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坦克發展的現狀:
現在我們國家在生產的主戰坦克有99式,96式,90-II式和88式。也就是說中國同時開設了“4條坦克生產線”,大家想想就知道,這種現象是不正常的。我們知道,美國目前只有1條生產線,就是M1系列,而M60早停產了;英國有“挑戰者”系列和“維克司”兩條生產線,前者自己裝備,後者用於出口;德國的“豹”1早停產了,現在德國只有“豹”2系列這1條生產線。
以上例子都告訴我們,我國坦克發展處於“不正常階段”,因此,我懷疑我國坦克的發展有不可告人的重大內幕。對於像88式這樣垃圾的坦克居然還在大批量生產,並大量裝備部隊,這從“國慶閱兵式”大批的88式坦克方隊就可以看出,88式在大量裝備並還在生產。這讓我懷疑“中國陸軍部”或其他什麼政府機關收了 88式的設計師或生產車間什麼好處,才批准它繼續生產的。
而96式是在85式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性能還算不錯。不過,我們既然有了更好的99式,為什麼還要生產96式呢?如果說用來出口的話,不是說90-II 式才是“出口型坦克”嗎?如果96和90-II都出口,必然會形成競爭,到時候“兩虎相爭,必有一傷”,這不是砸自己牌子嗎?96式又為什麼要大批量生產呢?
我個人認為,我國只要保留99式和90-II式,前者自己裝備,後者出口。而我們國家保留了“4條生產線”,而維持“4條生產線”的費用遠遠高於“2條生產線”。而且,實際上這4種坦克通用的部件都沒有超過60%,都裝備的話必然給“後勤”帶來巨大的麻煩。我想,陸軍部不可能不知道這個問題。
其實,前蘇聯已經給了我們很好的教訓,當年T-64,T-72,T-80這3條生產線同時維持,給蘇聯造成了巨大麻煩。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發現,要維持這 3條生產線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T-64很快停產。有了“前車之鑑”,中國人還要同時維持“4條生產線”,搞的比“前蘇聯”還牛,難道我們中國人現在很有錢了嗎?這不是浪費是什麼?
還有,國外研製新坦克,往往需要15-20年的漫長階段,因為“每一種新坦克都意味着要適應全新的戰術思想”。而中國坦克實際上是在“盲目亂開發”,沒有進行足夠的“技術儲備”,沒有經過戰術論證,而好象是憑“某個專家的個人興趣”,就上馬開工,所以,中國每5年就會出現至少一個新坦克。但這種新坦克不象國外那樣代表了“新的時代的到來”。比如M60和M1,它們表明了戰術的“新革命”,而蘇聯的T-62和T-72並沒有發現有很明顯的“革命進步”,因為研製的“時間跨度”不同,蘇聯的“時間跨度”短。為此,蘇聯浪費了很多錢。
國外一種新坦克定型,往往是進行“公開招標”,許多公司拿出自己的產品到指定地點進行“比試”,從而“優生劣汰”,只有一個產品被批准“裝備部隊”;而失敗的那些公司會再進行一次“比賽”,主要是爭奪“出口型坦克”的名額。所以歐洲國家最多只維持“2條生產線”,有時只有1條。而且,失敗的公司可以為“競標優勝者”生產某些部件,如裝甲,履帶等,這樣保證“失敗者”不會因為“沒事幹”而迅速破產。
而中國就不同,所有坦克工廠都是“各顧各的”生產,是“一盤散沙”。坦克的定型是由“某些關鍵人物”點頭來決定是否裝備,而不是通過“公開比試”確定誰優誰劣來決定的。
比如,中國生產的89式自行反坦克炮就是“亂開發的產物”,89式能做的,主戰坦克都能做,而且主戰坦克的反坦克能力比89式強的多,因為主戰坦克的“火控系統”比89式強多了。而且,89式只能完成“靜對靜”,“動對靜”的射擊,不能做“動對動”射擊,因為“火控系統”不過關。而且,89式有32噸,不便於空運,又不象“輪式戰車”可以用來偵察,也不能用於“快速反應部隊”。反坦克能力又不如“專門的反坦克導彈車”或主戰坦克,那麼,它不是“多餘裝備” 是什麼?
說白了,89式是在“侵吞中國可憐的國防預算”,它只是某些專家或領導“憑個人興趣製造的產物”。
總之,我認為,中國坦克發展有“不可告人的內幕”,就算沒有,也是“極其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