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志願軍為何能打贏?除了意志 指揮水平也遠超美軍
送交者: 三把刀 2020年10月26日20:45:52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今年是抗美援朝戰爭開始70周年,關於這場戰爭的諸多細節也越來越為人所熟知。大家都知道的是志願軍以劣勢裝備戰勝了武裝到牙齒的美國聯軍,在談及如何戰勝時,大眾更側重於從人的意志力和獻身精神方面去考量。

  而事實上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戰鬥中,光有堅強的意志、不怕犧牲的精神還不行,必須要有高超的謀略和高明的戰術。

  志願軍118師師長和政委,就是他們率領的這支部隊打響了抗美援朝戰爭第一場殲滅戰

  志願軍的部隊都是幾十年戰爭打造出的精兵強將,志願軍司令彭德懷當時才52歲,但已經有34年的戰爭經歷;志願軍的兵團和軍師級指揮官,一般只有30多歲;團級指揮官好多是20多歲;這都是連續多年戰爭磨礪出的指揮人才,而在基層部隊中,老兵成分也非常高。

  這樣的部隊有着豐富的戰鬥經驗,高超的戰術和高明的戰役指揮,這實際上是志願軍能夠戰勝美國聯軍的又一大法寶。

  因為當時的美軍雖然打過兩次世界大戰,但是有長期指揮經驗的人並不多,其高級指揮官年齡普遍很高,戰術較靈活者比較少。以至於兩軍交戰好幾個月後才發現志願軍弱點的李奇微都能被捧成名將,而志願軍在雲山與美軍首戰後便總結出了美軍的優缺點。

  事實上後來的李奇微、范佛里特等美軍將領,其指揮可以說合格,但也並無多少出彩之處。

  畢竟有着絕對制空權和絕對火力、機動、後勤優勢,稍微靠譜點也不至於被打得太慘。就如北非戰場上所謂的“名將”蒙哥馬利一樣,其本身就有兵力、武器、後勤上的絕對優勢,在這種情況下,打贏是正常的,甚至說小勝都不合格,因此筆者對蒙哥馬利的所謂“名將”頭銜一直是不感冒的。

  同樣的,以美軍當時所掌握的技術裝備優勢,發揮到後來那個程度,至少不能說很出彩。

  志願軍在沒有制空權,白天幾乎無法行動,火力只有對方幾十分之一,機動全靠徒步的情況下,打出了什麼樣的戰果大家也都知道。甚至說一些打得不太好的戰鬥,很大程度上也不是指揮的問題,而是雙方的硬實力差距實在太大。

  有些人將一些美軍將領捧成了世界名將,敢問美軍要是在如此劣勢的條件下,能發揮得怎麼樣?是不是都快到投降條件了?因此說,研究志願軍的指揮藝術,其實要比單純吹捧美軍更有價值。畢竟有美軍當時的那個本錢,就是在座的各位去指揮也不會比李奇微等人差多少。

  ▲志願軍第一次戰役要圖

  我們本文便講一下志願軍預定的入朝作戰計劃,這個內容大部分人是不了解的。因為志願軍最初計劃在朝鮮北部實施防禦作戰,結果後來打出了隨機應變的第一次戰役。

  此戰小勝後,志願軍又利用美國聯軍輕敵冒進的心態,示弱於敵,誘敵深入,打出了著名的清長大捷。而這一戰的勝利,使得美國聯軍連在平壤—元山線組織防禦的本錢都沒有了,一敗便敗到了三八線,由此奠定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局。

  下面我們便來回顧下志願軍是如何臨機應變,由預定防禦作戰轉而打出小而精悍的第一次勝利來的。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為應對可能到來的危急局面,我國在7月份即以精銳的13兵團為主組建東北邊防軍,至8月該部已集中到東北地區整訓。

  9月15日,美軍第10軍在仁川登陸,朝鮮戰場局勢驟變,人民軍主力被堵截在三八線以南並遭到重創,而在三八線北,人民軍僅有部分新組建部隊和警備部隊,難以抵禦北進的美韓聯軍。

  至9月30日,韓軍第3師團已越過三八線;10月1日,韓軍第1軍團主力越過三八線;10月7日,美軍不顧中國警告也越過三八線。

  在麥克阿瑟的計劃中,美軍第8集團軍將沿開城—沙里院—平壤方向實施主攻;美第10軍在元山實施登陸,隨後沿元山—平壤線向西進攻,占領了平壤—元山線後,美軍主力控制於此,定州—寧遠—咸興線以北由韓軍進攻。

  朝鮮半島南北長840公里,東西寬360公里,是一個三面環海的狹長型半島,其最窄處的蜂腰部就是平壤—元山線,東西寬僅170公里。換言之,控制該線所需的兵力是最少的,同時卡住了該線進可攻退可守,其重要性非常高。

