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分析豫東戰役的得失、勝敗
豫東戰役結束後,國共雙方的軍事統帥部均對各自的部隊進行了表彰。國軍方面,黃百韜因為馳援迅速、作戰勇敢,被授予青天白日勳章。但作戰份量最重的整五軍邱清泉卻未受到表彰。由此直接影響了以後的戰場配合,這是後話。
解放軍方面,軍委給前線作戰部隊發賀電錶彰,認為是越過了抵抗國軍進攻的最困難時期。這種評估不是虛的,正是在豫東戰役期間,解放軍在整個中原和華東地區開始了全面的攻擊性軍事行動,最終兩支戰略力量合二為一,完成了淮海和渡江戰役。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解放軍華東野戰軍打了一場敗仗,其主要的依據是解放軍華野六縱副司令皮定均在日記中寫道,華野的一、四、六等三個主力縱隊的傷亡慘重,“三兄弟被被打成了殘廢”, 在第二階段阻擊邱兵團的三、八、十等三個華野縱隊也是損兵折將。皮定均將軍,原是新四軍五師李先念手下的將領,著名的‘皮旅’旅長。在國共開戰之初,國軍首先以重兵包圍了處於中原腹地的五師和王震的三五九旅。為了掩護主力部隊向西突圍,皮定均受命帶全旅向東先行以吸引國軍。在這一戰中,皮定均將原以為必死的全旅整編制部隊完好地跨越整個安徽省,帶到了華東,這是他一生中最出彩的地方。皮定均隨後就脫離了皮旅,到華野的六縱擔任老虎司令王必成的副手,以後始終被罩在王老虎的光輝之下。評定軍銜時,還是憑藉大帥的一句‘皮有功,少進中’而官拜中將。七十年代,皮定均任職福州軍區司令員期間,因飛機失事而殉職。在華文網上將解放軍的豫東戰役視為‘敗仗’者,多是以皮定均將軍的‘日記’為主要的依據。
地主不這麼看。既然是如此大規模的雙方野戰軍主力的正面交鋒,雙方的人員傷亡都是巨大的。即便是被打殘了,華野第一、第三、第四、和第六、第八等各縱隊的建制還在,經過一段時間的修整以後又是戰鬥力強悍的野戰縱隊。並且,傷亡慘重的何止是僅僅是這些解放軍華野的幾個縱隊?中原野戰軍的各個縱隊也是一直在打援和阻擊,出勤又出力,自然也有傷亡。難道說劉伯承也打了敗仗?再說國軍方面沒有死人嗎?死人多的就算敗了?那種不考慮戰役目標,以傷亡數字評判勝負的觀點,過於膚淺。要知道國軍方面出動的也是戰鬥力最強的野戰兵團,並且在兵力和裝備方面仍然是占優勢的。這種雙方的最精銳的野戰部隊的正面交鋒,哪有不傷亡的道理?所以,勝敗不是一句話,還是具體分析更好。
回到戰役評點。從大的方面說,豫東戰役是國共雙方攻防易位的轉折點之一。之前,在河南,華野西兵團和劉鄧,陳謝兩兵團和幾十萬國軍大打出手,熬了大半年,鮮有大的勝績;在山東,華野的東兵團的境遇也大致相同,其中一個黃百韜的整編二十五師據說幾乎是打遍華東無敵手,差點端了膠東許世友的老窩。在這次豫東戰役中,三支國軍的生力軍在此圍剿粟裕,除了雙方的巨大傷亡之外,國軍還丟了一個兵團部和兩個整編師的建制。後來粟裕撤了兵,就算是逃了,那國軍的整五軍、整十八軍、整二十五師等幾大主力會師,僅僅抓了不少共軍的一些傷兵和支前民眾。此外,恰恰就在豫東鏖戰正酣之際,中野在豫南和鄂北攻城掠寨,占領了襄樊和南陽等地;華野的山東兵團橫掃齊魯,把濟南打成了一座孤城。隨後在華野攻打濟南城的同時,劉鄧和陳謝兩兵團更是進一步擴大戰果,囊括了整個豫南、豫西和鄭州。這就是後來劉伯承在淮海戰役時所說的‘淮海的文章從中原做起’。當共軍在中原大地和齊魯大地積極進攻之時,國軍的幾個戰略集團卻逐漸收縮到了徐州地區,演變成了濟南戰役和淮海戰役之前的攻守態勢。
從更具體的方面來說,由於共軍每每在攻取一地之後都及時建立或鞏固地方政權,推行土地改革,實行戰時經濟,形成對野戰前線的強有力支援,所以,華野和中野在休整之後有能力再次組織更大規模的決戰。
但是,如果從最初的軍委所布置的作戰意圖來說,顯然華野並沒有達到‘殲滅整五軍或整十八軍’的目標。事實證明,不是共軍無能,而是國軍還是的確很強大。即使日後在淮海戰役中,若不是國軍的高層指揮上的失誤太多,結局並非一成不變。
再有一個方面是關於戰略協同和軍令統一的問題。在豫東戰役之前軍委的布局中,已經明確了各個縱隊與華野總部的隸屬關係。此後,劉鄧的中原野戰軍即時將原華野西兵團的三、八、十等縱隊的指揮權交還華野。這些部隊在豫東戰役中,無論是攻城還是打援都是主力。但是,出於某種原因,山東兵團的作戰卻與華野的主要作戰方向互相形成了各自為戰的局面。這其中的原因,由於不掌握更多的信息,外人不便於分析。也許東兵團和西兵團長期獨立作戰,未能立即適應戰場協同?也許戰場通訊手段落後,不便於指揮?也許是某些將領領會上級作戰意圖的能力差?也許粟裕的威望不足以服眾?無論是何種原因,山東兵團以攻取兗州為戰果,未能將徐州方向的機動兵團困在東部,直接影響了戰局。
豫東戰役里可以進一步評點的東西還很多,比如中野和華野的攻堅作戰能力,平面防禦戰術。以我個人看來,粟裕等一線指揮員在豫東戰役中展現了出色的軍事指揮能力。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