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学术上重要, 信仰上也是如此. 2009年2月12日是达而文200岁诞辰, 也是”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纪念. 在这里转载别处看到的一些东东, 和大家一起探讨.
1. 进化论是不是科学?
反进化论者往往声称进化论没有可证伪性,所以不是科学。实际上,进化有可能被各种各样的发现和实验证伪。只是一个半世纪以来,它从未被否证过。什么能否证进化论?生物学家霍尔丹有一个著名的回答:“寒武纪前的兔子化石”。进化论预言了化石的年代顺序—多细胞生物应在单细胞生物后面,有颌鱼应在无颌鱼后面,两栖动物在鱼后面,等等—还没发现的例外。“有羽毛的兔子”也可以否证进化论,因为它可以证明“哺乳类和鸟类是由不同的爬行类进化而来”的论断是错的。我们发现了鸭嘴兽,发现了始祖鸟,谁发现了“羽毛兔”?没有。
2. 科学能预测, 进化论还能预测什么?
进化论的预测力有限,但已被用来预测了。考古生物学家根据进化论,预测在哪种岩石和哪个地层中,会存在转型化石。他们发掘成功了。半鱼半两栖动物Tiktaalik就是这样重见天日的。还有一个著名的例子:英国胡椒蛾在工业化时代变成了黑色。进化论认为这是蛾子适应被煤烟熏黑的树干的结果,幷预言除去污染后,浅色的蛾子将再次繁盛———事实就是如此。另一个例子,如果转基因作物产生杀虫剂,昆虫就会进化出抗杀虫剂能力。进化论预言,如果在转基因作物周围种上正常作物,昆虫的抗药能力进化会慢一些—这也被证明了。进化论还让我们想到,采取几种药物复合的“鸡尾酒疗法”,可以减慢病原体进化出抗药性。因为只有凑巧获得好几种不同的变异的病原体才能生存,这个几率太小了。鸡尾酒疗法果然很有效。
3. 眼睛, 翅膀能被进化出来吗?
虽然生物结构的多样性令人惊叹。但事实上,有一些显然很有用的结构,幷未进化出来。比如我们没法想象,狮子能进化出扫射斑马的机关枪器官。为什么有的结构进化出来了,有的进化不出来?答案是:若一种结构在其尚未完成时,对生物也有某种用处,就可以被保留下来,逐步演变到如今的样子。不然,就进化不出来。有人认为眼睛、细菌鞭毛太复杂精巧了,不可能是进化的。他们质疑:进化到一半的翅膀有用吗?有用!昆虫的翅膀可能是从可拍打的腮—用以在水面划行—进化而来。进化到一半的眼睛也有用:有一点光感,就能给动物增添不少便利,能看见模糊的图像,就更有用。就这样,原始的感光点一步步变成了精巧的眼睛。
3. 进化总是让生物越来越复杂吗?
事实上,自然选择的压力让生物“不敢”太复杂。洞穴鱼没有眼睛,寄生绦虫没有内脏,海星和海胆丧失了脑。这些都是自然选择朝向更简单方向的例子。生存压力较小时,生物更有机会进化成更复杂的形态。因为“时世艰难”的话,一个增加了生物复杂度的无用的变异可能因为耗费资源而被淘汰;如果环境宽松,这一变异保留下来的机会就比较大,幷且可能由于随机基因漂移(就是靠运气,下文会提到)扩散开来。从单细胞生命到人类,基因越来越复杂,原理可能就是这样。自然选择幷不青睐我们。
4. 进化总产生完美的生命体吗?
许多人认为生命完美地适应了环境,因此才能在竞争中生存。这是错的。比如人们曾以为红松鼠完美地适应了英国的阔叶林环境,其实后来者灰松鼠被证明适应能力更强。生物不需要完美,只要不比竞争对手差,就能活下去。修修补补凑合用,是常有的事。熊猫的“拇指”幷不适合抓握竹子,因为它是腕骨进化成的,远不如拇指好用,没办法,真正的拇指和手掌已经分不开了;鲨鱼缺乏鱼鳔,只能用游泳和偶尔憋气的法子来控制浮力;哺乳动物的双向肺远不如鸟类的单向肺有效率;脊椎动物的眼睛有盲点。尽管有这些缺陷,但它们活下来了。个体数量越多,进化越快。一个细菌十年之内能产生10万代,而人类自从分化出来后,只繁衍了不超过2.5万代。我们能在有生之年看到新病毒的出现,却看不出人类有什么变化。最近1万年,人类的进化加速了,但离完美还差得远—肥胖、近视、成瘾都证明我们不那么适应改变了的环境。与接近完美的病毒和细菌相比,人类只是一个粗略的草稿。
5. 最后, 一切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吗?幷非所有的生物特征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人们往往认为一切生物特征都有其用处,但这是错的。雄性的乳头有什么用?雄性的乳头没有消失,是因为长乳头无需什么代价,因此没有进化出雌雄不同发育模式的压力。再比如人和人的嗅觉区别很大,和自然选择没多大关系,主要是嗅觉感受器的基因有不同变异。有些特征是自然选择的,但全因沾了另一个特征的光。比如俾格米人的矮小幷无生存优势,而是提前分娩的副作用,提前分娩有利于在高死亡率种群中的生存。一个有利于生存的基因,可能在另一方面具有完全不相干的表现。比如雄性的同性性行为也许是促进雌性多产基因的一个副作用。无用的基因如果邻近有益的基因,也可能“搭便车”,一同在种群中扩散。鸵鸟的翅膀这类退化器官仍然保存,是因为其对个体生存的机会没有影响,或者它们用于另一目的。它们有时甚至有害,但进化还没来得及将其淘汰。人类的一个例子是阑尾,另一个例子则是智齿。
许多变化来源于随机遗传漂变,或者说偶然。黄种人和白种人的头形不同。为什么?须知颅骨形状不会影响一个人生存的能力。在这里,偶然比自然选择的角色更重要。每个人类胚胎都包含100个或更多的变异。大多数变异发生在垃圾DNA中,没什么作用。另一些则导致微小变化,但说不上是有害还是有益,能广泛传播,完全是靠运气。举个例子,一个岛屿上有两种老鼠,有斑纹的100只,无斑纹的1000只。一次火山爆发,摧毁了1000只无斑纹的老鼠和80只有斑纹的老鼠。从此岛屿上的历代老鼠都是有斑纹的了。这就叫幸者生存,而非适者生存。一个种群中个体越少,越容易被偶然重塑。幸者生存机制在人类进化中肯定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人类数量一直到1万年前都很少。人和猿的不同,以及人种的不同,应更多归因于基因漂变而非自然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