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來自“伊爾第一團”的8架伊爾-76(01、02、03、06、07、09、10和11號機)分赴瀋陽、蘭州、廣州和南京,將795名人民軍隊醫務工作者和58噸物資運抵武漢。自打這個數字公開之後,就有人疑惑,有着四五十噸最大載重量的伊爾-76,“才”運這些是否有些“大材小用”?
在多數情況下,大型運輸機都用不到其最大載重量,因為很多體積超大的物資,未必很重;而真正的“重量級”,往往又占不了貨艙空間的多大比例。而在此次事出緊急的、人員和物資混合運輸的任務中,如何安排艙內空間也是門學問。
即使不增加這種“二樓”,伊爾-76的貨艙也能夠搭載145名全副武裝的戰士,或者126名空降兵;但在這次緊急大空運中,由於貨艙的相當部分空間需要用於裝載醫療設備和物資,所以為了保證每架飛機上100名左右的、即將投入緊張工作的醫務工作者能有基本的乘坐條件,這就需要在貨艙地板的可卸設備安裝座上增設一段中央座椅。
作為一型噴氣式大型運輸機,伊爾-76的貨艙是氣密式的,設有空氣調節系統和自動調壓系統,飛行時根據情況可由4台發動機同時供氣、或由每台發動機單獨供氣,緊急情況下也可由機身左側主起落架艙前的輔助發動機(VSU)供氣;另有包括24個固定式氧氣瓶和11個便攜式供氧裝置的氧氣系統,保證飛機在高空飛行時人員的需要。
另外為了方便物資裝卸,該機貨艙內還有4台每台可起重2.5噸的電動起重機,以及2台牽引拉力為2.9千牛的絞車。不過由於這次運輸的目的地是條件較為完善的武漢天河機場,因此在卸貨時無需它們出力:湖北機場集團安排了44台保障車輛,組建了80人的裝卸隊伍,確保醫療人員和抗疫物資第一時間抵達抗疫一線。
作為人民空軍戰略運輸力量的象徵,伊爾-76不僅圓滿完成了兩次緊急運送人民軍隊醫療力量馳援武漢的任務,它們的身影更是因此為更多普通百姓熟悉,成為這場戰疫中人民子弟兵光輝形象的重要背景——甚至融為一體。隨之而來,也少不了很多朋友抱憾於國產運-20大型運輸機未能第一時間發揮作用。
不過我們也要認識到,如果除去國產大飛機額外的象徵意義,同為偏重於運送物資的運-20,在執行這類任務時的效果與伊爾-76並無本質區別,也無法提升“白衣天使”們在馳援過程當中的舒適程度。從這個角度出發,如果我們擁有A330MRTT這樣兼顧人員舒適性和物資運載能力的平台,或許將比伊爾-76和運-20更加適合。
我們之前曾經談到過,雖然現階段我國未必具備相應的條件,但基於民機發展特種機確實有着諸多便利之處,這裡就不再一一贅述了,僅僅提一個細節。有很多細心的觀眾注意到,很多醫護人員在從“1276次悶罐車”上走下來時,動作比較“小心”。這除了有軍用運輸機乘坐舒適性不足,導致醫護人員在經歷數小時(從瀋陽和蘭州方向飛抵武漢,均用時三小時左右)的飛行後,容易產生疲勞的原因之外;他們下機時需要從貨艙的裝卸台跳板走下來,而非民航客機的登機梯乃至更加舒適的廊橋,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為了滿足人員和物資的上下機需求,
伊爾-76的裝卸台配備4塊機械化跳板,長度均為2.78米,一對寬0.5米、另一對寬0.4米。根據伊爾-76MD的使用手冊,收納在裝卸台艙里靠內側的窄跳板,使用時反而要裝在寬跳板外邊,不清楚蘇聯人是怎麼考慮的;總之在實際使用中,大都像上圖那樣把寬跳板裝在外側。
跳板通過前端帶有鎖鍵的鈎子與裝卸台後端的支撐架固定,早期型伊爾-76在裝卸台後端安裝9對支撐架,後期型(包括各國均已升級過的早期型)則改為13對支撐架。這樣就可以根據裝載類型變化,使用不同形式的跳板組合,靈活加裝在裝卸台的不同位置。一般說來,4塊跳板全裝的情況是用於車輛裝載的,以人員運輸為主時通常只裝其中的1-2塊。
由於跳板需要保證結構堅固,足以承受裝甲車輛的壓力,因此它不僅整體是鉚接盒式結構,內部還有大量的橫向隔板和縱向加強梁,所以整體較重,需要2-3人齊心協力,乃至手腳並用才能完成加裝和收納工作。這樣從降低工作量的角度出發,只裝設一對跳板也說得過去。
雖然跳板上都有防滑的橫向槽和銷釘,但這主要是為防止車輛打滑設計的,並沒有為人員行走做優化。從這次報道來看,由於我軍參戰醫療人員都攜帶了很多物品,行動不便,在四五十厘米寬的跳板上走斜坡時確實需要小心為上;把四塊跳板全部加上,最好再加以地毯之類的防滑措施後,才算是比較穩妥的方案。
相對於人員上下時的諸多“湊合”,伊爾-76在裝載醫療物資時算是“牛刀殺雞”了,主要的亮點是通過調整裝卸台的角度,適應不同機場的裝載條件,畢竟這是它作為大型軍用運輸機的基本功,“基操勿六”。
完成此次任務後的我軍伊爾-76部隊,仍將在保持戰備狀態的同時繼續待命出征。相信在這次戰疫結束後,已經在第一時間發揮了重要作用的他們,還將迎來新的一輪使用經驗總結(特別是針對疫區環境進行的個體與整體防護等適應性工作),為未來更加複雜的戰場環境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