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德行--八十六面看上海[上] |
送交者: 佚名 2005年06月05日18:01:56 于 [五 味 斋] 发送悄悄话 |
我对上海的最好印象是去年才产生的,原因是这个城市决定再不准当街晾晒内衣内裤,我觉着这真是进化的伟大奇迹。要知道,我所走过的那么多个城市,谁都没有把这当回事,而我的第一个工作——扫黄打非的文化稽查——就因为这同一件事被丢掉了的。
我就这样被一步步赶出了公务员的大门,并从此开始在全国暴走。 1 最近又去了一趟上海,感觉照样好极了,去时朋友老金就给我说,近几年的上海,一入夜来会生出一股巨大的吐纳声息,那是一阵低频的啸声,是从肺里发出来的,是天地常新的吐纳,是地气与人气的胶合,迫人奋激,震人心魄,引领着人的血液跳舞。我以为一个城市年轻,正该有气势和魄力,大概这就是上海给人的最为生动的直观感受。 2 上海太让我留恋了,哪怕只是在纸面上翻翻各路过客的留言,哪怕只是看看各路人马对它的挑剔或是嘲讽——我以为,上海是中国当得起任何责难与质询的地方。 鲁迅《上海的少女》,开篇就说:“在上海生活,穿时髦衣服的比土气的便宜。如果一身旧衣服,公共电车的车掌会不照你的话停车,公园看守会格外认真的检查入门券,大宅子或大客寓的门丁会不许你走正门。所以,有些人宁可居斗室,喂臭虫,一条洋裤子却每晚必须压在枕头下,使两面裤腿上的折痕天天有棱角。” 3 鲁迅先生又说:“然而更便宜的是时髦的女人。这在商店里最看得出:挑选不完,决断不下,店员也还是很能忍耐的,不过时间太长,就须有一种必要的条件,是带着一点风骚,能受几句调笑,否则,也会终于引出普遍的白眼来……所以,凡时髦女子所表现的神气,是在招摇,也在固守,在罗致,也在抵御,……她在喜欢,也在恼怒……” 4 周作人对上海的印象跟他老哥比也好不到哪里:“上海滩本来是一片洋人的殖民地,那里的文化是买办流氓与妓女的文化,压根儿没有一点理性与风致。这个上海精神便成为一种上海气,流布到各处去,造出许多可厌的上海气的东西。” 5 一直是上海风花雪月象征的张爱玲说:“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练。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结果也许是不甚健康的,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谁都说上海人坏,可是坏得有分寸。上海人会奉承,会趋炎附势,会混水里摸鱼,然而,因为他们有处世艺术,他们演得不过火。” 6 余秋雨同学《上海人的尴尬》也被广为引证:全中国都有点离不开上海人,又都讨厌上海人,这种无法自拔的尴尬境地,也许是近代史开始以来就存在的。“精明、骄傲、会盘算、能说会道、自由散漫、不厚道、排外、瞧不大起领导、缺少政治热情、没有集体观念、对人冷漠、吝啬、自私、赶时髦、浮滑、好标新立异、琐碎、市侩气……如此等等,加在一起,就是外地人心目中的上海人。” 7 上海本土持续有影响的王安忆则说到了具体的上海豫园:(她)是供人欣赏精微、欣赏小的秒处,针眼里有洞天。山重水复,作着障眼法,乱石堆砌,以作高楼入云,迷径交错,好似山高路远。它乱着人的眼睛,迷着人的心,它是炫耀技巧和聪敏的。 8 杨东平《上海人与北京人》说:上海人的性格特点是:机敏、行动快,具有中国人所没有的不拘泥于过去历史的性格,其中有些人爱虚荣,外表的气派重于实质的内容,有刹那主义的倾向,他们创意优异,但有时也擅长玩弄技巧,也就是说,也有可能进行不负责任的交易,上海人还喜欢乘势推展的步调,不习惯于朴实和按部就班的生活方式。 