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地理纪录片《武士刀传奇》里演示了用各种世界名刀砍假人的效果,唯独日
本刀将假人斜劈成两半,比起同为世界名刀的大马士革刀,切割的效果更胜一筹。
《倭变事略》中记载:“一贼出哨亭外,我兵攒枪刺之,贼斫一刀,十数枪齐折,兵皆
徒手而奔一处。” 戚继光记载道:“长刀,此自倭犯中国始有之。彼以此跳舞光闪而前,
我兵已夺气矣……遭之者身多两断。缘器利而双手使用,力重故也。”
戚继光曾赞叹日本刀为“长兵不捷,短兵不接,身多两断!”
和戚继光同时代的武将何良臣就不胜感慨:“日本刀不过三两下,往往人不能御。”晚明
武术家屈大均在他的《广东新语·语器》中的一段描述最为精到:“其人率横行疾斗,飘
忽如风;常以单刀陷阵,五兵莫御。其用刀也,长以度形,短以趋越,蹲以为步,退以
为伐。臂在承腕,挑以藏撇。豕突蟹奔,万人辟易,真岛中之绝技也。”
中国古代没有双手握刀法,明代官军的刀都是短刀,就算长枪也是木头把,很容易被一
砍两段。冷兵器的近身格斗很是凶险,当然不会像电影、小说里那样翻来滚去大战几百
回合,日本刀的长度、锋利度和双手握刀的手法,都足以瞬间定生死。
蒙古人惨败于日本武士刀
关于十三世纪元帝国两次入侵日本的惨重失败,当时从东亚到欧洲的许多史
籍都有记载,不过最原始的纪录来源不外三处:一为元帝国的记载;一为朝
鲜的记载;一为日本的记载。这三种记载都有偏颇,相互矛盾处很多,所幸
都不是孤证,又有考古发现作旁证,互相比较之后我们不难发现真相。
其中朝鲜人的地位接近局外人,跟战争没有太多利害关系,因此他们的记录
更可信些。蒙古人对日本的进攻起因于日本不肯臣服于蒙古帝国。忽必烈多
次派使者赴日本要求日本称臣纳贡,高丽国王也致书日本人要求他们向蒙古
人屈服,但每次日本人都轻蔑地拒绝了忽必烈的要求。面对这样的冒犯,君
临天下的蒙古大汗当然不能容忍,于是武装攻日遂不可避免。需要说明的是,
第一次进攻日本时,南宋尚未灭亡,忽必烈仅控制了北方中国,当时元帝国
正集结重兵准备南征,用以进攻日本的军队并不多,汉人也不是此次侵日的
主力。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为争夺汗位激战四年,这场蒙古人之间的内战无利可言,自
然使蒙古帝国的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而日本在过去数百年来一直是世界上最
大的白银产地和出口国,这个富裕的岛国在急需硬通货的蒙古贵族眼里无疑是
块肥肉。
公元1274年,进攻日本的远征军由朝鲜扬帆出海,驶往九州岛,远征军共两万
五千人,其中蒙古人和高丽人大约各占一半,还有部分女真人和少量汉人。远
征军的统帅为蒙古人忽敦,两位副统帅为高丽人洪茶丘和汉人刘复亨。元军航
行至博多湾,首先攻占并蹂躏了对马岛和壹歧岛,然后分三处在九州登陆攻入
内陆。三路入侵军队中,一路为主力,两路为策应,主力部队的登陆地点大约
在长崎附近。
面对第一次“蒙古来袭”,日本镰仓幕府调集部分正规军迎战,九州沿海各藩也
紧急组织武士和民兵参战。惨烈的战斗进行了二十多天,日本人战术较为落后,
在开始的战斗中蒙受巨大伤亡,但他们仍然成功地阻止了元军的推进。在相持
了几天后,日本人渐渐适应了蒙古人的战术,于是开始反击。主要由武士组成
的日本重骑兵队尤为英勇,他们在弓箭手的支援下冒着箭雨列阵冲击敌人,与
敌军贴身近战,使蒙古人的弓箭优势失效。刘复亨在激战中阵亡,元军折损大
半后退回海滩依托回回炮防守。至此元军伤亡惨重,进展无望,他们的败局已
不可避免,由于箭和给养都即将用尽,元军无力继续守住阵地,他们只得上船
撤退。在返回朝鲜的路上,元军的舰队遭风暴袭击,遭受了一些损失,不过大
部分船只安全回国。
此次战役日本史称“文永之役”,蒙古人在东亚第一次遇到了装备训练和勇气都
不逊于自己的对手。高丽人在战斗中主要负责近战,他们因遭受日本人的正面
冲击而损失惨重。故而高丽人对日本军人的战斗力,尤其是日本人的战刀印象
