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白鹿原說中條山抗戰中的陝軍將士
電視劇白鹿原雖然沒有直接表現中華民族在民族危亡時機浴血奮戰,頑強抗戰的正面戰場, 但從側面也描述了後方人民大力支援抗戰的場景。 關中沒有被日寇入侵, 人民免受塗炭,正是與無數陝西, 關中兒女的流血犧牲,頑強抗戰的結果。 從劇情看, 兆海應該是參加西北軍的中條山抗戰。
陳忠實曾經評論道:
“這些關中將士無論性格性情具備什麼樣兒的地域性特質,在民族生死存亡的血戰中體現出來的凜然不可侵侮的大義,正是中華民族輝煌千古存立不滅的主體精神。”
由於歷史原因, 幾十年來對抗日正面戰場宣傳不多, 即使對西北軍這樣共產黨有着根本性的控制和影響, 抗日中做過重大貢獻的軍隊和將士也沒有充分宣傳, 文獻中也着墨不多。本文試圖就網絡資料將西北軍勇士們的英雄抗日業績做一簡略匯編, 以便讀者多些了解,掛一漏萬, 但總比不說好。
西北軍背景資料:
中原大戰以後,十七路軍楊虎城率部進入陝西,成為地方實力派。楊虎城部在陝西期間,參加了堵截紅四方面軍和圍剿紅25軍鄂豫陝根據地的作戰行動,結果在圍剿紅25軍,陝西警備第1、2、3旅和42師柳彥彪旅的兩個團先後受殲滅性打擊,原任旅長的張漢民(中共地下黨員)被俘後遭誤殺。幾度於紅軍作戰,楊虎城所部迭受打擊,楊本人也被蔣介石斥責,使得楊蔣矛盾加深,也使楊對紅軍看法發生變化。
紅軍主力長徵到陝北後,蔣介石命令楊虎城會同東北軍進攻陝北紅軍,東北軍在進攻中被紅軍消滅了牛元鋒師、何立中師等部,加之以前陝南剿共的經歷,楊虎城認識到,進攻紅軍很可能讓他輸光老本,而這也是蔣介石一箭雙鵰,消除異己的一貫作法。
楊虎城率領的第17路軍,西安事變前,共有兩個軍,即第38軍和第7軍,軍長分別是孫蔚如、馮欽哉,轄兩個整編師第17師和第42師(師長分別由孫蔚如和馮欽哉兼),三個警備旅,再加上直屬部隊,總計28個團,6萬餘人。從西安事變開始到楊虎城離開西安出國為止,第17路軍在蔣介石“分化收買”之下發生了大的分裂。首先是第7軍軍長兼第42師師長馮欽哉等率部投蔣(後被蔣介石擴編為第27路軍,下轄第42師、第169師,師長分別是柳彥彪和武士敏),接着警備第一旅王俊部、警備第二旅沈璽亭和唐得楹兩個團(後被編為獨立第19旅,但不久後就被撤銷番號,部隊分散編入其他師)、第17師49旅旅長王勁哉部(後被編為獨立第20旅)先後投向“南京”,計有14個團,2萬餘人。
西安事變後,楊虎城被逼出國後,十七路軍被蔣介石分化,十七路軍番號被取消,餘部3萬多人馬被縮編為陸軍第38軍,孫蔚如任軍長,轄兩個整編師17師和177師(師長分別是趙壽山和李興中),兩個警備旅,兩個直屬團-教導團和騎兵團。 從此,十七路軍系統部隊由地方實力派變成中央軍旁系雜牌部隊,走上了一條被蔣介石逐步削弱、肢解、消滅的道路。
西北軍抗戰
1. 孫蔚如部
抗日戰爭開始後,蔣介石為達到一箭雙鵰, 排除異己的目的, 命西北軍倉促參加抗戰, 而在後勤, 軍需, 裝備,武器彈藥等不予支持。 然西北軍將士一抗日大局為重, 慷慨奔赴前線, 1937年7月下旬第38軍趙壽山的第17師、第177師的529旅(旅長許權中)、教導團(團長李振西)開赴前線,參加了保定、娘子關、忻口諸戰役。其中第17師與教導團在娘子關戰役中,與敵血戰九晝夜,予敵以重大殺傷,全師出師時13000人剩下 不到3000人。 教導團也付出了重大犧牲,全團傷亡官兵1800多人。529旅在忻口戰役正面防守14天,全旅3000多人,傷亡2000多人,其中以共產黨員閻揆要為團長的1057團原有200多名共產黨員,忻口戰役後就只剩下60多名黨員了。