9 这些分析算是一个意见的集合,然后来说说上海的根:大名鼎鼎的余秋雨同学为上海找到的一个源头是这样的: “早期的上海人也就是华亭人。……我认为上海文明的肇始者,明代进士徐光启,他可算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上海人……今天上海人的某种素质,可在徐光启身上找到一些踪影。”接着,余秋雨说,这位对儒学侵淫很深的年轻人拜访了传教士利马窦,知道了“宗教、天文、历法、数学、兵器、军事、经济、水利、无所不及”,然后还“痴痴迷迷”地与利马窦一起翻译了《几何原本》。 10 徐光启当然可以算是上海人的精神之祖,这可能也很巧合,因为他最初的学问是跟数学有关的,可以就近习得“对实际效益的精明估算”,他又是最早跟外国人“混”的,所以,上海很容易就在这两方面跟全国其他地方拉开了距离。 11 我到过松江华亭,这地方实则还有一个人,如果是他成为上海人的精神之父,情况又会朝向什么方向呢?也许与今日就大异其趣了,但可惜的是,他死时太小了,不足以当得父亲之任,而且死的时代又靠得太后了。此人就是抗清的小将夏完淳,被捕后毫无惧色,大骂汉奸不止,所留《南冠集》悲怆凄烈,绝不是今日上海的那些风花雪月可比的。
上海确实是有着很浓的洋风气的所在,外滩一带的欧洲古典风格的建筑群素有“万国博览会”之称,这也使得上海很有文化底蕴似的。洋人带给了上海人太多东西,因为这地方就是一个最早能大规模跟洋人接触的地方,很多种语言,很多种肤色杂汇于此,这跟一个从僻远边野进城的乡民炫耀的资本差不多,卫慧也许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人都该去锻炼身体。我想,其逻辑大致是是这样的:中国人跟在洋人屁股后边干了太久的事,受气也是提面子的事,毕竟,洋人是从更“文明”的国度来的,这个上海人还是有鉴别的,外国人走了,轮到上海人自己抖起威风来。因为早先什么都见识过了,一切都照着外国的规格来,面子能撑到多大就是多大,所以卫慧有她骄傲的道理。 也因为有着这个底子,时装风潮、游乐方式,或者吃穿用度吧,上海天然地就该引领全国时尚。 13 外滩最好说清楚点,这个被称为“世界万国建筑博览会”的临江大道,始建于1845年,当初主要是海关银行、洋行报馆、港口码头、饭店总会的集中地,今日的外滩还主要是以此为基础,并成了上海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14 我把前后两次到上海拍就的照片与画片上的老上海反复比较着,指认着它的神秘,亲近着它的独特——这是我热爱上海的主要方式。 有些地方现在已不能去,当年也去不了,但你总是想去,那是一种寻找与融入的冲动,比如那个由英、美租界结合而成的公共租界和独立的法租界,进入它就是进入旧上海的一百年时空。西风滋生,洋气蔓延,各种高视阔步的洋人,跑马飞车,各种巴洛克式、新古典主义、早期现代派、折中主义的“万国建筑”杂陈其间,洋橱窗洋文洋货,路牌、店招与广告,这一切都把五洋杂处的大上海交融成了一个真正的国际性大都市。 15 指着模仿老上海赚钱的电视或电影都学会了《夜上海》,这是那个年代的声息,是那个年代喉咙里的渴望,那个年代的心跳,舞榭歌台,红灯绿酒,声色流波,窄窄的嗓音,尖细的唱针,就为着在半明半昧的夜晚,给不尽的情欲一个交代。 16 上海教会了人们享乐,“不到大世界,枉来大上海;淳淳海派风,浓浓上海味。”这说的是号称“远东第一游乐场”的“大世界游乐中心”,它曾给几代中国人带来奇妙体验、童年幻想以及对城市的憧憬。戏剧、木偶、皮影、杂技、魔术、哈哈镜、小吃……你能想到的玩乐都能在此找到。想想,在中国,在近代,还有什么盛况堪与一比? 17 老杂志,老封套,《良友》,或是旧上海月份牌,或是香烟、肥皂与花露水的广告,图片上的女子大都一例的短袖,雪白的臂膀,明眸俊秀,体态娇媚,仿佛侧着身只为着要把你往她怀里引。