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閉幕的莫斯科航展上,俄羅斯又“擠牙膏”式的介紹了自己的一些航空武器,這其中就包括中國已經引進,大家似乎已經非常熟悉的蘇-35戰機。
蘇霍伊在蘇-35的宣傳材料中非常明確的提到3個有趣的方面:其一,蘇-35擁有“超機動模式”,該模式下具備結合矢量推力控制在近距離格鬥中使用空對空武器的能力;其二,蘇-35的航電系統相當於五代機的雛形,飛行員能夠得到“智能支持”;其三,蘇-35的雷達反射面積減小,具備高水平的戰場生存能力。
北國防務(微信ID:sinorusdef)此前已經多次提及這3方面內容,但蘇霍伊將其作為基本宣傳材料用英文的形式展示還是第一次。今天,我們就再來“溫習”一下蘇-35以上3個方面究竟意味什麼。
2019年莫斯科航展上表演的蘇-35S戰機
菜鳥也能飛“眼鏡蛇”
蘇-35擁有公認的出色超機動能力,但外界對於這個“超機動模式”則較少提及。“超機動模式”其實並不抽象,它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模式,在蘇-35左側油門杆附近有一小塊區域是飛控控制面板,這上面就有一個“超機動模式”按鈕就能開啟該模式。此外,控制杆中間也有一個控制按鈕,通過該按鈕也能進入“超機動模式”,使用中這個按鈕使用可能更頻繁。
綠圈處為飛控界面,紅色熒光處按鈕為“超機動模式”按鈕。此外,控制杆也能進入該模式。
“超機動模式”一旦開啟,將能夠讓飛行員發揮出飛機機動性能的極限,包括進入失速領域,做出“落葉飄”、“鐘擺”、“眼鏡蛇”等機動。進入該模式後,飛控系統會解除攻角限制,蘇-35首席試飛員博格丹曾表示,此時飛機可以飛到±180°攻擊角。除了放寬限制外,該模式下或許會改變操縱命令的傳遞數,讓飛機變得更靈敏。
而蘇-27和蘇-30這些沒有“超機動模式”的飛機,則是通過操縱杆強制施力來關閉飛機限制系統,讓飛機可以進入90-120°攻角然後再恢復,也就是著名的“眼鏡蛇”機動。但需要指出的是,蘇-27/30的“眼鏡蛇”的失速機動過程中飛控系統並沒有介入,飛行員因此需要自行判斷解除限制是否安全,且操縱杆與推力控制方面的步驟都有講究,因此,早期蘇-27/30的極限動作通常只有資深飛行員才會去做。
蘇-35則不同(包括蘇-30SM/MKI),“超機動模式”啟動後飛控系統仍會全程介入,此時攻角限制雖然解除卻仍會確保G值、抗螺旋等安全性。飛行員只需想着如何用機動方式對準敵人,不必擔心安全條件。換句話說,蘇-27的失速動作要資深飛行員才能做,而蘇-35上普通飛行員亦可完成超機動動作,真正做到了超機動使用的普及化。在蘇-35的國家試驗中,“超機動模式”下的武器使用也是驗收項目。
中國列裝蘇-35已接近3年,按照俄軍的使用周期,或許距離使用超機動模式已經不遠
不過,蘇-35使用超機動能力的門檻雖然降低,但飛行員要真正開始使用這一模式仍需要相當的基礎訓練。俄新社2015年的報道顯示,俄東部軍區蘇-35S部隊(即首批列裝部隊)飛行員開始進行超機動試驗,進行包括矢量推力在內的操作,這才最終意味着超機動正式在俄軍作戰部隊中開始使用。
按照俄軍的周期來看(約3年),已列裝蘇-35將近3年的中國空軍或許也將逐步進入“超機動模式”的操作,該模式一旦開啟,中國空軍將真正的進入“超機動”時代。
被低估的“電子飛行員”
關於航電系統和“智能支持”其實並不難理解,蘇-35S和蘇-57的研製周期是重疊的,為了縮短蘇-57的研製周期,蘇霍伊就將蘇-57的航電系統先放到了機體更加成熟的蘇-35S上進行試驗。要注意的是,這是很大程度上把整套系統架構都放上去,而不是類似現在部分三代半機使用了四代機上下放的技術。
蘇霍伊的這個策略顯然成效顯著,蘇-57的發展過程中雖然中途遇到了些挫折,拋開外界對其性能的質疑不說,蘇-57總體成熟度還是比較高的,其赴敘利亞行動等細節多少能說明一些問題。
“智能支持”則是蘇-57和蘇-35航電系統中最核心的部分之一,是飛機的“大腦”。在蘇-57上,它被稱做“信息管理系統”(IUS),它也被形象的稱做“電子飛行員”。
簡單的理解,“信息管理系統”的運作機制就是基於飛機上的大量傳感器,搭配任務數據內有關敵軍的情報內容,進行複雜的綜合信息融合處理,最終給飛行員以建議。現代戰機的技術先進,獲得信息並不難,因此這套系統難的是如何讓系統根據實際經驗進行決策,這就需要經驗與算法的融合。在蘇-57的最新宣傳中,這套系統被賦予了AI這個當下流行的名詞。
北國防務之前在提到“信息管理系統”時,很多讀者將其誤認為“決鬥”系統,這其實是對該系統的“矮化”。“決鬥”系統只是上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開發的一款空戰專家系統(基於386即可實現),而“信息管理系統”並不只負責空戰,因此“決鬥”這類系統充其量只是“信息管理系統”的一部分。
蘇-35也能“隱身”?
減少雷達信號特徵是所有三代半戰機都在努力的方向,蘇-35自然也不例外。俄方在極少談到這方面的信息,最近一次談到蘇-35在減少雷達反射面積似乎是在10年前的莫斯科航展,在當時展出的看板上稱蘇-35的“一系列‘隱身’技術使其RCS減少5-6倍”。
蘇-35的機體與蘇-27類似,蘇-27的反射面積在10-15平方米左右,如果按照09年的說法,蘇-35的雷達反射面積可能只有1.6-3平方米(指的應是正面±60°範圍),與殲-7相當。如果真能達到這個水平,雖然不如歐洲的三代半,但顯然還是比較可觀的,但目前並沒有後續明確的信息支持這點。
更早之前,蘇-27M(即老蘇-35)也曾進行過“隱身”的努力,主要是通過使用吸波塗料、座艙鍍膜以及頻選雷達罩來達到目的。現在有的說法甚至說蘇-35的雷達反射面積可達到0.6-2平方米(同樣是指正面±60°範圍),飛機正面的雷達和發動機是其最大雷達輻射源,如果能解決好這兩個問題(例如增加類似F-18E/F的發動機進氣口的雷達屏蔽器),這並非不可能。此外,吸波塗料也是重要的途徑,而它的使用與否的彈性是比較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