隨後經過短期休整, 17師赴晉南中條山駐守。1938年7月,38軍擴編為第31軍團。11月,第31軍團又改編為第4集團軍,孫蔚如任總司令。下轄第38軍和第96軍。第38軍軍長趙壽山,下轄第17師和第55師。第96軍軍長李興中,下轄第177師和新編第14師。
1938年7月,孫蔚如部全部開赴晉南中條山抗日前線。這支軍隊在中條山堅持抗戰近三年,先後粉碎了日軍的11次大掃蕩,其中,以“血戰永濟”、“六六戰役”、“望原會戰”最為慘烈悲壯!血戰永濟中,17師補充團102團團副楊法震、教導團團副魏鴻紀犧牲,教導團三營營長張希文和該營全部殉國。“六六戰役”中,177師新兵團有800多名壯士因彈盡糧絕,被日軍逼上黃河崖邊,高呼口號,集體跳崖,全部壯烈犧牲,無一人投降被俘,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氣吞山河的生命絕唱。第4集團軍有2.1萬人犧牲在中條山下、黃河岸邊,而日軍也始終未能越過黃河,進入西北。
1940年8月,第4集團軍為策應八路軍發動的百團大戰,派出部隊在同蒲鐵路南段沿線,深入敵後破壞鐵路公路。部隊出擊在安邑、運城、聞喜、夏縣一帶,先後數十次,打得敵人縮守據點,不敢妄動。
1940年10月,第4集團軍離開中條山,調防河南,守備鞏縣、汜水、滎陽、廣武百餘里防線。10月2日,黃河北岸日軍強渡黃河,進占鄭州,第4集團軍在滎陽、廣武地區與敵展開鏖戰,配合友軍收復了鄭州。在3個月的廣武戰役中,第17師擔任主要作戰任務,全師傷亡官兵2280餘名。其中102團損失了1個營,有些連隊僅餘二三十人,但部隊士氣依然如故。
1944年4月中旬,日軍發動河南戰役。第4集團軍在鞏縣以東奮勇阻擊,530團堅守虎牢關據點7晝夜。虎牢關之役共斃傷日軍2500餘名,177師傷亡400餘官兵。另外在登汜和韓城鎮兩次大戰中,均予日軍以重創。1945年5月,在豫西戰役中,96軍與日軍血戰官道口,在交戰中,共產黨員連長張國華指揮全連向山頭衝擊,身負重傷,排長余得水帶領全排戰士與敵衝殺,不幸陣亡,但終將日軍擊退。
不該忘卻的記憶 “六六戰役”
800壯士集體投河的這一幕,曾被山裡的村民看見了。後來,據一位村民講,他至今還記得最後一名士兵跳河的情景。那是一位旗手,他的雙手緊緊攥着他的部隊的軍旗。軍旗已經被槍彈撕裂,他仍然雙手高擎着。他在跳河前吼唱了幾句秦腔,是《金沙灘》中楊繼業的兩句——
兩狼山——戰胡兒啊——天搖地動——
好男兒——為國家——何懼——死——生啊——
再後來,日軍退卻,有人突然發現黃河水浪里有一杆軍旗,人們下河打撈這杆軍旗時,拖出兩具屍首來。旗杆從一個人的後背戳進去,穿透前胸,這是一個鬼子兵。壓在鬼子屍體上邊還緊緊攥着旗杆的人,是中國士兵,就是那個吼着秦腔最後跳入黃河的旗手。
幾乎在八百壯士投河的同時,在相距十餘里的馬家崖,我177師工兵營二百多位士兵也為捍衛中國軍人的尊嚴而集體撲進黃河……
三天后,孫蔚如總司令在黃河灘召開公祭大會。將士一律臂挽黑紗,孫司令面對黃河,眼含熱淚,攥拳起誓:此仇不報,我孫某自當引頸自戮,以謝國人!