她的袍角是生着风的,她的嘴角是微微笑着的,她的眼波,则定是斜斜地飞来,想把你勾着的。许多人就是从这些老广告女郎开始爱上上海的。 我的情况也差不多,可是,一到上海,我却只顾着寻找最现代的风情——因为这些东西都是扑面而来的,容不得躲闪,也不需矜持,你的视线就在它的色彩之中了。 18 上海的历史,总是就近地引诱着你,逼使着你去尽可能地了解它。 旧上海多黑帮,多灯红酒绿,多男女浪漫,多欲望纠缠,合在一起,就是上海风情,《花样年华》、《情深深,雨濛濛》、《像雾像雨又像风》以及更早的《风月》、《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胭脂扣》、《红玫瑰与白玫瑰》、《半生缘》、《海上花》啦,都是用来怀旧的,或是在某种意义上意淫的。 于是,张曼玉、巩俐、梅艳芳、陈冲、叶玉卿、周迅、赵薇,一人一个上海,或露个虎牙,或扭个腰肢,或涂个红嘴,或抛个媚眼,或亮个乳沟,或脱个半身,或剪个开衩,都是欲望梦想中上海的细节。 19 开衩的旗袍是上海的招牌。有人说它是一种厚重的、老于世故的美,“细瘦浑圆的衣型下最适合包裹一颗受着欲念和矜持双重煎熬的心”。不错,是这样的,胡蝶要把它改良成从旁边开衩,大概鲁迅是知道的,所以,要顺着开衩往大腿根部一点一点地递进嘲讽。 20 旧上海,旧中国的花花大世界,公认的冒险家乐园,最常用的词汇——也是同时供批判和引人羡慕的——灯红酒绿,醉生梦死,笙歌艳舞,尔虞我诈,很多人只要能把这些词中的一个跟自己挂起勾来,就不会抱恨终生了。 老上海,大上海,还因为它和世界、特别是巴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人作过认真统计:它们同是历史文化名城,都崇尚文化、艺术和思想自由;他们都拥有着众多的大学、文化机构和文化名人;他们都拥有各种宗教的经典建筑;都擅长烹饪,崇尚优雅和时尚;都有标志性的塔;有著名的咖啡馆;都有蜿蜒几公里的著名大楼;都有一流的剧院,有堪称一国之最的商业大街,甚至大世界和迪斯尼都是一一对应的…… 21 卖臭虫符是上海的一个老行当,臭虫俗名臭虱,亦名虫壁虱,“香娘子”,上海人喜爱睡棕棚,但无奈臭虫太多,常常把人咬得鼻青脸肿,而且被咬的还多半是穷苦力,于是,卖臭虫符的人应运而生,这些精明的小贩一再强调臭虫符必须回家后方可打开,否则不灵,于是有买者赶紧乘车回家,打开纸包来看,却见内里写着两个大字:勤捉。
套皮包也是老上海一门职业,其法是偷、骗、抢三者的结合,常常的情形是这样的:在轮船码头或火车站,突然过来一人,朝一位妇女怀中的小孩头上一巴掌,挑起事端,小孩的母亲当即不依,肇事者就一边赔罪,一边掏出五元钱说要给孩子买糖吃,并强行将钱塞在小孩手中,妇女随后低头一看,原来放小皮箱的地方却只放着一只咖啡色的大皮箱,妇女又惊又怕地正要查看,于是又过来一位西装革履的先生,说这箱子是他的,正在这时,又来一个穿铁路制服的青年对妇女说:“还在这吵哩,我明明看见有人把你的皮箱拎走了,还不快跟我去追?”妇女就跟假冒铁路人员去追,西装先生乘机拎起大皮箱——原来这只是个空套子,是为了把妇女的小皮箱套进来罩着眼目的。 23 套皮包让我想起了另一件事,记不清是哪一年,总之是前几年,上海的某条街道上张布出这么一条横幅:如有人从后边拍你的肩头,千万别回头。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骑车人在等绿灯时,一人从后边拍,在你一回头的同时,前边车兜里的东西就被另一人顺手牵走了。这事普遍到要拉横幅,也是一奇。 24 最初把上海当作国际大都会的主要是外国人。