深刻,据说元军普通士兵的刀剑与日本刀一碰即断。相对来说,使用弓箭的蒙
古人损失小一些,在他们看来,日本人的弓箭虽威力强大,但射程很短,不能
跟蒙古角弓相比。
公元1281年,元帝国庞大的远征军由江浙和朝鲜两地同时出发。此次出征的军容
十分壮观,共有大小船舶近五千艘,军队约二十万,其中蒙古人四万五千,高丽
人五万多,汉人约十万,其中汉人大半为新附军(收编的南宋军),远征军中蒙古
人自然是作战的中坚。北方出海的舰队于五月底如日本人所料抵达博多湾,在等
待南方舰队期间,蒙古人轻易攻占了博多湾的几个岛屿,岛上的居民全部遭屠杀,
岛上的建筑物也被尽被毁坏焚毁。六月上旬,南方舰队抵达,两支庞大舰队在九
州外海会合,之后元军开始登陆作战,登陆地点九龙山距上次战争主力部队登陆
的地点不远。这次远征军遇到了更顽强更有效的抵抗,日本军队以石墙为掩护,
不断击退元军的进攻,还伺机组织反冲锋。日本人最成功的一次反击击溃了高丽
军主力,高丽军统帅洪茶丘被俘杀,几名蒙古高级指挥官也相继阵亡。激烈的战
斗持续了一个多月,远征军的损失已超过三分之一,但依然不能突破石墙。到七
月下旬,元军的粮草和箭已基本告罄,此时无论蒙古人还是日本人大概都以为这
次战争的结局将和上次相同,会以元军的撤退收场。
八月一日,太平洋上突然刮起了猛烈的飓风,风暴持续四天,元军南方舰队的舰
船基本被毁,北方舰队的舰船也损失大半。北方舰队剩余的舰船搭载指挥官以及
部分蒙古军和高丽军逃离战场驶返高丽。南方军的指挥官和部分高级官员眼看回
天无术,也只得丢下大部队,乘南方舰队残存的几艘船逃离。此时九龙山的海滩
上尚留有近十万元军,这些人失去了补给和退路,又无力突破日军的防线,现在
只得等死。三天后,日本人开始反攻,将残存的元军驱赶至一处名为八角岛的狭
窄地区,然后纵兵攻击。元军大部被杀,剩余的两万多人作了俘虏。日本人按照
蒙古人的标准把俘虏分四等,前三等,即蒙古人,色目人,女真人,高丽人和北
方汉人全部被处死,四等的唐人(南方汉人)免死后成为部民(贱民)。今天的博多
湾还有一座名为“元冠冢”的小山,据说是当年元军将士的集体墓地.在这次惨败
中,南方军只有三名士兵逃脱
日本史称第二次蒙古入侵为“弘安之役”,此次战争日本人投入的军队论质量和数
量都远胜过“文永之役”,蒙古人在战术上没有丝毫的优势。按照日本人的说法,
蒙古人的战斗力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强大,日本武士在各方面都胜过他们,尤其在
装备和战技方面。日本人装备的优势不仅在于战刀,也在于武士的铁甲,据说只
要距离稍远,蒙古弓箭就无力穿透武士的盔甲。日本武士完全脱产,自小开始接
受严格的军事训练,他们的战技胜过蒙古人毫不奇怪。蒙古人的记载称日本人擅
长单打独斗,这可以和日本人的说法相印证。日本人对元军中的汉人评价最低,
在他们看来,汉军贪生怕死,士气低落,是标准的鱼腩部队。不过汉人打仗不行,
做奴隶倒合适,因此日本人最后赦免了部分汉人。
这里再简单介绍一下日本的战刀:当时日本的冶炼和刀具制作技术世界一流,日
本战刀的性能只有北印度和西亚出产的大马士革钢刀可以媲美。古代最优良的钢
按性能排列依次为大马士革钢(铸造花纹钢),日本钢(暗光花纹钢),马来钢(焊接
花纹钢)。中国最好的钢(镔铁)其实也是一种焊接花纹钢,不过性能没有马来钢那
样出色,中国最好的刀剑一般由进口的马来钢制造。大马士革钢为高级合金钢,
冶炼技术复杂,成本高昂,具体制造技术已失传。在古代,大马士革钢刀一般只
有贵族才能拥有。
最顶级的大马士革钢刀为乌兹钢刀,产于印度,其次为斯切尔弯刀,产于波斯。
斯切尔弯刀的做工和装饰极尽精致奢华,是蒙古贵族的爱物。相比之下,日本钢
其实并无太大特色,日本战刀的优良性能主要来自其独特的后期淬火工艺。大马
士革钢刀性能固然卓越,但日本刀制造成本低廉,日本的普通民兵都可拥有一把
好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