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什刹海到什吧海 |
送交者: 大流士 2003年07月25日17:53:28 于 [五 味 斋] 发送悄悄话 |
看了楼下杨成妹妹写的“那时什刹海”,很是喜欢。但觉得这个“长发飘飘”的今日什刹海似乎还不到使人断然不敢追想之境。 大家写文章忆起来都是什刹海的风花雪月,有没有人还记得那时候蚊虫很多、茅厕条件差得要命?小院芦花固是诗人情怀,灯火摇曳当亦是别样文章。 一代人总有一代人的文化“气场”及梦中家园。现在大家喜欢前清时候的这个王府那个院,前清时则有不少明的遗民。再早点的文人则是追忆魏晋遗风、汉唐盛景了。甚而至于孔圣人也迷恋“周礼”。笑倒。 可是,真有人舍得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好处而“回到从前”吗?我晓得大家都喜欢碧水蓝天,但谁愿意在没有杀虫剂、没有电脑收音机移动电话及相机、惟小油灯加咸菜头做伴的情况下到大湖区的芦荡中去泛舟或一蓑烟雨任平生?我还记得当年轻狂时带女朋友四处钻草丛、然后被蚊子叮得扫兴而归的场景。嘿嘿… 我就是俗。看着“素面朝天”的大瀑布会惊叹、想着晓风残月的杨柳岸会神驰,但是,灯红酒绿的纽约我一样会使我觉得很“文化”,肉艳的巴黎一样让我魂萦梦牵。我当年读周美成、姜白石时大声叫好,我今天看friends、seinfeld照样长声大笑。 什刹海边的庙是不如从前了,但酒吧却多了起来。和尚走了,歌手来了。难道光头的念经就比长发的唱摇滚更有韵味一点?现下人们见的和尚少了,袈裟也好像很有“文化”了。但,明人的三言而拍中,和尚尼姑还是异类、还是淫起来吓死人的“一族”呢――和今天摇滚歌手处境相似。 我的观点呀,只要不把地方搞脏了,什刹海就是变成什吧海也没什么。听摇滚玩电玩长大的孩子不见得就比捉蜻蜓养鸭子的一代更缺乏童年。写不出风花雪月没什么,他们中一定会有人能写出别种风情的传奇。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