爱狄·密勒总结得很好:“上海,这华洋杂处的大都会,这纸醉金迷的游乐场,这遍地黄金的好地方,正是冒险家的乐园……最愚蠢的人到了上海不久,可以变得聪明;最忠厚的人到了上海不久,可以变得狡猾;最古怪的人到了上海不久,可以变得漂亮;拖着鼻涕的小姑娘,不多时可以变成卷发美人;单眼皮或扁鼻子的女士,几天后可以变成仪态大方的太太。” 这些说法在类似《子夜》的小说中有着充分的表达。 25 上海曾是个花花世界,嗜嫖成风,贾客、名士、官员、包括革命者,没有不喜欢嫖的,公开的方式就有叫局、吃花酒、打茶围、听书、吊膀子,其中有些“科目”也为工匠车夫之类的人而设,大家都有得玩,玩得火的,还要争风吃醋,不惜倾家荡产也要把个花花妓女娶回家去,娶头牌戏子大概就是这么来的,当然,戏子历来都是跟文化嫖客连在一起的,比如,什么开花榜吧,文化人的那个劲头可大了。 26 上海的清代末年间有称为“书寓”的高级妓女,主要以弹唱陪客为主,卖唱或加上卖身,渐渐就有了些名妓,于是就生出些无聊文人,办报吹捧妓女,或公开选举妓女中的“四大金刚”、“花国大总统”、如1917年第一届的“花国总理”王莲英,出客赴宴,珠光宝气,还和当时一位震旦大学生阎瑞生如胶似漆,谁知没过多久,阎瑞生就把王莲英带至郊外,伙同早埋伏好的同伙将王莲英勒死实施抢劫,后真相暴露,阎瑞生及其同伙被捕,后被判为死刑。 27 除了高级的或有个什么艺名的妓女,更多的妓女则是被称为“野鸡”的苦出身,她们或是韶华已过的青楼女子,或则太丑,被老鸨看管着,如果没本事和运气,一夜也拉不到一个客,就要被老鸨用竹板打鞭子猛抽,这些老鸨十分狠毒,折磨妓女的方法简直层出不穷,如将老猫放在妓女的裤裆里,扎紧裤腿裤腰,拼命想逃的老猫就乱咬乱抓,弄的妓女常常下身血流如注,更有甚者,她们还会将头发剪成细渣,撒在妓女的阴道里,使其奇痒难忍,只有拼命地接客,方才得以缓解。 28 百乐门舞厅是上海著名的综合性娱乐场。1932年,中国商人顾联承投资七十万两白银建成,号“东方第一乐府”,最大的舞池计500余平方米,舞池地板用汽车钢板支托,跳舞时会产生晃动的感觉;大舞池周围有可以随意分割的小舞池,既可供人习舞,也可供人幽会。舞厅有过许多光辉的历史,张学良时常光顾;陈香梅与美国飞虎将军陈纳德在此订婚;徐志摩与陆小曼是其常客;卓别林夫妇访问上海时也慕名到此跳舞。 29 百乐门舞厅还培养出了许多娱乐明星,如梁实秋晚年的妻子韩菁菁就是著名的百乐门“一代歌后”与“大众情人”,她11岁那年,就曾在3000多名应考者中以《卖鞋歌》、《夜来香》、《海燕》三首歌脱颖而出。 30 旧上海这个花花世界,人口稠密,到处都是露天唱曲卖艺的,什么宁波滩簧莲花落,扬州花鼓淮扬腔,常锡文戏的笃班,绍兴乱弹小堂名,以及苏滩、本滩等等,整个儿一个江南民间曲艺大舞台。 如下这些小知识是那个年代最需要随口而出的,否则别人会以你不齿,因为你竟然连这些都不知道:杜月笙最爱吃的是德兴馆的生炒圈子、糟钵头,阮玲玉偏爱的是美心酒家的云腿青鱼饺、紫萝金针菇,汪精卫最欣赏的是松鼠鱼、凤尾虾和美人肝…… 31 俗话说:一只破箱进上海,满船财宝返故乡。这绝不是几个上海流氓大亨的神话,其中也就包括好些外国人。 1874年,一个叫欧斯爱·哈同的英国籍犹太人从印度来到上海租界准备发财,他最初
32 大亨一词可能就于同期出现,其最初意思是专称为霸一方的帮会头目或达官巨富的。但它的来历却很有趣,19世纪中叶,英国人约翰·亨生发明了一种名为“亨生”的马车,这种在车后驾驶的双轮小马车进入上海后,被称为“亨斯美马车”。第一个拥有这种马车的华人是《申报》老板史量才,而且是花费了数十万银两从一个德国人手中买来的,于是,当时的上海人就将拥有这种马车的人称为大亨,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33 然后就说到了几个著名的大亨。 