6月11日,李興中、陳碩儒率96軍主力177師殺回陌南鎮,擊潰了日軍;孔從洲的46旅從夏縣折回,封鎖了平陸境內的南北要道——張(店)茅(津渡)大道;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將軍應孫蔚如之請求,指令黃河南岸的友軍用炮火封鎖了黃河河道:驕狂一時的日軍終於被中國軍隊四面圍住。6月12日,中國軍隊從東、西、北三面向被日軍占領的茅津渡(茅津渡由古王、計王兩個渡口組成)發起全面攻勢。戰至黃昏,日軍全線崩潰,我38軍、96軍勝利會師,中條山保衛戰取得勝利!
此戰役後,全國新聞、報紙、電台均以“我軍在晉南又獲大捷”為主題作了報道,而西安的新聞媒體則代表關中百姓發出真誠的感嘆:“西北整個得以安定,皆賴我第四集團軍英勇將士在黃河北岸艱苦支撐所賜……”。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將軍親臨平陸慰問第四集團軍官兵、熱情盛讚陝軍為“中條山的鐵柱子。”
“六六戰役”中國軍隊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近萬名官兵壯烈殉國。但日軍死亡人數亦不在中國軍隊之下。戰後,日軍在運城召開追悼陣亡將士大會,會場上,僅陣亡軍官的骨灰罐就擺了1700多個……
望原會戰:頂着壓力堅守陣地
“六六戰役”過後不到半年,蔣介石下令,將李家鈺的47軍(47軍在六六戰役中擔任中條山東、北兩面阻擊敵援軍的任務),升格為36集團軍,調出中條山,這就使原本兵力不足的第四集團軍更加捉襟見肘。但孫蔚如從維護抗日大局出發,並未提出異議,只是對中條山的防務重新做了一番部署,戰術上也作了調整,由死守改為靈活機動的協防作戰。
此時,由於中日雙方在戰場上的膠着狀態,中國軍隊的頑強抗擊已使日本侵略者的野心有所收斂。新任日本首相坂垣拋出了他的“坂垣停戰線”,其中劃定日軍在奪取隴上重鎮蘭州後即不再西進。而欲取蘭州,仍須跨過黃河占領陝西,因此,中條山仍是日軍必奪之地。1940年4月,日軍向中條山發動了新一輪大掃蕩。這場後來被稱為“望原會戰”的戰事是第四集團軍與日寇的又一次“生死對弈”。
日軍的掃蕩是從中條山中部突破,沿張茅大道直取茅津渡。這次的規模僅次於“六六戰役”。
孫蔚如事先也得到敵軍的情報,經過與參謀長陳子堅、秘書長李百川以及趙壽山、李興中等將軍磋商後,決定採取誘敵深入的策略,將日軍誘至平陸東部的望原一帶,設伏兵以擊之。然而,正當中國軍隊布好口袋陣準備圍殲日軍時,一戰區參謀長郭寄嶠從洛陽打來電話。孫蔚如唯恐郭的電話會打亂部署(此前已有這等先例),故而不接電話。郭寄嶠又打給趙壽山,說:“望原你們是守不住的。你們應當帶部隊繞到敵後,在同蒲線上作戰。”
趙壽山說:“望原是中條山的心臟,望原丟了,敵人就會舉兵過黃河。”
郭寄嶠說:“那你要是守不住怎麼辦?”
趙壽山說:“你給衛長官說,守不住望原,砍下我趙壽山的頭扔進黃河!”
