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感恩:雞蛋黃瓜和美國表彰證書 |
送交者: 楊思妹 2005年11月23日19:38:24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
在中國新聞網上,我看到了二戰中美軍飛虎隊隊員格林·本尼達重新回到中國湖北“認親”,老淚縱橫地感謝當年的救命恩人,以了卻六十年來的心願。
在重慶晚報上,我看到了美軍飛虎隊老兵愛德華·康姆亞特感謝重慶人,他在感謝信中說:中國人滴水之恩,銘記永世”。 在新華網裡,我更看到了雞蛋,黃瓜和美國國務院表彰證書的故事:中國人幫助美國士兵的往事,經過了60年時間的打磨,也未曾被遙遠的大洋彼岸所忘卻。 “雞蛋”故事說的是,替日本人干保安看守工作的中國人葛慶余(當然那時被稱滿洲國人)和一個美國俘虜兵之間的秘密“交易”。被日軍關押在瀋陽“奉天俘虜收容所”里的美國士兵---肯·塔沃里乘幹活的機會將軸承等零件從日本工廠里偷出來,交給保安葛慶余,由葛慶余拿到市場上去變賣換錢,買回雞蛋等食物回饋給美國戰俘。 這樣類似的事例在我們的報刊和書籍中也可以讀到,但不同的是:作者總會將自己的一方描述成機智和勇敢,將另外一方描寫成自私和貪婪外加愚蠢。 但美國人就不是這樣,肯·塔沃里沒有去猜測中國人葛慶余的背後動機和用心,比如:1,他幫助美國戰俘銷贓是有私心的,他一定剋扣下了不少錢財,否則理解不了他的行為。2,中國人葛慶余這樣做是為了他自己的利益,因為他知道美國人得勢了,他就會有好處,充當日本人狗腿子的罪惡就容易逃避掉等等。 美國人塔沃里認為,這個中國人是在冒着生命危險在幫助他,他給了他和其他戰俘頑強地面對困難的勇氣。塔沃里說,葛慶余是美國戰俘的好朋友和恩人,希望所有美國的朋友們同樣地善待他。 不幸的是,當肯·塔沃里終於打聽到恩人葛慶余的下落時,葛慶余已經故去十幾年了。為了緬懷這個中國朋友,他特意把葛慶余當年的照片放大,送給了葛慶余的子女,並為葛慶余即將讀大學的孫女葛新資助一些學習的費用。他說,希望這微不足道的資助能夠給這個家庭帶來幫助,也希望中美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能夠在後人的身上得以延續。 肯·塔沃里回味的是"偷軸承換食物"的歲月,難忘的是60載中國恩人情,不分階級,不分民族,不分黨派,這就是人性的光輝,這就是美國式的感恩。 “黃瓜”故事說的是,在日本工廠里工作的中國人李立水(屬當時敵對的偽滿洲國人),在一次他們買來蔬菜的路上,扔給一邊幹活的編號266戰俘幾根黃瓜。於是戰後,這名編號266的美國戰俘專門給李立水寄來照片和感謝信,說那根黃瓜讓他永生難忘。美國人認為,只有那些勇敢和真摯的朋友才會冒生命危險去幫助他們。 幾根黃瓜,過了六十年,美國人還記得,美國政府還記得。換成中國人,換成中國政府,或許也會記得,但會是另外一種意義。 在閱讀張澤石的“戰俘手記”時,讀到了“香煙”的故事。在朝鮮戰場上,我志願軍180師陷入包圍圈,志願軍戰士們忍着傷痛、飢餓、疲勞在雨水中苦苦堅持了十幾天,直到被俘。可想,有一些犯了煙癮的幹部戰士向美軍看守討煙抽,按被俘戰士的話就是“從部隊被圍後,大家很久都沒聞過煙味了”。可想,會有美軍看守給被俘虜的志願軍官兵遞煙。要的人多了,就引起了哄搶,人多煙少,看守只得將香煙折斷分發,因為美軍士兵按規定一天也只有一包的日供應。 被俘幹部戰士們求的是正常的生理需求,美軍看守只是在個體上從最樸素的人性本能的角度上滿足這種需求。這個時候,沒有中國人和美國人之分,沒有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分,也沒有英雄和狗熊之區別。因為反過來,假如哄搶香煙的是美國俘虜兵,雖然可能會被志願軍戰士恥笑,但美國兵大多不會有不妥的感覺,反而會對派發香煙的志願軍士兵產生感激之情,會認為那是“滴水”之恩。 這一切都是再正常不過的普通人的正常反應,但到了中國人的筆下,就上升到了民族骨氣和節氣的高度。張澤石將這個“香煙”故事的標題冠以“骨氣”二字。張澤石說,他感到血一下湧上了頭,忍不住跑過去大喊:“回去,你們都回帳篷去!”,並對勉強回到了帳篷難友們說:“儘管咱們落難了,但不能丟中國人的臉啊!”。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莫非美國大兵成全了志願軍戰俘當烈士的願望才能讓中國人產生感激之情不可? 當時的偽滿洲國是日本的同盟國,不僅給日本軍隊提供後勤保障,還直接派兵隨日軍征戰,參與對美國戰俘的看押和迫害。對於替日本人服務的滿洲國人葛慶余和李立水等,美國人並沒有以最壞的惡意去加以揣測,更不會查了祖宗三代後去定性。 60年過去了。美國國務院於2005年8月19日向李立水和葛慶余等中國人授予了“表彰證書”,表彰他們在太平洋戰爭期間對關押在中國瀋陽奉天戰俘營的美國戰俘的幫助,以感謝他們的“人道和勇氣”,並銘記這些“真摯的朋友”。 中國媒體多強調這些中國人對美軍的幫助是無私的,是為了中美友誼。但是無私還是有私以及背後的動機,並不會影響到美國人的感恩,因為在那一刻,這些中國人的所作所為,實實在在地,也就是客觀地幫助了美國人。雖然一些抗擊日本法西斯的美國英雄還曾在我志願軍戰俘營里遭受了虐待,但恩是恩,怨是怨,恩怨分明,只要有“滴水”之恩,就當“湧泉”相報,這就是現實中的美式感恩。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