张啸林绰号“三色大享”,浙江慈溪人,1912年随青帮流氓季云卿到上海,先做鸭子卖补药,一步步混成法租界青帮头目之一,开赌城、办妓院、玩女人。其涉猎过的生意有鸦片、纱布、交通、银行等,上海沦陷后组织“新亚和平促进会”,为日军购运军用物资。后接受日伪委任,准备出任伪浙江省长。1940年8月被国民党特务收买其保镖林怀部,遭枪杀而亡。电影也是这样演的。 34 再看“流氓大亨”黄金荣,1900年法租界扩张,决定招募华人巡捕。曾当过裱画匠,后又在上海县衙门里做过一阵子捕快的黄金荣随即被录用。黄金荣长得五大三粗,但脑子活络。他用“黑吃黑”网罗线人,用贼喊捉贼的办法提高自己的威信,并因破得几起大案,而升任华探督察长,从此飞扬跋扈、胆大妄为,自称“天字辈”青帮老大,此后,他利用手里的权力,贩卖鸦片、开设赌场、合伙开跑狗场等,不到几年就成为上海滩里的头号大亨。直到他60岁生日后去职督察长,法巡捕房警务处还继续聘请他担任顾问。 35 杜月笙是近代上海青帮中最著名的人物,十四岁到上海十六铺鸿元盛水果行当学徒,日夕与流氓、歹徒为伍,后进入黄金荣公馆,得其赏识,负责经营法租界三大赌场之一的“公兴俱乐部”,慢慢发迹,贩卖鸦片、开设赌台,并善于笼络社会上各种人物,如善待下台总统黎元洪,多年来坚持购买预防传染病的药水送到浦东老家免费发放。每逢上海及附近地区发生灾害,他必定出面组织赈济,有时出面调解劳资纠纷,并一改传统流氓打扮,身着长衫,广结名流,大学者章太炎、名士杨度、名律师秦联奎都是他的座上客。他甚至还出钱购买了1600套《鲁迅全集》。但这些都不能掩盖他的罪行,他设计骗杀了上海工人运动领袖汪寿华,第二天凌晨“四·一二”政变发生时,八十万人的总工会一下子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境地,几千名工人惨遭杀害……杜月笙为此得到了蒋介石的褒奖,被封为少将参议;黄金荣看到了自己门下的老辣,就此退隐;杜月笙一下子跃为帮中第一人。后又创办中汇银行,涉足金融业。1937年日本发动上海的“八一三”事变后,杜月笙参加了上海各界抗敌后援会,参与劳军,筹集了大量毛巾、香烟、罐头食品,送到抗敌后援会。他弄到一些军中急需的通讯器材、装甲保险车送给抗日将领。他应八路军驻沪代表潘汉年的要求,将从外国进口的一千副防毒面具,赠送给八路军使用。上海沦陷后,杜月笙拒绝日本人的拉拢…… 总之,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 36 上海又是专门叫人怜惜的——因为几个著名的女性。 胡蝶,原名胡宝娟,广东鹤山人,1908年生。从1924年至1965年,相继拍摄过《战功》、《秋扇怨》、《梁祝痛史》、《珍珠塔》、《火烧红莲寺》、《歌女红牡丹》、《自由之花》、《落霞孤骛》、《啼笑因缘》、《女权》、《胭脂泪》、《锦绣天堂》、《街童》、《两代女性》、《后门》等影片,1933年英商中国肥皂公司发起的力士香皂电影明星选举及1934中国福新烟草公司发起的中国电影皇后竞选中,她连得两元,被人们称为“老牌影后”。 1960年,《后门》一片获日本第七届亚洲影展最佳影片奖,1965年,胡蝶正式告别影坛,到台湾居住。后随儿子到加拿大定居,1986年出版回忆录,同年获台湾金马奖,1989年3月23日在散步时跌倒引发中风,随后去世。 37 阮玲玉,1910年生于上海,祖籍广东中山县,少女时代历经贫困与屈辱。自16岁伊始,共出演《挂名夫妻》、《自杀合同》、《故都春梦》、《野草闲花》、《人生》等29部电影,塑造了从农村少女、丫头、女工、女学生、小手工艺者、女作家到交际花、歌女、舞女、妓女、尼姑和乞丐等角色——这些角色都有一个悲惨的结局,这些结局似乎也影响到了阮玲玉本人,她从一开始就婚姻不幸,张达民把她当作摇钱树,唐季珊把她当作专利品,社会上各种流言蜚语、黄色报刊的攻击,终于逼使善良而懦弱的阮玲玉不堪忍受而服毒自杀,年仅25岁。 