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红树林
万维读者网 > 五 味 斋 > 帖子
“叫阿姨”与“守规矩” (ZT)
送交者: 爱晚亭 2002年09月14日16:00:54 于 [五 味 斋] 发送悄悄话

“叫阿姨”与“守规矩”
-大小孩-


  上小学的时候,学校离父母工作的研究院很近。中午下课后,我和弟弟就到母亲的办公室吃午饭。虽然整个上午的时间我都在想着午饭,但吃饭前必须做的一件事让我非常发怵和头痛。


  母亲的办公室里有五六位和母亲年龄相仿的中年妇女。午饭时间,她们常聚在一起聊天。依照父母的要求,每次走进办公室,我都必须逐一同她们打招呼,称她们为“某姨”。父母讲,这是作为小孩的最起码的礼貌,而且应该是很容易做到的。就这样“张姨”“王姨”“赵姨”叫一圈下来,我才能被允许吃饭。


  这件事让八九岁的我倍觉尴尬,总也想不好叫“某姨”时究竟要采取什么样的语气和姿态才能显得自然一些。尤其是,叫完“某姨”之后,“某姨”最多只是答应一声,而这并不意味着“某姨”和我之间有什么话可讲。因此每次在众目睽睽之下把一大群“某某姨”们逐一点完名后,我都像逃难一般地躲到母亲身后。这件事绝不像父母说得那么容易。如果不是为了母亲饭盒里的炒鸡蛋,我恐怕宁可挨打也不会走进这间办公室。


  父母是受过多年教育的知识分子,因此对我们姐弟从小就严格要求。除了学业上的期望,我们还被教育要守规矩,懂礼貌。“叫阿姨”是“懂礼貌”的一部份。另外,我们还被教导,“同长辈讲话要有分寸,不该说的话不要说”。因此,十几岁的我已经被训练得未说话前先“三思”。但更习惯也更简便的做法是在成年人面前不说话,除了把“阿姨”们逐一点名,以示“礼貌”。这不成文的规矩是,既然叫对方“阿姨”(或“叔叔”),对方就是“长辈”,那么对“长辈”说话可就要多加小心喽。


  后来就到美国来读大学。经过了十年,总算“适应了美国社会”之后,才意识到,“适应美国社会”过程中的很大一部份就是把小时候经历无数挫折并耗费父母许多心血才培养出来的“规矩”抛掉。然而这千辛万苦得来的“规矩”有如鸡骨头,食之无味,弃之却甚觉可惜。更可悲的是,“规矩”已经成了我的一部份,不是可以轻易抛掉的。往往在需要说话的时候,我这内在的“规矩”会通过潜意识起到不可忽视的阻碍作用。过后我常常后悔没说应该说的话。这在别人(美国人)看来跟“胆怯”没什么两样。


  真羡慕美国小孩,因为他们从来不会被强迫“叫阿姨”。就是对自己的真阿姨,乃至亲生父母,他们都可以直呼其名。真是“不懂规矩”且“没大没小”。


  前几天,同事LISA带她的九岁女儿JENNY来上班。JENNY是个浅棕色头发蓝眼睛的小女孩,和我见过几次面后就混得烂熟。这次,她竟跟我讲起她新交的“男朋友”STEVE,并给我看照片。看着这“乳臭未干”的小男孩和JENNY作亲密爱侣状的照片,我忍俊不禁地问JENNY为什么喜欢STEVE。JENNY说她认为STEVE很有魅力(VERY ATTRACTIVE)。于是我们就“魅力”进行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讨论。JENNY看到我放在办公室的旱冰鞋,马上不加掩饰地指出,这鞋的式样在两年前就过时了,并说下次她要把她的新式样旱冰鞋带给我看。然后我们就滑旱冰的动作要领展开了认真而深入的讨论。她妈妈LISA在旁边的电脑上打字,每当听到JENNY因为不同意我的观点而大声喊“NO”时,就转过头来朝我们微笑。LISA的要求是“小点声,别这么大嗓门”,因为“别人还在工作呢”。她们临走前,我送给JENNY一把儿童牙刷。JENNY看着牙刷柄上的白雪公主爱不释手。这时妈妈LISA走过来问:你记得应该说什么吗?JENNY就仰起脸,很认真地说:“THANK YOU。”妈妈说:这才对了。其实他们也是有“规矩”的。


  同事走后,我忍不住想,如果我回到中国国内,见到表哥表姐们八九岁的小孩,我能同他们讨论些什么呢?我现在恐怕已经被晋升为“阿姨”了。这些小孩大概会像我小时候一样,被父母鼓励着,或者逼迫着叫我“阿姨”。同时他们也会被告知要“守规矩”,不讲“不该讲的话”。如果他们大声喊“NO”,做父母的大概会立即制止:“不许这样跟阿姨讲话!”因为“顶撞长辈”是作为小孩的“严重错误”。如果家长不予制止,这小孩就是被家长“娇惯坏了”。那么,成年人和小孩到底能谈些什么呢?


