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原月 |
送交者: MengHe 2004年09月21日15:21:53 于 [五 味 斋] 发送悄悄话 |
中秋原月
我一直很欣赏古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哭到伤心处,以及花会为之动容,离别惊恨时,以及鸟会为之伤情。古人的形象思维的登峰造极之作莫过于‘月圆人圆’了。看到月圆,以及人之团圆,并由之写出诸多感物伤怀的诗篇来,这恐怕是世界文化中绝无仅有的了。情感终归情感,情感是瞬时的,总不至于整天长嘘短叹,哭鼻子抹泪来让世人记住你是个多情的种子。而人有时却是一种很自私的动物,他哭完之后,还想让他的儿子接着哭,儿子哭完之后孙子接着哭,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这样就需要为情感找到一个现实中的载体,当然最好是永恒的。 太阳是永恒的,但你很少看到会有人在似火的骄阳下‘伤情’,因为它承载的更多是‘刚阳’。山川是永恒的,不过它让你联想到的是“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乃敢与君绝”的誓言,更适合承载着‘永恒’本身。月亮是永恒的,但好在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留给了文人墨客们更多的想象空间。它那银泄般的光泽,清幽而静谧的氛围,足以让仕人息心,游者驻足。如果你仕途不得意,那就对着月亮感慨世事的艰辛吧。如果你因思念远方的亲人而愁肠,那就对着月亮来抒发你的情怀快吧。如果你有兴致,你还可以在清影中翩翩起舞,邀月对饮。“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苏东坡的这句词恐怕是月亮承载团圆的最好的解释了吧。 万物皆有情。其实物本无情,而人有情,物不过是人之情的寄托罢了。情生之于人,而寄之于物,播之于文,于是乎一脉流传至今,以至于即使今天的我们每到中秋佳节仍能发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惆怅,每当读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样的诗句,仍能为之而动容。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喻情于文,以文生情,文情并茂。比如说,我,一介市井之卒,固然抒发不出“人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清光护玉栏”的感慨。庆幸老祖宗发明了月饼,虽然不能以文催情,对月抒怀,不过有月饼吃,一饱口福,聊解思乡之苦,也算是“品”月了吧。所以说,没有月饼的中秋,只能引来风雅之仕的空自嗟叹,有了月饼的中秋,才能有色有味,雅俗共赏,是之为“节”。如果说中秋之月承载的是情(或曰“色”),那么月饼承载的更多的应该是文化、传统(或曰“味”)。 心情好的时候,一直不怎么喜欢读柳三变的词,总觉得他的词太伤情。远在异国他乡,虽时有飞电传鸿,却难解思乡之苦。“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中(清)秋节”,读几句唐宋诗篇,思几回亲朋好友,也算是以文催情、借诗浇愁。然而,一愁他乡饼少人多,一时洛阳纸贵,二愁浮云蔽月,不得对月抒怀。无色无味,何谓之中秋?这也算得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吧。有色有味的中秋,叫人如何不向往?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