阮玲玉曾有一只小藤箱,里面装满了青年男子对她吹捧与求爱的信,她既不加以嘲笑,更不忍心撕毁,加把锁,一直随身带着。 38 另一个悲剧主角是周璇,她生前拍摄了四十多部影片,录制了两百余首歌曲,从懂事起她就在寻找自己的母亲,以证实自己的出身,至1945年拍摄《凤凰于飞》,几乎是用影片的方式公开寻母,仍旧未果,事态炎凉,周璇整日以泪洗面,悲苦哀泣,终至绝望,于1957年9月22日发疯而死。 39 必须要说到张爱玲,原籍河北的她家世显赫,曾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祖父为清朝大员。童年时在北京、天津度过。1929年迁回上海。中学毕业后到香港读书。1942年香港沦陷,未毕业即回上海,开始文学创作,1950年参加上海第一届文代会。1952年移居香港,1955年旅居美国。1995年9月8日,被发现老死于美国洛杉矶公寓。 张爱玲已被公认是上个世纪以来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她一出生似乎就陷入了悲剧,童年时父母离婚,父亲一度扬言要杀死她,逃出来投奔母亲,母亲不久就又去了英国,她本来考上了伦敦大学,却因为太平洋战争只得去读香港大学,要毕业了,又遇香港沦陷,她与胡兰成的婚姻也是一个不幸……好在读者睁眼,自她被从宣传机器的重重重压下透出一点气来,就一直是最受欢迎的几位作家之一了。 40 还有一个美女陆小曼,一九○三年九月出生于上海。通法文、英语。九岁由父母作主嫁给江苏无锡人王赓。陆小曼对他敬多爱少。徐志摩与王赓是好友,日久生情,徐志摩试图远赴欧洲逃避,但终因陆小曼病重又奔回北京。后,两人终成眷属,却又让徐志摩的严父不待见,被禁锢在老家浙江海宁硖石,自负自尊的陆小曼随即染上肺病。后,过惯了豪华奢侈生活的陆小曼要求到上海生活,徐志摩只得花月租100多大洋租了一层楼,又雇了十四个佣人,养了车,陆小曼每天总是跳舞、打牌、票戏到半夜三更,还因体弱多病而染上毒瘾,挥霍无度,逼得徐志摩南北奔波赚钱,最终为贪便宜,搭了一架免费的邮物飞机而意外死去。 徐志摩一直想改造陆小曼,陆小曼一直躲避,但她终于彻头彻尾的洗尽铅华——谢绝一切交游,素服终生地整理徐志摩的文集,以此来表达她迟来的爱意。 41 乐正提到过商务印书馆曾雇佣的一位叫黄警顽的专事应酬的人。“只要他见过一面,虽隔了若干年,偶又相逢,不必再请教尊姓大名,即随口而出,称呼什么兄,什么先生,连对方的工作职位、居住地点都一清二楚。”十里洋场就这么锻炼人,当然,这主要是得益于上海人能有这样的精明“慧根”。
吴开(足旁)人《近十年之怪现状》写到一个陈雨堂,长时间困顿,好几次想去跟一个熟识的伊紫借点钱,都没有成功,因为他是穷人,可后来,陈烧着高香要去山东做官了,伊就主动地把钱送上来了,因为,不久以后,这当初的穷朋友说不定就有用得着的地方,至少,也算攀了个高枝。 43 我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第一次到上海。 方言从来都是一个最近的入口。上海话的争论一直很火热,有人说上海人就是拿这个来跟全国人民划清界限的,据我看这说得有点过了,上海人在一起只讲上海话,跟任何方言区的人见了老乡讲方言是一样的习惯,方便亲切,不值得夸大。当然,上海话确实难懂、难学,客观上也清晰地把外地人和上海人分开了,成就了部分事实上的 “排外”功能。在这之前,我学会了很多种方言,但上海话对我真是个难题。 