  于是想到“代沟”。难道按照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每一代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到制造“代沟”的行列?通过给下一代树立“规矩”,我们实际上疏远了他们,最后两代人之间竟无话可讲!


  小JENNY和我之间差了二十岁,但我们激烈讨论的时候似乎没有任何“代沟”存在于我们之间。我们的唯一不同也许是EXPERIENCE(“经验”)。而人生经验确实是要花时间来积累的。小孩也许能从同成年人的谈话中学到某些“经验”。但我们的长辈在“传授经验”时往往是不加解释也不容质疑的,我们和长辈之间的讨论也自然是不存在的。


  那么,“叫阿姨”和“守规矩”究竟要持续到“小孩”长到多大?也就是说,“小孩”和“大人”的具体界线究竟在哪里?是十三四岁,还是十七八岁?


  记得读大学时,和我同选一门课的一位中国朋友不幸出了小小的车祸。我在与另一位共同认识的朋友通EMAIL时无意中讲了这件事,结果消息被传到中国,造成出车祸的朋友在国内父母的极度担心和频频来电。我很后悔讲了“不该讲的话”。父亲知道了,非常严厉地对我说,“你以后少管大人的事”。其推理是这样的:这位出车祸的朋友虽然是我的“同班同学”,但比我大十二岁,而且曾与做访问学者的我母亲是同事,因此他们都是“大人”;我那时虽然已经二十二岁,大学即将毕业,但我仍属“小孩”的范畴。可见,“小孩”在父母面前永远是长不大的,而且永远不可以平等地介入“大人”的讨论范围。父亲的这句话在我耳边回响了很久,每想起来都让我啼笑皆非。


  最近在BERKELEY的公交车上看到的一幕让我忍不住想对“小美国公民”的父母们说几句。那天,两位看上去像中国留学生的年轻女士在车上相遇,其中一位领着一个五六岁的小姑娘。两位女士是熟人,寒暄之后,小姑娘的妈妈俯下身对小姑娘说:“叫阿姨了吗?”小姑娘害羞地把头扭向一边。妈妈却坚持要她“叫阿姨”,并把她的头扭过来。另一位女士说:“小孩害羞,不叫算了。”但这位妈妈不依不饶,僵持了好久,小姑娘才极不情愿地用蚊子一样的声音叫到:“阿姨”。两位女士同时说:“乖孩子。”然后,两个人聊天,而不再同小姑娘说话。小姑娘百无聊赖地望着窗外,也不去打扰“大人”的谈话。我真替这小姑娘难过:好不容易叫了“阿姨”,但叫完之后,不光“阿姨”不理她,就连妈妈也不理她,难怪她不情愿叫“阿姨”。


  看来我并不是唯一的一个叫“阿姨”叫得非常辛苦的小孩。就连今天生活在美国的中国小孩也有着同样的苦恼。每当看到天真无邪的美国小孩无拘无束地同大人“平起平坐”,我都想,我们的“规矩”是否在稚嫩的心灵上加上了过多的负担?而这使得多数中国小孩显得“老成”,而缺乏“天真”?


  况且,学会“叫阿姨”并不会让小孩终生受益。究竟小孩长到多大就可以停止“叫阿姨”虽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但总不可以长到三十多岁还见人只叫一声“阿姨”就退出谈话吧?小孩最终还是要学会成年人的交往方式。而这,必将又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道需要逾越的“鸿沟”。相反,小JENNY妈妈要求的“说谢谢”和“尊重他人”却终生有用。所以,美国小孩学会的“礼貌”可以沿用到长大成人,而我们却要象两栖动物那样,先学会小孩的“礼貌”,再“登陆”考虑成年人的礼貌。学“小孩礼貌”时尚且有父母指导,而学“大人礼貌”时却要“全凭自己摸索”。难怪有些成年同胞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不知“礼貌”为何物。


  但愿此文能给在中国和在美国的父母们一点启示吧。


  谨以此文献给爱我的和我爱的母亲和父亲。

枫华园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