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發激光戰機防範東風導彈
日本《軍事研究》撰文,日本考慮拿P-1反潛巡邏機改造出“激光爆擊機”,矛頭直指中國火箭軍日益強大的東風彈道導彈。
日本一直希望能夠參加美國的機載激光武器研究項目。這實際是搭載巨大的高能激光束髮射器的波音747飛機,專用於空中攔截高速導彈。該武器原本被認為是劃時代的終極反導武器,但由於嚴重超支(花費幾十億美元)、測試屢屢失敗以及研製誤期(項目持續約16年),使得該項目於2012年2月下馬。
隨着對彈道導彈發展的擔憂,美國從2016年恢復對ABL項目的撥款。日本防衛省也開始研發“激光爆擊機”,因為較易對高速目標進行攔截,“扣扳機”後激光束到達目標的時間可以忽略不算,且平均使用成本低廉。
日本搞“激光爆擊機”,仍走“化學激光”的道路,利用高濃縮的過氧化氫和氯氣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激發氧分子,然後讓其與碘氣混合,激發碘分子發射出光子——即激光。
實戰中,“激光爆擊機”可監視東風導彈助推段軌跡,通過高能激光束短時間聚焦照射導彈外殼,從而使導彈自爆。
日本已明確基於P-1反潛機平台重建航空群,多達65架的總訂單讓該機的單價顯著下降,即便發展“激光爆擊機”也沒太大問題,避免日本武器價格奇貴的老毛病。
“激光爆擊機”擊落導彈的設想並不新鮮,但實現起來就沒有那麼容易了。激光作戰,涉及敏感的總精度問題,整個高能激光武器系統是包括光學和機電伺服系統等在內,由多部計算機控制的龐大工程,各分系統的誤差如果積累起來,有可能使總系統誤差達到不可容忍的程度,激光束就不能照中目標。
當年,美國用龐大的波音747客機作為複雜設備平台,都沒能解決這一問題,日本人用小得多的P-1來做“激光爆擊機”,即便激光發生器能做得再小,但各個分系統總歸少不了,就目前已知最高水平激光武器的瞄準精度而言,也只能達到100納弧度(即一千萬分之一弧度)左右,對於要在200-400公里外截殺高速導彈的“秒殺”任務來說,是遠遠不夠的。
而且,要想偵測到內陸發射的彈道導彈,並將其在上升段擊毀,“激光爆擊機”必須靠近對方沿海空域,這會使其暴露在防空識別區的監控範圍,航速慢而龐大的激光戰機在高速戰鬥機和地面防空武器的絞殺中存活率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