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嘿,继续之前做几个补充 1. 爷爷是中国第一所军医学校毕业。在部队中还是以西医为主。 2. 奶奶家的家谱中指出,康熙的老九是其祖先。老家为东北铁岭。换句话说,奶奶家不但跟孙大炮有过节,跟雍正同志也不对付 3. 爷爷跟奶奶的婚事是奶奶的哥哥促成,因为他们在一个部队 4. 爷爷最早跟的军阀部队是属于直系,就是吴佩孚同志属下。 老爸的四年初中应该说是平淡的过去了,没听说在这期间老爸交到一个生死之交,也没听说在学业上有什么值得炫耀的事情。他一直耿耿于怀的是初中有些浪费,因为这时候为以后各科都应该打下基础。数理化以后好补,但语文和英语却一直是老爸一生中的遗憾。 说到这里,想起我25000同学。由于没有中学,我们的语文就相当于小学五,六年级的水平。根本就无法补回来。 初中毕业后的选择有二:考职业学校,相当于如今的中专。当时的职业学校很吃香,毕业后都有薪水颇高的位置可供挑选。比如当时的税务专科,邮政专科,铁路专科。(曾经写到我大爷去上了医学专科,一毕业就拿到每月60大洋)这类学校学制一般三年,而且能在读书期间拿到类似奖学金的补助。毫无疑问,考这类学校估计就和改革开放初期考大学的难度类似。 第二个选择是考高中。老爸根据当时自己的实力,舍弃了专科这条路,冲高中而去。我们已经知道北京当时就只有五所公立男中。老爸考入三中插班高二。五所公立高中,四中最好 (至今北京四中仍是最好的中学之一),其次为一中。三中估计垫底。 当时的私立中学多为基督教办的,比如比较著名的汇文,育英,崇实等男中;具满和崇慈女中。而公立女中只有女一中。高中是老爸的一个转折点。老爸逐渐开始用功,至于为什么,也没有一个合适的理由,比如为国?为民?等等。我想我们奋斗最合理的解释就是改变自己的地位加上荣耀父母。 进入高中不久,老爸就升到前三,数理化三科属于强项。这个优势一直延续多年。而英文和国文却一直属于拉后腿的科目。 在高中,老爸倒是交了几个好友。其中一位是旗人,名叫端弘。民国后,旗人往往受到歧视,所以都给自己加个汉姓,端弘的汉姓为“陈”。我奶奶家都改姓为“金”,皇族嘛,嘿嘿。 端弘比老爸稍低,每天下午放学总是一起出校门走同一条路回家。端弘先到家。然后老爸要走锦什邡街回到学院胡同的家。老爸说其实跟端弘一起走是稍微绕了点儿。但友谊高于多磨点儿鞋底。端弘毕业后考取杭州的航校成为一名有击落两架日机的战斗机战士,但不幸在保卫武汉中为国捐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