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防部發言人警告印度汲取歷史教訓,除了指1962年中印戰爭里印度的慘敗,更多的是指1967年在洞朗地區發生的一次鮮為人知的殲滅戰。
中印此次發生對峙的洞朗地區,是中國固有領土,印度方面稱之為“多蘭高地”,海拔約3500米,面積約100平方公里,北部寬高,南部窄低,隸屬於我國藏南地區亞東縣。這地區正好是個突出部,探入印度國土,位置極端重要。若順河南下,可直接威脅東西印度的連接點西里古里-查德瓦走廊,僅數十公里,數小時內即可切斷印度與東北部的聯繫,那麼印度本土與東北幾個邦的陸上聯繫將會中斷。
如果中國在此處修建快速公路,甚至鐵路、機場,使部隊具備該地區大規模快速部署能力,將對印度東北部地區構成巨大威脅。難怪印度對於我修路如此緊張。直到現在,印度方面自己設定的作戰想定都擔心解放軍會從亞東經過錫金直接南下,切斷西里古里走廊。
1960年後,駐錫金印度軍隊多次越過乃堆拉山口侵犯中國領土。1965年第二次印巴戰爭爆發後,印度進一步強化了對錫金的軍事侵略,更加積極地在中錫邊界挑起武裝衝突。我軍為支援巴基斯坦,進入洞朗地區的乃堆拉山,並控制了山口。
在中國、錫金和印度邊境的亞東地區,是我軍步兵第11師的駐地,步兵第11師是一支紅軍師,其光榮歷史要上溯到1930年代的陝北紅軍游擊隊,是劉志丹、謝子長領導的西北紅軍僅存的兩支建制部隊之一。步兵第11師歷經整80載,足跡遍及陝、甘、寧、晉、蒙、青、川、藏及新疆等9個省區。在東起同蒲鐵路,西至喀喇崑崙,南至中印邊界,北至毛烏素沙原,在近400萬平方公里的廣闊區域內南征北戰,縱橫馳騁,參加大小戰鬥2660餘次,殲敵10萬餘人。
為牽制印軍,支援巴基斯坦人民反對印度入侵的鬥爭。1965年9月17日,中國外交部向印度駐華大使館遞交了一份強硬照會,要求印度政府在收到照會後三天內拆除中錫邊界印軍入侵工事,立即停止印軍一切入侵活動並保證不再騷擾。中國在中錫邊境中方一側集結部隊,採取了一系列軍事動。步兵第11師奉總部的命令,舉行了兩次大規模戰略佯動行動,逼近里拉、卓拉、東巨拉和乃堆拉四個山口,讓印軍高度緊張。迫使印軍放棄或自毀在這幾個地區中國境內修建的五十六個軍事工事。
在1965年至1967年的兩年間,印軍又多次在亞東、乃堆拉山口地區對我邊防部隊挑釁和蠶食,這一切在1967年9月、10月的乃堆拉山口衝突中達到了最高峰。
按照我軍時任西藏軍區副司令員王誠漢將軍在他所著回憶錄中的記載,從9月開始印軍出動山地步兵第112旅、炮兵第17旅在中錫邊界乃堆拉山口向我駐軍發起進攻。我步兵第11師組織部隊對印軍進行了兩次毀滅性打擊。
9月11日,印軍第112山地旅一個連分兩路向乃堆拉山口的中國哨所進攻,我軍忍無可忍,當即發起反擊,僅7分鐘戰鬥結束,全殲這個連,擊斃印軍官兵67人。
印軍不甘失敗,其炮兵第17旅隨即向中國境內發起大規模炮擊。我炮兵第308團組織數十門122榴彈炮,以及大量82迫擊炮和120迫擊炮向印軍還擊,炮擊歷時4天3夜,將印軍的8個炮兵陣地挨個打啞,摧毀兩個炮兵指揮所,兩個前沿觀察所和23處炮兵工事,斃傷印軍官兵540餘人,印軍炮兵毫無還手之力。
乃堆拉山口作戰,是一次加強團級戰鬥,步兵第11師以步兵31團為核心,配屬步兵33團3營、炮兵308團,師高炮營、師工兵營1連、工兵305團2個連、一個雷達連、一個汽車團等支援分隊。此戰我軍殲敵607名,繳輕機槍1挺、衝鋒鎗9支、步槍16支。我軍傷亡123名,其中亡32名,傷91名,消耗各種槍彈1.5萬發。
10月1日,中國國慶節,印軍又在卓拉山口向我進攻,8名印軍士兵手持廓爾喀狗腿砍刀向我哨兵逼近挑釁,強行抓我哨兵並開槍射擊。我軍被迫反擊,亞東獨立營3連和加強的步兵31團炮3連2個排,經8小時戰鬥,一舉將入侵之敵全部殲滅在我境內,進而摧毀印軍前沿工事9個,共斃傷印軍195人。
必須要說明的一件事,乃堆拉和卓拉山口之戰,迫使敵人打着白旗來我邊境一側,接收我向印方移交入侵印軍的屍體和武器、彈藥等,並在移交書上簽字承認了侵略。
此戰我軍充分發揮了炮兵火力,發射各種炮彈和火箭彈4.5萬發,數量比戰鬥中消耗的子彈還要多。中國軍隊完全用強大的炮火壓制着印軍,打垮印軍一個炮兵旅,徹底治癒了我軍從國內革命戰爭到抗美援朝戰爭中遺留下來的火力不足恐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