4月17日,中國軍隊有意識地邊打邊退,直到把日軍主力誘至望原。
望原會戰的主戰場在望原、淹底兩個山頭,兩山之間有一道深溝,溝底是一條寬約30多米的小河——洗耳河。4月19日清晨,中條山下突然湧來一股巨大的寒流(俗稱倒春寒),雨雪交加,狂風怒號,碗口粗的大樹被連根拔起。趙壽山趁風雪之夜,調動前線各部兵力,分四路猛攻日軍,一夜間將望原周圍的鬼子打得狼狽逃竄,收復了大部分被日軍占領的村落。 4月21日,日軍從望原以北的張店據點撲向李振西防守的望原高地。李振西將一個炮兵營擺在半山腰,將5個步兵營排列在炮兵兩側,每隔三五步便有一挺重機槍,形成一條鋼鐵防線,在三日之內連續打退了敵人的幾十次進攻。在戰爭最危急時,鐵血虎將李振西對一營營長殷義盛(共產黨員)說:“鬼子來勢洶洶,你馬上給我抽出100名不怕死的後生,每人發一箱手榴彈,衝下山去,收拾***!這邊我用炮火掩護。”
殷義盛迅速挑出100名精壯後生。100條漢子齊聲怒吼:“殺敵報國,在此一舉!”在炮火的掩護下,殷營長奮勇當先,100條陝西漢子吶喊着衝下山去,趟過洗耳河,沖入敵陣,一排排手榴彈炸起漫天煙霧……日軍全線潰退,而我百名敢死隊員也多半陣亡……
25日,中國軍隊各路人馬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占領了中條山東部的山頭,對日軍形成包圍之勢……戰馬嘶鳴,刀光閃爍,望原會戰打得昏天暗地,日軍半數以上被擊斃……望原會戰持續數十日,以中國軍隊大捷而結束!
1940年10月,孫蔚如接到蔣介石的調防命令,率部離開了浴血苦戰將近三年的中條山,到中原戰場參戰。晉南百姓含淚送行……
第四集軍團離開中條山後,晉南三角地帶先後湧來17萬國軍。然而,半年後(1941年4月),17萬大軍防守的中條山卻在20天內全線失守,7萬官兵罹難,8位將軍被俘……
日軍既占中條山,然終成強弩之末,無力西進。而第四集團軍當日軍凶焰正盛時,力挫敵鋒,保衛了黃河,保護了大西北國土。
2. 馮欽哉部
第27路軍於1937年9月改稱第98軍,編入第14集團軍。1939年10月,原169師師長武士敏接任軍長。此後馮欽哉升任第1戰區副司令長官,第98軍被改為第2戰區東路軍(東路軍總指揮為朱德)直轄,駐防於中條山。
1939年,國民黨“頑固派”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閻錫山密令其部隊消滅山西新軍,還派人“拉攏”武士敏夾擊山西新軍,被武士敏“義正辭嚴”地拒絕了。他表示堅決與八路軍合作,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共同抗日,不把日軍趕出中國決不罷休。
1939年下半年,由於日軍的殘酷進攻和國民黨內“投降妥協空氣”的影響,國民黨朱懷冰等部隊都離開了艱苦的山西根據地,而武士敏則堅決與中共合作,在官兵中經常宣傳“抗日高於一切,堅持抗戰到底”的道理。在武士敏的領導下,98軍與八路軍密切配合,打退了日軍對抗日根據地的多次猖狂進攻,堅持了山西的抗日戰爭,為穩定全國抗日戰爭的局勢,支持正面戰場作戰,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1941年5月,日軍集結臨汾、長治、晉城10萬多人向中條山進攻。國民黨駐守中條山的部隊約20萬人。由於無充分準備,龐大的後勤機關不能疏散,部隊無法展開戰鬥,結果受到嚴重損失,國民黨2萬多人“投降”,4萬多人被俘,1萬多人犧牲,其餘10萬多則奉命退過黃河,唯武士敏率領的第98軍轉戰各地,堅決與八路軍一起在山西抗擊日軍。日軍多次派人勸武士敏投降,但均遭拒絕。
