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繞地球76圈,翱翔太空115小時32分鐘。神舟六號上天落地,從點火,升空,翔飛,變軌,返回……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聲音,每一幀圖像,都精確到秒,細微至絲。
有人說,這是因為神舟六號是“數字”產品———數字化設計,數字化生產,數字化管理。
解讀神舟六號的一串串數字,感覺它們就像一個個音符在躍動,在歌唱,在吹奏。滿天迴蕩的旋律,抒發的都是:自豪。
1與0的精準
0———“零失誤”。600餘台飛船設備,數千台(套)地面設施,無一故障;全系統數萬個口令,無一差錯;執行操作,無一失誤。
1———返回降落點距理論降落點僅1公里。專家以“打靶”比喻:“神六”命中“靶心”。
神舟六號的運載火箭成為“零缺陷、零誤差”產品,在於科技人員不斷創新,永不滿足。
“神六”與“神五”,貌極相似,實則不同。“神六”,技術改進逾110項。“神六”運載火箭,技術改進75項。其中,飛船和火箭的安全性被“摳”到了極致。一般的商用火箭可靠性為0.91到0.93,而飛船火箭的可靠性達到為0.97,安全性0.997。飛船達到二十世紀9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
0.97的可靠性,意味着100次發射,火箭只有3次可能出現問題;0.997的安全性,是指火箭出現的1000次問題里,只有3次可能危及航天員的生命安全。
即便如此,飛船還繫上了另一條安全“保險帶”:發動機備份。為對飛船進行軌道控制、姿態控制和着陸反推,神舟六號上共裝有56台各種發動機,其中一半是作為備份預備的。在應急時,這些不同種類和性能的發動機,還可以互相替代。儘管,從“神一”到“神五”,沒有一台發動機出過故障。
35和5的升降
5———帥才降5歲。神舟六號七大系統的總指揮、總設計師,平均年齡48.7歲,比神舟五號平均年輕5歲。
35———35歲以下的將才比例升到80%。
從“神一”奮戰到“神五”的火箭專家黃春平退居幕後,他把運載火箭系統總指揮的接力棒交給劉宇,他倆的年齡相差24歲。“神六”七大系統的總指揮、總設計師中,最年輕的只有42歲。
飛船、火箭試驗隊中35歲以下的人已占80%,副主任設計師以上人員平均年齡32歲左右。從1992年到2003年,火箭的設計師平均年齡年輕了18歲。
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志自豪地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一個重大成就在於,用十幾年時間培養了一支新的航天人才隊伍。這支隊伍是在載人航天工程這個高度嚴格的環境和偉大的精神氛圍培育中成長起來的。把擔子交給他們,我們這代人很放心。”
7與3000的奮戰
7———載人航天工程包括飛船、火箭、測控通信等7大系統,上天落地,涉及力學、地球科學、空間科學、自動控制、微電子等眾多領域。
3000———全國3000多家單位投入“神舟六號”研製、實驗和協調配合。
神舟六號是全國第一大“組裝”工程,小小一艘“船”,元器件泱泱10萬個。全國一盤棋,上下一條心,使神舟六號創下“四最”紀錄:航天歷史上規模最大、系統組成最複雜、技術難度最高、協調面最廣的世紀工程,直接參加工程的單位有110多個,參試工程技術人員超過10萬人。
數字後的自豪還有許許多多:發達國家發射了10多次無人飛船試驗,才進行載人飛行。而我國,只進行了4次實驗,就從無人跨越到有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起步比世界航天大國晚了30多年,但只用了短短11年,就跨越式趕上。
造“船”如此,“造”人也如此。
奠基“神六”數字背後自豪的,是民族的尊嚴和不懈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