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海峽時報》5月4日文章,原題:為什麼中美南海緊張是可管控的 南海領土爭端已演變為中美關係中的半場危機,威脅到地區和平與穩定。但是,有充分理由相信目前的危機是可管控的。
第一個原因是我們可以預料事態發展是例行化的。以前有過類似情況。冷戰時期,美蘇部隊頻頻抵近接觸。但雙方都懂得遵守某些不成文規則,以防發生彼此都不願見到的事件。
如今在南海,中國海軍和海上執法機構的所有人員都知道,美國軍艦或飛機會偶爾出現、逼近然後離開。這並不會消除中國飛行員或船長藉此展示勇氣或愛國心的可能性。但中國人心知肚明,美國人只是表明立場,完事了就離開,對中國在該區域的設施並沒有影響。所謂的航行自由行動實際上是美方的弱反應,只有象徵意義,對此中國人應該容易容忍——儘管口頭上要表現得強硬。
危機可控的第二個原因在於,目前的南海危機並不表明中國已開始試圖把美國的戰略影響力逐出本地區。南海爭端不是中國現任領導人製造的,而是以前遺留下來的。無疑,北京想要贏在長遠。但中國活動變得頻繁,固然顯示了其咄咄逼人,卻似乎也反映了(北京的)被動反應和機會主義。
菲律賓向仲裁法庭提起訴訟後,中國加強自己在南海地位的緊迫性增加了。戰略上,中國的填海造島活動堪稱精明,至少短期而言是這樣。北京肯定堅信,美國或任何對立聲索國不會出手阻止,因為那等同於公然戰爭行為。
目前北京的政策顯示,相比前任,中國現任領導人不太擔心中國對地區國家採取強勢態度所產生的風險。但若中國的南海活動僅限於鞏固在領土爭端中的地位,那麼與美國的緊張上升就只是預料中的結果,而非大戰的開始。這樣的話,中國的目標將是保住面子,並把緊張降到最低限度。從中方觀點看,這種戰略似乎容易快速見效。(作者丹尼·羅伊是火奴魯魯的東西方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陳俊安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