3. 王勁哉部
抗戰爆發後,王勁哉率獨立第20旅開赴中條山,和日軍共進行了大小戰役20餘次,王勁哉逢戰必身先士卒、赤膊上陣,斬敵首百餘。不久,獨立第20旅被擴編為新編第35師和獨立第20旅,王勁哉任新編第35師師長兼開封警備司令,編入湯恩伯的第20軍團;20旅由蔣介石的嫡系將領鍾松任旅長,劃入第9集團軍參加了淞滬會戰,該部從此成為國民黨中央軍嫡系部隊。
由於種種原因,王勁哉不幸兵敗被俘。王勁哉暫時委曲投敵,該部被汪偽國民政府改編。暫編第43師成立不久,王勁哉便率部反正,於敵後開展游擊戰,一直堅持到抗戰勝利。
48年8月,該師隨程潛起義,迎接了長沙解放,並對白崇禧殘部作戰,解放了湘潭以後該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康朴任副軍長兼該師師長。康朴轉業後,張鏡白任該師師長,參加了解放大西南的戰役。
至此,孫蔚如部只剩下整編177旅李振西部這一絲血脈還留在國民黨軍隊中。該部隨整編38師轉戰晉南、陝中,屢受打擊。在1949年的扶眉戰役中,38軍損失慘重,軍長姚國俊被免職,李振西接任軍長。此後該部隨胡宗南退入西南,在西南戰役中,李振西拒絕隨裴昌會起義,將部隊帶到四川安縣以西,最終還是被迫向解放軍投誠。
第四集團軍移防河南後,參加了中原戰役等大小戰役無數。1945年7月,孫蔚如調任第六戰區司令長官,授上將銜。日寇投降時,他為第六戰區受降主官,在武漢接受日本第六方面軍投降並全權處理六戰區受降事宜。
中條山,曾被侵華日軍稱為盲腸.在抗戰初期,日軍傾十餘萬兵力,苦戰三年,竟未能越過中條山一步。這在抗戰初期確屬罕見。而堅守中條山的,竟是武器裝備低劣、受蔣介石排擠的雜牌軍西北軍。
一群清一色的號稱“冷娃”的陝西子弟兵,在中條山堅持抗戰近三年,先後粉碎了日軍的11次大掃蕩,把不可一世妄言三個月占領中國的日本鬼子拒阻於潼關以外,使其進入關中掠占西北的夢想死於胎中。抗戰八年,日軍占據了東、南、北大片領土,卻一直無力西進,這一切都得之於中條山戰役的偉大勝利。日本鬼子不僅未能踏進潼關一步,而且付出了慘重代價,僅“6·6””會戰一役,日軍排長以上軍官的骨灰盒層層疊疊壘堆了1700多具。這是八年抗戰中取得重大戰果的戰區之一。在中條山堅持抗戰近三年,陝西子弟兵也有2.1萬人犧牲在中條山下、黃河岸邊。
由徐劍銘等三位陝西本土作家創作的長篇紀實作品《立馬中條》中,孫蔚如將軍率領關中子弟與日本侵略軍“6·6”血戰里有一個八百壯士投身黃河的細節:
177師新兵團有一千多名士兵被兩倍於己的鬼子包圍,經過拼殺後死亡200,餘下的800人被逼到黃河岸邊的懸崖上,三面都是絕壁。這800士兵在短暫的一瞬里從懸崖上跳了下去。下面是被稱作母親的黃河。黃河以母親的慈愛襟懷包裹了這800個殊死搏鬥後誓不投降的關中“冷娃”。他們都是16-18歲的孩子。他們沒有一個人活下來。他們800人集體投河的那一幕,被山裡的村民看見了。活着的這個村民,尤其清晰地記得最後一名士兵跳河的情景。懸崖上只留下最後一個關中籍中國士兵。這是一位旗手。他的雙手緊緊攥着他的部隊的軍旗。軍旗已經被槍彈撕裂被硝煙薰染,他仍然雙手高擎着。他在跳河前吼唱了幾句秦腔。那位活着的當地村民還記得其中兩句戲詞,是《金沙灘》楊繼業的兩句———
兩狼山———戰胡兒啊……天搖地動———
好男兒———為國家———何俱———死———生啊……
