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空洞随想曲
都说南来客这一代人,什么人祸都见识过,唯独没经历过战争。说的也是,几曾识干戈,可是战却备了二十多年。
“备战备荒为人民。”
老毛一声令下,神州全民皆兵。
“深挖洞,广积粮“。
老毛又一声令下,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挖防空洞运动。地不分东南西北,人不分男女老幼,皆有挖洞之责。全国人民大挖其洞,南来客上高中一年级时也赶上了。
那年南来客被分配到市郊八十二中念高中。八十二中座落钟落潭五星岗上。钟落潭在广从公路上,从广州小北乘车到钟落潭大约一小时车程,到了钟落潭改乘11路车到五星岗还要一小时车程。学校原来是农村初中,后来广州中学扩编,成了高中,还有了番号,初中反倒取消了。全校学生和教职员工加军宣工宣不足四百人。南来客一行到校不久,就接到光荣任务:挖防空洞。防空洞位于学校食堂附近。洞口约莫井口大小,上面架着个轱辘,中央一条绳子垂入洞内,拉泥用;洞壁靠着两条竹梯搭成的梯子,供人上下。防空洞只能容二人,挖泥装筐都是他俩,泥挖好了,装满一筐,钩上,招呼一声,上面的就给拉上去,跟打井无异。防空洞是上一届同学开挖的,南来客这一届接手后,各班学生轮流下洞,每次两人,轮番作业,有时还要挑灯夜战。饶是这样,到次年春南来客转学离开八十二中,也没听说防空洞工程有多大进展。南来客多少有点狭小恐惧症(文革时期在北京工人体育场看批斗彭真等,阶梯上的人堆“塌方”,小朋友身上压了好几个人,给吓找了) 上食堂经过防空洞时常常想,敌机真要来了,打死我也不往里面钻。全校师生几百号人,洞口这么小,一把竹梯下去来得及吗?还有,塌了怎么办?
后来重返一中,先赴花东分校,学农为主,用701种大番薯;回到城里,又在校办小工厂学工,烧锗二极管,还得“战三湖“挖淤泥,挖防空洞的事暂时告一段落。
高中毕业,南来客被分配当人民教师,任教前先上第一师范培训。初秋,南来客到一师报到,上的第一课就是砌围墙和挖防空洞。围墙属于修残补缺,没几天就完工了。防空洞名曰洞,实为坑道- 露天的,晴天烈日当头,雨天泥水齐腰,每天挖洞不止,挖了两三个礼拜,才收兵回课堂上课。一师的防空洞,严格地说那几条坑道,宽不过三米,长不过百米,一人多高,红泥土,挖了好几年仍未完工。南来客毕业工作后,还回去义务劳动挖过两次,数年过去,围墙塌了,坑道还是老样子。不过,每日挖土不止,倒是挖出不少陶碗陶碟之类的。汉代的东西,不是不识货,都看不上,集中起来放在一个课室里准备上交,课室门窗大开,周围闲杂人等来来往往,谁也没当回事。若干年后,罗叔叔送过南来客父亲一个陶碗,灰不溜秋的;现在数起若干年前,罗叔叔又赠南来客一个陶瓶。都是与当年挖防空洞有关的出土文物。
防空洞挖了又挖,美帝没来,苏修也没来,挖到78年春。南来客上大学了。上大学后第一课是军训,其中包括挖防空洞。防空洞地点在那座薄壳结构建筑物附近。那是一栋未完成的建筑物,看上去相当气派,据说是苏联专家设计的,有说是要盖体育馆,有说是地标性建筑,反正后来因资金不足或专家突然撤离,沦为烂尾楼成了陈迹。大学里的防空洞到底与众不同。防空洞初具规模,入口处有个像模像样的门面,上下用的是扶梯,地道里面相当宽敞,灯光明亮,男生挥锹挖土,女生把泥土装到手推车中,外面春雨绵绵,洞内欢声笑语。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那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朝气的年代。
不过,其兴也勃,其亡也忽。轰轰烈烈的挖防空洞运动一下子到了尾声。
这是南来客最后一次挖防空洞。
一年后,南来客考研,入学不久中越打了一仗,此后数周,每天第一节课都是读战报,校园内医院前面的草坪上也出现不少伤兵。不过,战火没有烧到广州,防空洞还是没派上用场。
没有战争,防空洞不用挖了。不久,不少闲置的防空洞改建成地下(无贬义)旅店。
读研期间,每年暑假南来客都和当年的女友如今的太太外出旅游,就曾经投宿地下旅店,比如在天津塘沽乘海轮去烟台前曾光顾过一家防空洞改建的旅店,避雨半天;游南京时曾在五台山体育馆附近的一家防空洞旅馆住过一晚。
转眼到了八二八三年,南来客留校任教,有一天看到羊城晚报报道,南方大厦利用防空洞开设地下商场。
抽空到那转了转,只见摩肩接踵、熙来攘往,才知道洞中乾坤大。
都说其实广州城地下全打通了。
记得出洞时曾回首,台阶到是挺宽的,下行不过两层楼高。
至今有时还在想,真要来了美国飞机或苏修的原子弹,这防空洞管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