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由韓國海軍“忠武公李舜臣”號導彈驅逐艦和“大青”號補給艦組成的環球訓練艦編隊,駛抵上海吳淞某軍港碼頭,開始對上海進行為期4天的友好訪問。這是“忠武公李舜臣”號驅逐艦第二次訪問上海,也是韓國海軍軍艦第六次訪問上海。此次隨艦來訪官兵650人,其中軍官58人,學員149人,士兵443人。
筆者有幸第二次登上這兩艘戰艦,探訪不一樣的韓國海軍生活。
人說溫故而知新,“忠武公李舜臣”號導彈驅逐艦是KDX-2型導彈驅逐艦的首艦,這個級別的導彈驅逐艦筆者登上去過3次,2次是“忠武公李舜臣”號,還有1次是“姜邯贊”號,每次都有不一樣的收穫。
武器裝備升級換代,可發射巡航導彈打擊地面目標。
當我從制高點向下瞭望,“忠武公李舜臣”號從下方駛過,我首先注意到該艦的垂直發射系統有巨大的改變!
2007年,該艦和“華川”號補給艦來訪上海的時候,B炮位的垂直發射系統是4組8聯裝MK41垂直發射系統,用於發射“標準”II中程艦空導彈。
當時這套垂直發射系統位於B炮位的中心位置,而平台空餘空間還很大,具有升級的潛力。
當我這次再仔細看這艘驅逐艦時,發現其垂直發射系統已經變化了。
MK41垂直發射系統從中心位置移到了左側,右側空出來的空間安裝了韓國自行設計製造的K-VLS垂直發射系統。而發射單元是3組8單元,也就是24單元。維基百科上則錯誤標示為32單元。
從下面的照片我們就可以看出這兩種不一樣的垂直發射系統的外形差別,以及單元數量。有的時候確實需要從高處查看,才能夠搞清楚垂直發射系統等關鍵設備的情況。
不要看這簡簡單單安裝了24單元的K-VLS垂直發射系統,這意味着該艦可以發射新型的“玄武”3C對地攻擊巡航導彈和“紅鯊”反潛導彈。
按照導彈配比,該艦應該攜帶有16枚“玄武”3C對地攻擊巡航導彈和8枚“紅鯊魚”反潛導彈。這不但使得“忠武公李舜臣”號擁有良好的區域防空能力,還擁有了強大的反潛和對陸攻擊能力,成為不亞於宙斯盾艦的戰艦,在反潛、對陸攻擊作戰能力上甚至強於我們的052B型導彈驅逐艦。
除了垂直發射系統外,“忠武公李舜臣”號導彈驅逐艦還擁有1門127毫米艦炮、1座“守門員”7管30毫米近防炮、1座“拉姆”近程防空導彈發射裝置、2座4聯裝SSM-700K
“海星”反艦導彈發射裝置、2座3聯裝324毫米反潛魚雷發射管,以及可以攜帶2架“超山貓”反潛直升機。
全艦遍布中文,介紹忠武公李舜臣的豐功偉績。
該艦的艦名叫做“忠武公李舜臣”號。
李舜臣是韓國的民族英雄,在中國的中學歷史教材中也有提到,確實算是歷史上的一員海戰猛將、智將。人們往往把李舜臣和龜船、鳴梁海戰等聯繫在一起,而以李舜臣來命名KDX-2型導彈驅逐艦的首艦,也證明了這位抗日將領在韓國民眾心目中的地位!
在軍艦的各處,都有彰顯李舜臣武功的畫卷。其中最突出的特點是,在一般日常標示使用韓語字的同時,介紹李舜臣事跡的時候,基本上都是使用的漢字!
軍艦的廊道和餐廳中,都懸掛着李舜臣的名言“必生即死,必死即生”。
“必生即死,必死即生”可以說是李舜臣在鳴梁海戰時候的寫照,有的網友誤將這句話寫成“必生則死,必死則生”,其實也是一個意思,但是從這幅手書來說,卻是“即”!
這句話來自於中國的《吳子兵法》,也就是戰國名將吳起寫的兵家著作,是反映先秦時期中國軍事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吳子曰:凡兵戰之場,立屍之地,必死則生,幸生則死。李舜臣作為名將,對中國兵法可謂研究透徹,其結合自己當時的戰況處境,說出了“必生即死,必死即生”。
他的名言還包括:“死生有名,飲酒何也,不渴何必飲水,死則死耳,安可違道求生”;“勿令妄動,靜重如山”;“吾不死,則賊必不敢來犯矣”……
李舜臣官至三道水軍統制使、全羅道左水使。在十六世紀帶領水師抵抗日軍侵朝。
1597年,他在鳴梁海峽靠14艘艦船,100艘改裝民船擊退日軍133艘船。他死後諡號忠武,追贈領議政,與乙支文德、姜邯贊一併被後世半島奉為三大救國英雄。
軍艦上的展板也介紹了他經歷的幾次海戰,包括玉浦海戰、泗川浦海戰、鳴梁海戰、閒山島海戰、露梁海戰等。
這些漢語漢字,還有繪畫上面那些古代戰船上面的旗幟,讓人們認識到漢字曾經是半島上的主流文字,而很多意思如果用現代的韓語表達,其實是難以描述的,而不得不仍然使用漢字。
而兩國也都曾經結為戰友,共同抗擊日本的侵略。比如去年10月份的韓國閱艦式上,日本曾經要求懸掛“旭日旗”而遭拒絕,在那次閱艦式上,韓國軍艦則升起了李舜臣時代的帥旗,讓日本更是大驚失色!
二戰後,韓國對於使用漢字經歷了幾次波折,甚至現在年輕一代基本上已經不會書寫讀漢字了。但最近,漢字又有回潮的跡象,特別是韓軍中,多次出現用漢字來勵志的場景。
而像李舜臣這樣的古代將領,他的一些語錄,則基本上沒有辦法用現代韓語來表達,只能夠用漢字書寫了!
對於李舜臣和鳴梁海戰,其實還是有爭議的。認為這是單方面的宣傳,而真正貨真價實打敗日軍主力的是後來的露梁海戰。
那場大戰由日本水軍島津義宏、立花宗茂和高橋直次帶領500隻戰船,17000日軍出戰。而迎戰的是明朝水師大軍,由陳璘、王元周率領600隻海船和19400名明軍。
李舜臣率領100隻船和7000士兵,與明軍將領鄧子龍,一起擔任伏兵角色,分別埋伏在露梁海峽北側和南海島附近的觀音浦,兩人紛紛在這場大海戰中犧牲。但這場大型的艦隊決戰,也最終使得日本水軍覆滅。
韓國非常重視宣傳,現在李舜臣的名字在世界上,甚至在中國,也遠比那些實際在朝鮮抗日戰爭中擔任絕對主力的明軍將領出名。
現在韓國海軍軍徽也採用了龜船的標誌,這次這艘驅逐艦就採用了龜船的艦徽。
我們對傳統歷史的保護和宣傳,確實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