孫蔚如將軍率官兵在800壯士跳河的河灘上舉行公祭。黑紗纏臂。紙錢飄飄。香蠟被河風吹得明明滅滅。有人突然發現黃河水浪里有一杆軍旗,詫異其為何不被河水沖走。士兵下河打撈這杆軍旗時,拖出兩具屍首來。旗杆從一個人的後背戳進去,穿透前胸,這是一個被稱作鬼子的日本兵的屍體。壓在鬼子屍體上邊還緊緊攥着旗杆的人,是中國士兵,就是那個吼着秦腔最後跳入黃河的旗手。
當時,西安的新聞媒體則代表關中百姓發出真誠的感嘆:"西北整個得以安定,皆賴我第四集團軍英勇將士在黃河北岸艱苦支撐所賜……"。
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將軍親臨平陸慰問第四集團軍官兵、熱情盛讚陝軍為"中條山的鐵柱子。"
在關中一部縣誌中,滿滿十餘頁的抗戰烈士名錄,他們全部死於中條山戰役。那個時候,該縣人口不滿一萬,而在此戰役中捐軀者竟有一千多人。
中條山抗戰和中條山戰役
中條山位於山西南部晉、豫、陝三省邊界,靠近黃河大轉折處的北岸,是西安、潼關、洛陽的東北部屏障。華北淪陷後,中條山是中國軍隊在黃河以北唯一集中重兵據守的防區,成為華北、中原和西北的戰略樞紐,日寇要想南渡黃河,進擾西安,威脅陪都重慶,必先占領中條山。
有人將中條山抗日鬥爭與中條山戰役混為一談。我們今天談起中條山地區抗擊日寇,須分清幾個時間段:
1938年到1940年,這裡發生過多次激烈戰鬥。日寇為實現其南侵迷夢,13次進攻中條山,其中六次進攻黃河的重要渡口垣曲(舊垣曲縣城現被小浪底水庫淹沒),每次集中一萬到數萬兵力,突破中方防線;中國軍隊組織反擊,迫使敵方敗退,又收復國土,如此反覆拉鋸。
這一時期戰區司令長官是衛立煌, 其中抗戰戰績最出色的當屬楊虎城就不的第四集團軍。由於衛立煌志在抗日, 不願意搞摩擦,為蔣介石不滿進而撤職。
衛立煌離開中條山後,蔣介石派對中條山防務並不了解的軍政部長何應欽,在河南洛陽召集第一、第二及第五戰區軍長以上軍官兩次開會,討論敵我部署。
自1939年起,蔣介石從中條山地區陸續調出了宋哲元第二集團軍和有“中條山鐵柱子”之稱的孫蔚如第四集團軍等到黃河南岸等地布防,將本來隸屬於第36集團軍的高桂滋,改為歸第五集團軍曾萬鍾司令指揮。中條山的一線兵力配置也不合理,竟將戰力低下、軍心不穩的43軍等部隊,部署在十分重要的地段。
1941年5月7日到6月中旬,這是戰史上所稱的“中條山戰役”(國民政府稱為“晉南會戰”)。戰役開始時,中方兵力約17萬;日軍則集中了18到21萬兵力,志在必得,終於全線攻破,中國軍隊敗退過了黃河。
爆發於1941年5月的中條山戰役,是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隊“走麥城”、敗得最慘烈的戰役之一,在重慶國民政府軍委會舉行的戰役檢討會上,蔣介石十分痛心地稱此役為“抗戰史上最大之恥辱”。
中條山戰役國軍 參戰的有二十多萬人, 卻慘敗於10萬日軍, 主要原因 已有很多分析, 無外乎就是將帥無能,指揮無方, 軍無鬥志等。
雖然慘敗, 但仍然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戰役參戰的陝軍,武士敏的96軍和原馮玉祥西北軍舊部, 高桂滋的17軍, 雖然打敗打散, 幾乎全軍覆沒, 但浴血奮戰,寧死不屈的精神可歌可泣。
1. 武士敏率98軍北挺入太岳孤懸敵後激戰到死
從5月7日中條山開戰時起,日軍在董封遭到武士敏第98軍的頑強抵抗,當時98軍在白龍廟、大口嶺一帶堅守了七天,打死日軍大佐濱田,擊斃擊傷日軍數百名,為整個“中條山戰役”中少見,連日軍都承認“中條山會戰”中98軍抵抗頑強。
