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是托尔斯泰的著作。
情节:30多岁的贵妇人Anna Karenina丈夫估计有60岁,还有个6岁的孩子。
舞会上碰到一位40多岁的军官 倭思(全名忘了)
这倭思就锲而不舍地去追Anna, Anna也就成了他的情人(年轻就是有优势啊)。
且怀了倭思的孩子。
Anna在倭思的要求下向丈夫全盘托出,要求离婚。
他丈夫不同样。
Anna流产差点死掉
某日倭思去她家抱起Anna,带她出走德国。这是2人最快乐的一段时光
可是Anna想孩子,于是2人回到俄国,要求Anna丈夫离婚,她丈夫还是不同意。
倭思因为Anna还不是自己的正式夫人,所以出席正式场合不愿意带Anna,
而是陪着母亲和一位公主。Anna认为这位公主是倭思的母亲为倭思选中的未来的夫人。
(可能真是如此),所以此时Anna认为他丈夫不同意离婚也无所谓,只要倭思和他到乡下去
过2人生活就行。倭思犹豫,二人口角冲突。
Anna 认为倭思变了,不再爱她了(我觉得变了是真的,爱可能还有些),
或者说不能理解她所处的苦境:
跟着情人出走,丈夫不同意离婚,情人又不能干脆和自己出奔,又不能得到孩子。
而所有这些处境都是这个倭思当初主动要求才导致的(看到这我也为Anna的处境感到愤慨)
最后Anna不再等待倭思跟她一块去乡下,而是自己去坐火车,在车站没有等到倭思,
Anna卧轨自杀。
倭思心灰意冷后上了前线。
鹰评:1,Anna太过天真,以为倭思会为了她而不顾一切。
倭思确实在得不到Anna时曾试图开枪自杀一次,没成功;可是后来竟然因为母亲的缘故而不能和她出走。与其说倭思前后矛盾,本鹰只能解读为Anna在倭思心中的重要性变轻了,到手的东西不再那么珍贵,正是俗话说的:偷不如偷不着)
2,任何事情都是随时间环境变化的,不可刻舟求剑。
倭思追Anna时应该是不顾一切的,可是追到后内心起了微妙的变化。
Anna此时的处境确实有四面楚歌之感,觉得自己为了倭思才陷入这种困境。
于是卧轨自杀。 可是她糊涂的是:此时的倭思已经不是当初的倭思了,值得自己为他自杀?应该自己离开倭思,另寻一种生活。
3,倭思最后没有自杀,更印证了他对Anna的感情变浅了,一个有始无终的令人不齿的懦夫。Anna在天之灵肯定会后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