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致命伤:泥沙
王维洛
长江水量大,含沙量小。长江中的泥沙量没有呈增长趋势。这是三峡工程可行
性论证报告的结论,也是三峡工程决策的最重要基础之一。本文就这个结论进行探
讨。
在1998年的洪水灾害后,许多人对长江流域,特别是中上游地区的森林遭
毁灭性的破坏,引起严重水土流失,使长江中的泥沙量增加的现象,深表忧虑。政
协主席李瑞环1998年8月21日到沙市视察洪水情况,他走到长江边俯身捧起
长江水说∶“长江水本来没有这么浑,含沙量很大啊!”。长江水变浑了,长江中
的泥沙量是增多了,这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共识。如果照此下去,长江要在我们的
手中变成为第二条黄河!这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呼唤。
⊙ 可疑的数据、论证
可是在1992年被批准三峡工程的可行性论证报告中,却有长江的泥沙量少
,长江中的泥沙量没有增加的结论。
赞成三峡工程的人,认为建设三峡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就需要
论证三峡水库的经济使用期,最少要在千年以上,而不被泥沙所淤死。所以,“长
江水量大,含沙量小”这个结论,就成为三峡水库能长期利用的最重要前提(长江
水利委员会主编∶长江三峡工程技术丛书∶三峡工程泥沙研究,国家九五重点图书
出版项目,武汉,1997年,第76页)。
事实上,在世界十四条主要河流中,海河和黄河的泥沙含量名列前矛,然后是
恒河和印度河,长江名列第五(参见PETERH·GLEICK∶WATER
IN CRISIS,NEWYORK,1993,P·159)。长江的泥沙含
量是非洲尼罗河的6倍多,是欧洲的莱茵河的30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和湖泊研究所孙顺才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蔡则怡
认为∶近几十年来,由于长江流域水土流失,大量泥沙被携带到中下游,沿着江湖
堆积,使江、湖对洪水的蓄、泄功能下降,直接影响和加剧了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
害。根据宜昌站资料,在50年代以前,每年携带到长江中下游的泥沙量为五点二
二亿吨,但是到了80年代,增加到六点三四亿吨,增加了21%。(孙顺才,蔡
则怡《长江中下游及三角洲地区洪涝灾害极其原因与减灾对策研究》,收入中国科
学院地理学部《中国自然灾害灾情分析与减灾对策》,1990,第203页)。
作为三峡工程论证的基础资料以及之后的补充资料,得到的结论却是,长江中
的泥沙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在1981年到1994年间有所下降,根据宜昌水
文站径流量和泥沙量的统计,1950年到1980年期间,平均年径流量为45
11亿立方米,平均年输沙量5·15亿吨,其中1954年洪水期间,最大流量
达到66800立方米/秒,年输沙量为7·54亿吨。到了1981年至199
4年间,泥沙反而减少了,81年发生四川洪水时,最大流量70800立方米/
秒,这年的输沙量则为7·28亿吨,少于1954年的7·54亿吨(数据摘自
长江水利委员会主编《长江三峡工程技术丛书·三峡工程泥沙研究》,1997年
,第1页)。
对比这两个阶段,第二阶段的年平均泥沙量,比第一个阶段减少了百分之四,
照此,长江水不应该比过去浑浊,而是应该比过去更清澈。
然而,更真实的不是数据。作家徐钢在《沉沦的国土》一书中写到,(金沙江
一带滥伐林木)森林既倒,江水横流,浊浪奔泄,更有谁能阻挡?穿过云南二十二
个县的金沙江河谷,两岸荒芜,顽石累累,已经到了百里不见一棵树的地步(徐钢
∶《沉沦的国土》,第14页)。另一位记者和作社,在长江发源地的徒步旅行中
报导,地处长江源头的巴塘县,多年来实行木头财政,县财政收入的一半来自伐木
,现在金沙江已是千里不见一棵树;过去能与苏杭比美的巴塘县,现在是泥石流过
,满目疮痍(和作社∶中国三峡工程报,1998年2月20日)。记者李晖报导
,四川省的水土流失面积为56166平方公里,年侵蚀量达23104·86万
吨。每年雨季,暴雨集中,泥沙俱下,上冲下淤。山上石化,山下砂化,河水成泥
浆(李晖∶南方周末,1998·8·21)。山坡被开垦,植被被破坏,水土流
失加重。美国环境生态学家KEITH CLAYTON指出,森林全部被砍伐后
的土地的水土流失量是森林地的1000倍或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