當中條山的其他中國軍隊,紛紛向黃河南岸突圍時,武士敏卻率98軍將士越過白晉公路,向北挺入日軍後方進入太岳山區,並在當地東西峪組建抗日政權,成立了“太岳區黨政軍聯合委員會”。
武士敏,河北懷安縣柴溝堡人,其所部第98軍由楊虎城17路軍改編,抗戰爆發後,武士敏率部在山西抗擊日軍與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相交甚善,曾在日軍九路圍攻晉東時與八路軍聯手,於子洪口大破日軍。
中條山突圍後,武士敏率98軍孤懸敵後,堅持抗戰,日軍多次勸降均被他拒絕。1941年9月,日軍調集2萬餘人清剿98軍,激戰中武士敏身負重傷,讓士兵背着繼續指揮戰鬥,不幸一顆炮彈襲來,彈片擊中了武士敏的頭部,這位寧死不降的中國將軍,在擔架上咽下了最後一口氣。
日軍衝上來後,望着武士敏血跡斑斑的遺體肅然起敬,指揮官立正行軍禮,並將武士敏厚葬在當時長治縣城外,以表達對這位不屈的中國將軍之敬意。
2. 高桂滋部浴血奮戰,幾近全軍覆沒
高桂滋1891年生於陝西省定邊縣一個貧民家庭。1911年加入中國同盟會,參加辛亥革命,後又參加過反袁護國和反段護法之役,1926年與李大釗等聯絡,響應北伐。他沒上過幾天學,但就像那個年代所有關心時局的年輕人一樣,追求新知,懂得了不少愛國救國的大道理,在“城頭變幻大王旗”的混亂局面中,他帶起了一支由陝北子弟為主體的軍隊。
1939年4月,高桂滋的部隊調防中條山,6月就碰到日寇集中37師團全部和20師團部分兵力,發動攻勢,84師浴血抵抗,至6月25日,收復全部失地。穩住陣腳後,受命守備中條山橫嶺關一帶,在這裡與日軍犬牙交錯互相對峙。那時有些部隊一直沒下決心修築較堅固的防禦工事,但高桂滋的人馬不同,白天陣地被日寇炮火覆蓋,夜晚士兵趕修防禦工事。兩年時光,在連綿十餘公里的防地,用石條、石塊修築了200多座碉堡,有獨碉、對碉、三角碉、梅花碉、子母碉及地堡,還用石條砌成一米厚的防坦克石壩。
中條山戰役打響後的17軍戰報,今天讀來仍覺硝煙撲面,槍炮震天——
1941年5月7日下午,敵軍向17軍84師防線全線猛烈炮擊,一直到晚上也未停止。8日拂曉,兩千餘名日寇在七八門炮、20餘輛坦克掩護下,進攻84師的250團陣地。我軍憑藉堅固工事奮勇抵抗,並以集束手榴彈炸毀敵坦克一輛。敵傷亡慘重,至上午11時潰退。
這天上午10時,敵寇也向84師251團陣地轟擊;又在飛機炮火掩護下,向252團路家溝北山陣地進犯,未能得手,至晚21時潰退,我殲滅敵兵百餘名。
高桂滋的部隊守住了防線。鳳凰衛視2009年8月17日在《鳳凰大視野》推出“中條山之戰”系列節目,再現了這場慘烈的血戰。但是百密一疏,稱“開戰後,在日軍猛烈攻擊下,43軍和17軍很快招架不住,倉皇后撤,被日軍撕開了中條山防禦的口子”
8日13時,友軍94師潰退,高桂滋的部隊處境更加艱危;15時,高桂滋指揮的新2師,向西延伸,銜接野戰補充團陣地,與敵人激戰,掩護已接到上級轉移命令的軍部。
但是,8日凌晨2時就攻陷了友軍43軍賈家山的日寇,直插橫垣大道之王茅鎮,到黃昏時,新2師也腹背受敵。高桂滋當即命該師向西轉移,與野戰補充團共同阻止由朱家莊西來之敵。
17軍右翼之敵突入垣曲,左翼之敵侵入架桑、馬村,這樣,17軍被日寇包圍了!9日拂曉,高桂滋接到第一戰區長官部的命令:17軍轉移至夏縣皋落大道南側山地,繼續戰鬥,但這時戰況已經極為混亂,各團與軍、師部失去聯絡。84師的野戰補充團行至歪頭山,被敵追上,激戰一直到深夜。(注13)