  我國早就注意到了平壤—元山線的重要性,在10月14日最終形成的作戰計劃是:

  在平壤、元山鐵路以北德川、寧遠公路線以南地區構築兩道至三道防禦線,如敵來攻則在陣地前分割殲滅之,如平壤美軍、元山偽軍兩路來攻,則打孤立較薄之一路。現在的決心是打偽軍,也可以打某些孤立的美軍。

  如時間許可則將工事繼續增強,在六個月內如敵固守平壤、元山不出,則我軍亦不去打平壤、元山。在我軍裝備訓練完畢,空中和地上均對敵具有壓倒的優勢條件之後,再去攻擊平壤、元山等處,即在六個月以內再談攻擊問題。

  由此可見,志願軍的原計劃是確保平壤—元山以北區域,實際上卡准了麥克阿瑟的原方案,不得不說當時的百戰精英觀察力是極度敏銳的。同時這一方案也考慮到了我軍現有裝備較弱,待換裝蘇式武器戰力增強後再反攻的情況。

  麥克阿瑟同樣不是等閒之輩,他在看到人民軍已經難以抵抗,美韓軍進展迅速後,在10月17日發布了新的作戰命令。

  新的命令修改了原定美第8集團軍及第10軍在平壤—元山線匯合的安排,決定美第8集團軍指揮西線部隊,美第10軍指揮東線部隊,分別向朝鮮北部快速進軍。

  同時麥克阿瑟將原來的在定州—寧遠—咸興線以北使用韓軍的計劃修改為了在宣川—青山場市—古仁洞—豐山—城津一線,此線距離中朝邊境僅40英里。

  麥克阿瑟同時認為,由於美韓軍進展迅速,中國已經失去了武裝干預的最佳時機。到10月19日,美軍跨過三八線僅12天后,其與韓軍已經占領了平壤。

  而在10月19日這一天,志願軍開始渡江。

  按志願軍原計劃,10月19日大軍入朝,先頭軍在7天內推進到朝鮮北部德川—寧遠線以南的山嶽地帶,休息一到兩天,10月28日起構築工事。

  在志願軍修工事時,人民軍餘部則繼續抵抗,儘可能遲滯美韓軍的進攻。志願軍26萬人在10天時間內渡江,28日便可全部渡江集結,準備在11月打一個勝仗。

  初期的作戰目標是殲滅一兩個或兩三個韓軍師團,局勢將大為鬆動,所設想的最理想方式是敵固守平壤、元山線不敢來攻,我則以軍隊的一半開回國內練兵就糧,打大仗時再去。

  當時的入朝作戰為高級機密,國內知道的人很少,而入朝部隊渡過鴨綠江也是選擇在傍晚。所以第一批入朝部隊大軍渡江時的照片可以說幾乎沒有,現在比較著名的志願軍入朝的這條“長龍”照拍攝於1951年2月,主角是後續入朝的64軍部隊。

  為了使得大軍迅速入朝,部隊的渡江點和時間也有精細的安排。

  第40軍從安東渡江,19日晚渡過2個師,其中118師渡江後沿義州、朔州、北鎮、溫井,向熙川以南前進;120師從新義州直插舊倉洞、鬼城、泰川、寧邊,向德川、寧遠前進;20日晚上,軍部及119師渡江,軍部在118師後開進,119師在120師後開進;21日晚,配屬的炮兵42團及軍後勤渡江,在軍部後開進。

  第39軍第117師於19日晚從長甸河口渡江,20日晚,全師進至朔州以南,向泰川前進;軍主力在19日或20日晨車運安東,於22日晨開始尾隨40軍渡江,於23日晚上全部渡江完畢。

  炮兵第1師炮26團在24日晚自安東渡江,沿義州、朔州向溫井前進;炮兵司令部直屬隊及炮兵第2師主力高炮第1團在長甸河口渡江,尾隨40軍前進;

  42軍也在19日晚開始渡江,至21日渡江完畢;38軍的渡江時間最晚,21日才開始車運輯安,22日開始渡江,後衛114師在25日渡江完畢。

  按照作戰方案,各部預定的部署地域為:

  39軍擔任鴨綠江到九龍江地區防禦,主要控制永山、龜城、泰川一線;40軍擔任九龍江到校館裡地區防禦,主要控制寧邊、球場、寧遠一線;42軍擔任校館裡到五老里以東地區防禦,主要控制社倉里、五老里一線地區。

