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業國土普查防災探測,副業辨識偵查拍攝軍事目標,定位上就是軍民兩用的衛星可謂一直以來都是我國的傳統。近日高分衛星的解說圖更是實錘。央視在播出的一檔新聞節目中,有人在一個一閃而過的畫面中驚訝地發現,高分一號衛星下面美軍多款著名戰機清晰可見,其中就包括F22、B-2等隱身戰機。
我國大多數民用衛星都具備對敵方軍事目標和偵查和拍攝能力。聯想之前我國民用衛星長光拍攝美國聖迭戈海軍基地美國航母動態進港視頻,再適逢高分12號衛星於日前升空,本文就藉此淺談下我國衛星現狀。
我國在衛星領域的起步較晚,直到1970年代,我國首顆衛星“東方紅1號”才被送入太空,而在接下來的數十年裡,我國雖然從美蘇“星球大戰”,海灣戰爭中深刻認識到衛星在軍事和民用領域的作用,但是由於種種因素,一直到2006年,我國也只才進行了24次衛星發射,而且其中大多數衛星都是實驗性質,不僅不運用於軍事和民用,就連長期在軌的衛星也是寥寥無幾。
不過,隨着我國在航空領域運載火箭上的進步,發射衛星的成本逐漸降低,在2010年後,我國也算是最終迎來衛星的高發射期,短短數十年內,我國在軌數量從早期的還不到10位數,瞬間增長至2019年初的299顆,其中,大多數都是民用的遙感導航通訊衛星,而我國專用軍事衛星的數量使用對排除法,大致推斷在60至80顆左右或者更少。
相信這時肯定會有小夥伴會問,美國600餘顆軍事衛星,我國才不到100顆軍事衛星,中國是不是太少了?首先,必須認清,隨着技術的發展,軍事衛星和民用衛星之間的性能差距已經遠沒有冷戰時和冷戰剛結束後那麼明顯。美國天上的600顆衛星,其中許多發射於上個世紀的通訊遙感和偵查衛星論性能與我國用於民用領域的“吉林”、“高分”、“長光”其實差距都非常大。換句話說,我國許多民用衛星在必需時刻都可以搖身一變變成軍事衛星,用於為軍隊提供數據和情報,且服務能力並不會比美國專用的軍事衛星差多少。
而且值得注意,即使是“北斗衛星”,其標準也是民用衛星,而不是像美國,直接將GPS導航系統分類為軍用衛星。因此,我國的實際可用軍事衛星,在數量上與美國的差距其實並不大,並且在未來,伴隨着我國一年蓋過一年的衛星發射行動,我們很快就能徹底追平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