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20是典型的重型機
有些人聲稱,在航母上,中型五代機相對於重型五代機擁有出動率上的優勢,因此作戰效能更為出色。實際上這是徹頭徹尾的胡說八道。
首先,一種艦載機的出動率好壞,最重要、最基礎的因素取決於故障率。
相對陸基戰機來說,艦載機的工作環境要更加惡劣得多,劇烈的搖晃顛簸、高濕度高鹽分的空氣、乃至於海浪直接打上甲板衝擊都是常見情況。再加上艦載機本身在結構和設備上往往更複雜一些,因此故障率比岸基飛機是要更高的。
只有可靠性好、已於檢查和維修的戰機,才會有更高比率的戰機處於能夠被允許放飛執行作戰任務的狀態,一旦出現故障也能以更快的速度完成診斷和維修。
特別是一旦某些嚴重的故障出現——比如電傳飛控缺陷,導致戰機失控甚至墜毀;那麼整個型號系列的戰機都要面臨停飛直到事故調查完畢。有些型號的戰機,其服役歷史不長,但是期間多次停飛,這就是設計單位的水平問題,與噸位無關。
其次,在不考慮故障機的情況下,戰機出動需要先完成一系列的保障工作,而這個過程里,中型機沒有優勢。
戰機從機庫或者停機區轉移到待保障區,在各個保障點進行保障:包括檢查飛機的電子設備、飛控系統工作是否正常,補充燃油,掛裝武器,進行氮氣等氣體補充以後,艦載機才能進入起飛區。
而對於這些保障工作來說,調動戰機、車輛、人員到位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是最多的;單架中型機和單架重型機在加注燃油、掛彈上的時間和工作量卻相差很小。
特別是戰機本身來說,它的再次出動能力好壞——具體需要哪些準備工作,需要多少工作量,又與設計思想和設計水平息息相關。
國內由於缺乏足夠實戰經驗,對於這一方面歷史上並不很重視。國內第一款設計中特別強調再出動能力的戰機,是根據巴基斯坦軍方要求設計的梟龍。
其三,在滿足相同的作戰效能前提下,中型機需要的保障工作量,遠大於重型機。
甲板上的保障點數量有限,保障人員和必要的各類設施數量有限——比如牽引車、掛彈車、電源車、空調車、液壓泵站車等等。
特別是飛行甲板是一個極度危險的區域,飛機的進氣口、螺旋槳、尾噴口都是巨大的威脅來源,甲板上地勤人員被螺旋槳剁了、吸進進氣道、或者被噴流拋飛的事故屢見不鮮。戰機、設備、人員同時出現高密度配置、高強度持續放飛,結果必然是調度過程中的大量彼此衝突並引起事故率高發。
因此現代航母維持長時間高效率作戰能力的核心,不在於單純的飛機數量更多,而在於相同的保障資源支持下——特別是保障人員的精力和身體健康能保持在合格狀態的前提下,能夠安全穩定的完成更多戰機的放飛與回收。
重型機擁有壓倒性的航程滯空性能優勢和武器攜帶數量重型機擁有壓倒性的航程滯空性能優勢和武器攜帶數量
由於載荷和航程上的巨大劣勢,中型機完成相同的任務——特別是中遠程防空任務時,需要的起降次數遠超重型機。中型機在航母上,並不存在出動率上的優勢——航母保障能力,放飛能力,回收能力才是決定出動率高低的關鍵;而且相同出動率下,中型機的作戰能力遠遠低於重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