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戰爭,人們想到的都是坦克、飛機、大炮,然而在震耳欲聾的炮聲和炸彈爆炸聲之外,戰爭仍然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在進行,特別是心理戰,在取得戰爭的勝利這一目標上,往往發揮着比我們想象中更大的作用。
按照美軍的定義,心理戰又稱心理操作,表示主要通過心理學方法或者技術實施的任何行動,旨在影響目標受眾的價值體系,信仰體系,情感,動機,推理或行為,目標受眾可以是政府、團體和個人,不僅限於士兵,平民也可以成為技術和媒體的目標,從而對其政府產生影響。
而通常意義上的心理操作被分為白色、灰色和黑色,白色操作簡單來說就是以政府、軍隊名義進行官方宣傳,灰色操作是指利用模糊信息達到宣傳和操縱的目的,黑色則就是所謂的“抹黑”。而美軍現代意義上的心理戰則起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由戰爭信息辦公室和戰略服務辦公室來進行,其中戰爭信息辦公室主要負責國家級的白色操作,而戰略服務辦公室則主要進行黑色操作,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進行了廣泛的心理操作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的心理戰主要採取了電影宣傳、傳單以及無線電廣播等形式,據資料顯示,僅僅在1942-1945年期間,戰爭信息辦公室(OWI)下屬的美國電影局就創作發行了340部電影,主題大都是“為什麼我們要戰鬥”、“誰是敵人?誰是盟友”這樣冠以直觀標題的短片,來達到宣傳的目的,甚至連迪士尼和華納兄弟等動畫工作室都參與進來,而戰爭信息辦公室(OWI)製作的各類海報更是精良,極大的提升了美國國內參與戰爭並取得勝利的士氣。
而在戰略服務辦公室這邊,傳單是最主要的宣傳方式之一,最初,大多數傳單都是督促敵軍投降的,但隨着戰爭的進程,傳單的內容也與時俱進,針對厭惡戰爭的人,傳單會強調納粹德國或日本軍國主義的行為的非法性,譴責統治者貪圖享樂而不顧普通百姓和士兵的悲痛,或者在投向日本的傳單上使用被轟炸的德國城市的圖像,警告他們“不要像你的盟友那樣犯同樣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