祭蚕神”说——与王红旗先生商榷
送交者: 谢颐城 2002年02月27日17:54:56 于 [五 味 斋] 发送悄悄话


质疑“元宵起源于煮蚕茧祭蚕神”说——与王红旗先生商榷

从语源学角度分析,汤圆(又称汤团)可以解释为“糖圆”,即“糖丸子”。因为圆丸音近义通;这还可从“完”以“元”为谐声偏旁证明。完全不需要附会为“唐圆”,附会为李世民的故事,这则传说是典型的俗词源学特征。
元宵本是指正月十五的月圆之夜。我们庆祝月圆之夜,连吃的“宵夜”也做成团圆形,象征一轮圆月,并把它就叫做“元宵”,因为它是圆月之宵吃的一种圆的“宵夜”,这不是顺理成章吗?还劳再编纂一种传说故事吗?
我们现在仍把半夜吃的小吃称作“宵夜”,参见《汉语大词典》所引徐迟:“你请我吃早饭,我给你吃宵夜”。云云。
从语源学的角度不难分析的问题,不劳东扯西拉,用异闻趣事媚俗,这不该是一个学者的态度。尤其不该是像王红旗这样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的态度,这有失大雅身份。
其实,“元宵”本义是指元夜,即第一夜。这和“元日”“元旦”的概念都是一样的。《汉语大词典》:“农历正月十五日叫上元节,这天晚上叫‘元宵’,亦称‘元夜’、‘元夕’”。但,一般人不理解为什么十五之夜可称作元夜?
这是一种远古的遗俗,倒属于民俗学的范畴。简单讲,远古时代先民记时,有以初月为元夜的,也有以圆月夜为元夜的,还有把一个月分为白半黑半两个半月的,等等。这可参看陈遵妫先生的《中国天文学史》有关章节。王红旗先生是以业余天文学家身份起家的,对此比我应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什么反倒忽视了呢?
元和圆同音,可以肯定,元夜的概念肯定是源自圆月。
元有圆的意思,元的古文字形可以证明,古文字元正是以“人上一圆点”表示的,这个“圆点”表示圆颅,即人头。由此可证,元有圆义。
由元宵节的遗俗和元夜源自圆月的语源学证据,我们可以肯定,古代中国某地也曾有过以圆月夜为元夜的记时方法,后来演化成正月元宵节的习俗。以月圆夜为元夜的古遗俗,在文献中会留下蛛丝马迹的,愿识者不吝指教。
至于王先生的“元宵起源于煮蚕茧祭蚕神”的假说,和那些俗词源学的种种传说没有本质区别,唯一的区别是前者是在愚夫愚妇之间流传,而后者竟借学术之名、堂而皇之登上国学的大雅之堂,不更荒诞乎?
先生对《周易·剥卦》的曲解就不便在这里讨论了。
我对王红旗先生是久仰其大名,最早还是从陈遵妫的大作《中国天文学史》中注意到这个名字的,从那以后,便很注意读王先生的书和文章。王先生敢于提出新说是有名的,但疏于分析。本文是从语源学的角度分析的,也是重分析、不重引据的。但孰细孰疏,自会有公论。挂一漏万,仓促应论,自有不妥之处和无意冒犯之处,望先生见谅。

--------------------------------------------------------------------------------

附王红旗 :元宵起源于煮蚕茧祭蚕神

元宵节的中午在读书论坛贴了一句“据我考证,元宵起源于古人煮蚕茧”,以示对元宵节的庆祝。下午原准备接着一部山海经童话故事的创作,不料看了一眼BBS,有海外网友符号先生要求快快写出有关的考证来。只好来一篇急就章,供网友欣赏,并共渡元宵佳节。

  元宵节的来历,有许多种说法。一说,汉武帝时有一个宫女名叫元宵,做得一手好汤圆;元宵想念家里的父母姊妹,感动了东方朔;东方朔就编了一个玉帝要火烧长安城的故事,让汉武帝批准在正月十五日,家家户户做汤圆、点灯笼,同时允许娘娘、宫女出宫,与民同乐,以避邪;到了那一天,元宵在自己的灯笼上写着“元宵”两个字,带着自己做的汤圆出了宫,并顺利地与父母姊妹团圆,从此汤圆就又被称为元宵。

  另一说,唐王李世民当了皇帝后,不断有外敌侵扰,于是派大将军郭子仪出征;郭子仪打了胜仗回师时,已过了春节这个年;李世民决定在正月十五、十六这两天,为郭子仪补过一个小年,还要用一种新鲜的食物款待郭子仪;皇宫里的御厨都犯了难,最后才想出了做一种把米磨成面再包馅的食物;李世民和郭子仪、魏徵等大臣吃了这种食物都说好,问叫什么名字;御厨灵机一动说就叫“白面团”,魏徵说:“这些白面团圆溜溜的,象征着天下一统、人民团圆,就叫唐圆吧!”李世民听了大喜,传令天下这一天都吃唐圆;老百姓说叉了音,就变成了汤圆;正月十五本是道教的上元节,从此又改叫元宵节了。

  其实,上述说法恰恰表明元宵的来历,很早就已经被人们忘掉了。记不得什么时候了,笔者读到苏轼的《浣溪沙》“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当时忽然产生一个念头,这煮蚕茧的形象与味道,实在与煮元宵太相似了。

  事实上,中国人最早发明养蚕、抽丝、织作丝绸面料的技术,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并留下了许多传说故事;例如,黄帝正妃嫘祖养蚕的故事,马头娘的蚕马故事,《山海经》还记有“呕丝之野”的内容。在很早的时代,每年开始养蚕之前,都要由正宫娘娘(国家的第一夫人)主持祭祀蚕神的仪式(皇帝则主持开耕仪式,符合男耕女织)。一般来说,祭神如神在,即祭神活动要模拟再现有关的场景。因此,笔者推测,祭祀蚕神的场景之一,就是模拟煮蚕茧的形象,以预祝当年的蚕业丰收。那么,用什么来象征蚕茧呢?估计曾用过许多种食物,不过最后流传下来的乃是元宵或汤圆(可能是它们特别耐煮的缘故),雪白的米粉面在外圈象征蚕茧丝,里面的红褐色的馅代表蚕蛹,应当说是维妙维肖。

  有趣的是,《易经》的剥卦,笔者在《神奇的八卦文化与游戏》一书(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中,解释为“养蚕的行为和注意事项”(易经实际上是一部远古的行为知识规范手册)。其中,初爻的“床”,指得正是养蚕的蚕床,“剥”即抽丝;六五爻的“贯鱼以宫人宠”,表明女人是养蚕的主角;上九爻的“硕果不食”云云,即是指吃蚕蛹(当然,也可能指吃蚕蛹的替代品元宵了)。

历史悠久的民族,每一种古老的食物或饰物,可能都是一个“文化集成”品。信否?(自光明网)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