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總參某研究所抗常規武器實驗室(組圖) |
送交者: 謝方 2005年03月23日10:05:33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
走進總參某研究所抗常規武器實驗室(組圖) 2005年03月23日 17:15 解放軍報走進總參某研究所抗常規武器實驗室(組圖) 一級壓縮空氣炮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軍事圖片 走進總參某研究所抗常規武器實驗室(組圖) 高速狹縫攝影系統 科研人員在調試破片與衝擊波發生器 謝方 這裡不是戰場,卻經常硝煙瀰漫;這裡不是前線,卻天天槍鳴炮吼。這裡是總參某研究所的抗常規武器實驗室,是研究常規武器破壞效應與防護措施的專設機構。近日,筆者走進這個神秘的實驗室,目睹了它的神奇之處。 精確制導武器能夠侵徹6米厚的混凝土、幾十米厚的土層—— 室內導彈試驗為工程防護研究提供科學支撐 在實驗室,筆者目睹了一次室內導彈打靶試驗。伴隨着一聲巨響,模擬終點彈道的“導彈”準確命中靶板。在整個實驗過程中,閃光X射線儀和激光狹縫式高速攝影機等測試設備,對模擬導彈的飛行姿態、着靶速度、侵徹過程等進行了快速跟蹤與拍攝,大屏幕上一次又一次地回放着實驗過程,科研人員在研究着一個個瞬間的每一個細節…… 從靶體就位到“導彈”發射,從實驗數據回收到計算分析,全部在室內進行。導彈發射試驗不再受氣候的影響,不再受場地的限制,實驗效率大大提高。 據實驗室負責人張守保研究員介紹,用於摧毀地下指揮工事、武器彈藥庫、油料庫和機庫等重要堅固目標的精確制導武器,絕大部分都是侵徹武器或鑽地武器。因此,研究高速射彈對鋼筋混凝土和岩體介質的侵徹效應,對於研究新型防護結構和材料,提高防護工程的防護能力具有重要意義。目前,精確制導武器侵徹混凝土或岩體深度可達6米,侵徹土層已達幾十米。當武器侵徹到工事結構近區爆炸時,其破壞威力將大大增強,一般來說目標將受到嚴重破壞甚至被毀滅。如果武器侵徹貫穿口部防護設備或鋼筋混凝土牆體,鑽到工事內部爆炸,則工事中的人員和裝備倖存的概率幾乎為零。這個實驗室的侵徹實驗設備,就是為研究高速動能侵徹或鑽地武器的侵徹效應而研製的,其射彈速度等技術性能指標可以滿足這方面的縮尺模型實驗要求。這一實驗手段,使我國工程材料抗常規武器試驗研究向前邁進了一大步。該實驗室開展的這項研究,將揭示侵徹武器原理並為工程防護提供可靠的理論與技術支撐。 實戰表明,80%的作戰人員都是被破片殺傷的—— 破片與衝擊波發生器為常規武器毀傷定位 常規武器的破壞力主要來自侵徹、爆炸以及複合彈藥爆炸產生的衝擊波和彈體生成的破片。衝擊波與破片不僅會對武器裝備和重要目標造成毀滅性打擊,而且會造成大量人員傷亡。第二次世界大戰中,80%的作戰人員都是被破片殺傷的。因此,衝擊波與破片複合作用的研究,是抗常規武器打擊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彈藥爆炸形成的高速破片的毀傷能力遠遠大於爆炸衝擊波,破片的毀傷範圍比爆炸衝擊波大幾十倍甚至上百倍。而近區爆炸,破片與衝擊波的複合作用對於地下工事的防護門和地面的武器裝備與作戰人員威脅最大。所以,破片的毀傷效應和破片與衝擊波的複合毀傷效應也是目前各國研究的熱點課題。 在實驗室,筆者看到了破片與衝擊波發生器,這是由該所科技人員自主研發的,它是目前研究高速破片以及破片與衝擊波複合作用的理想實驗設備。 在室外進行實彈爆炸不僅費用昂貴,危險性大,而且實驗周期長,重複性差。但如果沒有專門的試驗設備,在室內也不可能做這種實驗。破片與衝擊波發生器的研製成功,填補了國內在該領域的空白,成功地解決了這一難題。項目組成員、總參“優秀中青年專家”劉瑞朝自豪地說:有了這套設備,我們不僅把炮場搬進了室內,還可以模擬航彈、導彈、炮彈、地雷等具有金屬外殼的彈藥爆炸所產生的破片毀傷效應,進行重複性爆炸試驗,可以節約試驗經費。 對各種射彈從發射到着靶進行拍攝,是對其毀傷效應評估的基礎—— 高速攝影機把導彈軌跡“鎖”進鏡頭裡 在實驗室,一台獨特的攝影機引起了筆者的興趣,它就是性能超強的激光狹縫式高速攝影機。 據專家介紹,在導彈模擬發射試驗中,導彈拋射的動態過程、爆炸衝擊產生的破壞作用,都需要進行跟蹤拍攝和測量。激光狹縫式高速攝影機填補了這一空白。以前沒有這種特殊性能的攝影機,無法對着靶姿態進行拍攝並進行相應研究。而激光狹縫式高速攝影機,可以把導彈和炮彈發射過程的每個細節、每個瞬間,全部“鎖”在鏡頭裡,並能給出射彈打擊目標後的破壞情況和試驗數據,為武器研製、毀傷效應評估和防護工程結構設計提供了科學依據。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04: | 1895年,抗旨留台--試析台灣官紳對“乙 | |
2004: | 戰爭不知道浪漫 | |
2003: | 戰事分析:美國最厲害的的殺手鐧 | |
2003: | 伊拉克會不會成第二個越南? | |
2002: | 未來20年中國國防軍事戰略三個重大轉變 | |
2002: | 美國反恐戰略輪廓顯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