9日晨到10日拂曉,17軍向西轉移的新2師三次被日寇包圍,又三次突圍,損失一千餘人,師長高增級負傷,副師長趙奎閣被俘,最後化整為零,或藏匿深山,或南渡黃河。這個師的第四團一營在殷家莊被圍,拒絕投降,10日21時拼死突圍,11日8時再次被圍於柴家圪垛。至6月10日中條山戰役結束後,營長胡成鐸仍率領收集的殘兵三、四百人,在山中襲擾日寇,伺機渡河歸隊。
這一仗,17軍參戰官兵11675人,共傷亡2663人,失蹤3408人。
高桂滋、高建白等人幸運脫險了,無數將士卻在戰場上流盡最後一滴血。
1941年5月9日,第80軍新編第27師師長王竣犧牲。王竣是陝西蒲城人,1924年冬考入黃埔軍校。1937年11月,太原淪陷後,率部擔任黃河防務,同日軍作戰。1940年春,奉命率部進駐中條山。
5月13日,第3軍軍長唐淮源在中條山戰役中率部與日軍浴血廝殺,戰至彈盡援絕,於大雨中在尖山山頂自戕殉國,時年57歲。
壯烈殉國的還有第3軍第12師師長寸性奇。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3軍12師第34旅旅長,不久升任12師師長,奉命調守中條山,堅持4年之久。
梁希賢,陸軍第22師少將副師長,陝西潼關人。梁率部在夏縣泗交至望原一線節節抵抗,出生入死十餘次。5月9日,退到台寨村繼續抗擊日軍。梁見全師傷亡殆盡,遂投黃河殉國。
陳文杞,陸軍第24師少將參謀長,福建莆田人。5月9日下午,該師餘部轉移至台寨村附近,與日軍展開激戰。在最危急的時刻,陳振臂大呼:“有我無敵,有敵無我!”率餘部與敵廝殺,壯烈犧牲。
從整個中條山抗戰的歷史看, 中華民族還是有不少仁人志士, 不怕流血犧牲, 頑強抗擊日本強盜的,抗戰過程很艱苦, 犧牲很大, 統帥無能, 三軍受累。
無論如何, 我們後人都不能忘記那些為國為民捐軀 的英雄們。
趙壽山,李興中,中條山殺得鬼子一溜風! 這是關中當時流傳的一句民謠。
後記:
趙壽山,1942年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1944年被調到甘肅武威任第3集團軍總司令後,完全被架空,要求出國蔣介石也不同意,於是在1947年3月進入解放區後通電起義。1948年1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副司令員。建國後歷任青海省政府主席、陝西省委常委兼省長、全國人大常委、國防委員會委員等職。
孫蔚如, 抗戰勝利後,1945年12月孫蔚如任武漢行營副主任。1948年8月任戰略顧問委員會委員。1949年春潛居上海,拒赴台灣,並授意部下參加湖南和平起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陝西省副省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國防委員會委員等職。
李興中,1945年升任第4集團軍總司令。1947年第4集團軍被撤銷,李興中不願打內戰,在上海閒居,並積極策動原17路軍將領起義。建國後任河北省政協副主席等職。
建國後,原17路軍將領中,有4位分別被授予中將或少將軍銜。1955年,孔從洲、閻揆要被授予中將軍銜,張希欽(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西安事變時,任楊虎城警衛營連長)被授予少將軍銜。1961年杜瑜華(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楊虎城部隊從事兵運工作)晉升為少將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