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2日,台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前往澎湖,“慰問”駐紮在當地的台軍。台媒照例報道了蔡英文在澎湖的活動,其中一個鏡頭讓某些人激動不已。鏡頭顯示,一架“經國”號戰機的前方赫然擺放着兩枚方形截面、彈體下方有進氣道的導彈,這兩枚導彈正是“萬劍”空射巡航導彈。
[“萬劍”空射巡航導彈]
“萬劍”導彈的外觀看上去很像美國的“聯合防區外武器”或者歐洲的“暴風陰影”。據說它具有一定的隱身能力,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從防區外發射。有人認為,台空軍用F-16攜帶“萬劍”導彈從澎湖起飛,可以打擊分布在福建和廣東的解放軍目標,特別是打擊各大航空兵基地。
如果把時間前推到“萬劍計劃”剛提出的上世紀末,這樣的戰法還真是很難對付。當時解放軍雖然已經裝備了一部分從國外引進的先進戰鬥機和防空導彈,但在電子對抗領域跟先進水平還是有着很大的差距。在遠程壓制打擊方面,也只有戰術彈道導彈等少數高成本手段。面對射程可能達到200千米、採用GPS制導的“萬劍”導彈,確實有些頭疼。
但是從1999年以後,大陸的軍事裝備研發大規模提速,在多個方面迅速填補了空白、趕上了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之下,“萬劍”導彈雖然得到了美國的全力支持和技術轉讓,由於島內工業基礎的缺失,研製進展緩慢,直到2004年才完成分系統研製,到2006年首次試射。直到2012年,“萬劍計劃”才得到批准,在2014年進入批產。此時,大陸軍工部門早已脫胎換骨,“萬劍計劃”提出時的背景早就不存在了。
[攜帶“萬劍”導彈的“經國”戰機]
既然是“防區外彈藥”,就意味着“萬劍”導彈要從對方防空火力圈之外發射,它具備這種能力嗎?“防區”的大小是個隨時間不斷變化的概念。對於不同裝備水平和訓練水平的軍隊,防區的理念也有很大不同。僅僅討論防空反導,那麼解放軍擁有預警機、預警雷達組成的對空警戒網,殲-20、殲-10組成的空中攔截網,S-400、S-300、紅旗-9、紅旗-22、紅旗-16等型號組成的多層次地空火力網。這個防區的大小,已經抵達了第一島鏈。無論“經國”號部署在台灣本島還是澎湖,一起飛就處在解放軍的“防區”內。
台灣空軍的部署也讓人匪夷所思。如果把“萬劍”導彈部署在花蓮的佳山基地,可能還有一些合理性。至少,“經國”號有機會帶着“萬劍”導彈起飛,然後胡亂發射出去交差。部署在澎湖的馬公基地,解放軍動用遠程火箭炮就能將其輕鬆摧毀。
“萬劍”導彈本身的設計也存在一定問題。顧名思義,這是一種子母彈。據說導彈總體重量1000千克,戰鬥部重450千克,可以裝120枚子彈藥。如此算來,一枚子彈藥的重量只有3千克多,只能殺傷軟目標。台灣方面稱它可以打擊機場跑道,簡直就是開玩笑。如果對方把飛機裸露地密集擺放在機場上,它或許有一定殺傷力,藏在加固機堡里就毫無辦法了,甚至普通的遮陽棚都可以讓它威力大減。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它的戰鬥部重量只有350千克,那就意味着子彈藥的為例更小了。
[“萬劍”導彈的容積有限,威力很小]
上述問題,任何一個具有一定軍事常識的人都可以認識到。台軍雖然戰鬥力低下,但也不至於想不明白這個道理。那麼,蔡英文“視察”澎湖,駐軍展示對地攻擊武器,到底是要嚇唬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