44 也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来反证,文化基础好的地方总是不那么担心方言的“土”,不怕嘲笑,上海人可能有这点基于对文化的信任以及保守,再则,上海人又不是不说普通话,不但要说,而且还要说英语,甚至日语,这也是一种胸怀与文明积淀,它不是某些人理解的急着用语言同别的地方拉开距离与层次,而只是客观上跟世界更同步一些。 45 上海人除了说人是外地人,不像个上海人(这里是把上海人当品牌的),还会骂人是穷人,这有可能是你真穷,可能是你抠门。所以,他们骂乞丐理直气壮,乞丐均愧色而退。在这一点上,穷人和乞丐的分别是很小的,所以,他们要看不起你时,你的地位一下就没了,可是,你要有一天请他一顿天价的晚餐,他立刻就对你恭敬起来。 这算是一些复合现象,可能是夹生的市民化、洋化、奴化的综合体。 46 上海人的“排外”还有一大罪证是把一切外地人都称作乡下人。这也要客观分析,有那么一点这种心理不要紧,因为这东西是维护一种地域文化心理的稀缺资源。从历史来说,乡下人遭上海人看不起,在很长的时间内是上海在殖民地时期的跟国际风潮同步,几十年繁华旧梦,张爱玲的旧式女人,殖民地建筑,本土的黑社会与娱乐场,形形色色的洋玩意儿,让上海人开了眼,得了洋风气之先,自然就比外地人多了见识。最方便地把这种反差表述出来,“乡下人”称呼当然是一个最优选择。 47 可要是今天还以为上海人有着这种粗陋而不合适宜的意识,那就太看不起上海人了,人家那是什么地方啊?欧风美雨的可比一般地方沐浴得多了去了。而市场经济跟世界同步的结果是现代意义上的自由与平等等观念,不是我们再小家子气地以为他们还处在那个旧上海。 现在的等级意识主要是由金钱造就的,所以,在上海发了财的外地人非但不会有身份上的低人一等,反而有可能要把穷土著看作乡下人了。这时,还在统一着口径说上海人把外地人称为乡下人,就有点不负责任了。 48 在上海,一般地称“阿姨”是特指的保姆。这跟其他地方尤其是北方不一样,在北方,人们注重亲情,所以,保姆跟当地的人结婚,或是在一个教授家一边保姆一边就考上了大学,这样的新闻不是一起两起,而安徽保姆还几乎成了一个品牌。只有上海不会发生这样的奇迹,保姆,就只是保姆。 49 在上海人的眼里,保姆只是一种极为低级的职业,上海一个现今相当有名的女大胆作家,第一次见面就给我喂大麻,我只想跟她聊聊她第一次到上海做保姆的事情,结果她大为生气,大麻也不给我吸,还拂袖而去了,我十分奇怪,这有什么好丢人的呢?常人感觉丢人,你一个作家怎么也这种感受?而且我问这话也有我的道理,毕竟我可是什么苦活累活都干过,甚至被几个女演员撵得团团乱躲,这些我都还从没叫过一声苦,有啥?交流一下嘛? 50 上海女人见人有一个习惯,那就是盯着对方的衣服看,把这当作阅读一个人秘密的所有材料,这对于像我这种故意打扮得很邋遢的人就机会不公平了,当然,我是特例,只要开口说两句话,情况可能就会发生变化,喜欢我的第一个上海姑娘就是这样上勾的,我过后还给她说,你对男人幽默的要求还很高的嘛!她说那可不是?你想想,不是个实用的短期情人,我还敢相信你每天都这么好玩?我就说,最好的幽默我只留着来骗美国姑娘。这件事就不多说了,我也是后来才注意到上海姑娘原来真是为了穿着而不惜倾家荡产的,所以,不是有人说嘛?上海女人所有打头都在身上,家里要着火让它烧吧!不过烧之前她们肯定会给财产保个高额点的险。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04: | 夜雨何时听萧瑟-诗酒年华 | |
2003: | 陈情表 | |
2003: | 看《昨天》——致贾宏声父母 | |
2002: | 故都洛阳—一个宁静的历史城市 | |
2002: | 寸心载世 [转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