  除在正面展開這3個軍外,較晚渡江的38軍在江界、輯安地區部署,以擔負機動任務。

  但是人民軍此時已經沒有戰力了,美韓軍隊占領平壤後兵分多路,以機械化行軍的方式快速向鴨綠江推進,期望在11月23日感恩節前結束戰爭。當時的形勢於我方極為不利,因為在我軍渡江期間,美韓軍已經快速向我我預定設防地區開進了。

  面對嚴峻的作戰形勢,13兵團要求各部以戰鬥姿態開進,隨時準備在開進中與敵作戰,並設想了三種可能的情況。

  一是敵先我抵達預定地區;二是我剛到敵即來;三是行進中遭遇。

  志願軍分析認為,這些情況都有利於我造成從運動中殲滅敵人的有利機會,因此要求各部隨時準備作戰,以圍殲遇到的敵人。

  同時若敵發現我行動停止前進後,我一方面則抓緊時間構築工事,另一方面派出小部隊插至敵後,通過襲擊、伏擊敵人,來延緩其後續部隊前進。

  這是志願軍作戰計劃從預訂的防禦作戰向臨機殲敵+防禦作戰的一個轉變,從這樣的作戰計劃可見,志願軍所想的防禦作戰是非常積極和具備進攻性的,由此也不難看出這支部隊的特點來。

  以上我們說了這麼多,看似時間範圍很大,但實際上不過是1950年10月美韓軍跨過三八線後,不過半個月的時間。所以,戰場形勢瞬息萬變的特點,由此可見一斑。

  而這也是志願軍在蘇援武器到來前就匆忙參戰;隨後的9兵團在冬裝未能齊備的背景下也緊急參戰的關鍵。原因很簡單,再不出兵,戰爭就結束了,而當美韓軍隊陳兵我東北邊境,那後果將不堪設想。

  10月19日,美韓軍占領平壤,同一天,志願軍正式出兵。

  10月20日,西線的韓軍第2軍團北進至我預定陣地90到130公里處,東線的韓軍首都師團已先我抵達預設陣地;當日我志願軍渡江部隊僅為4個師另1個團,距預定防禦地區有120到270公里。

  10月21日,美韓軍主力自平壤—元山出動,向中朝邊境全速推進。

  由於人民軍主力損失殆盡,根本無法阻擋美韓聯軍,使得後者是以近乎行軍的方式北進;再由於美韓軍隊是機械化快速行軍,推進速度很快。這就使得志願軍的原計劃無法實施,在預定地域展開防禦並殲敵的設想已經無法落實了。

  就在美韓軍主力北上的當天,毛主席向志願軍發電,要求志願軍馬上改變原作戰計劃,立即部署殲滅幾個冒進的南朝鮮師。

  毛主席判斷:

  美偽均未料到志願軍會參戰,故敢於分散為東西兩路,放膽前進。東線的南朝鮮首都師和第3師要在7天后才能到達長津,然後轉向江界。故指示志願軍第一仗不準備打東線的南朝鮮首都師、第3師,而以42軍的1個師位於長津地區阻擊東線敵軍即夠。42軍主力放在孟山以南地區,切斷元山—平壤間鐵路線,鉗制元山、平壤之敵,使之不能北援,而志願軍集中主力3個軍,各個殲滅南朝鮮第6、7、8師。

  同時毛主席強調:現在是爭取戰機的問題,是在幾天之內完成戰役部署,以便幾天之後開始作戰的問題,而不是先有一個時期部署防禦然後再談攻擊的問題。

  而彭總是先於志願軍主力渡江的,通過跟人民軍的接觸,一兩天內久經沙場的彭總也形成了自己的判斷:

  目前美偽軍北犯中,遭到人民軍抵抗甚弱,仍無顧忌地分途北進中,並有在下雪前,進至中朝邊境。據此,敵在未發覺我軍行動前,仍將會向北冒進。

  因此我軍在初期作戰中以運動戰方式殲滅敵人的機會,是充分可能的。

  將帥達成一致後,彭總向各部強調:

  我們應深刻體會與執行毛主席的指示,極力爭取與造成運動戰殲敵的良機,以求開始打好仗,將敵氣焰打下去,使敵不敢輕易冒進,以達遲滯敵人,爭取時間的目的。

  根據10月21日的部署,志願軍放棄了原定的在平壤—元山一線以北,德川—寧遠公路線以南地區組織防禦的設想,轉而立即部署第一次戰役。

  到10月22日早7時,根據美韓軍隊的北進情況,毛主席確定先抓住韓軍的第6師團和第8師團殲滅之,由39軍負責包圍殲滅一個,40軍負責包圍殲滅另一個。

  但是志願軍是以夜間徒步行軍為主,而且當時難民擁塞道路,以至於難以快速前進;而韓軍則通過汽車行軍,推進到了熙川以南我預定殲敵區域,使得我殲敵計劃再次發生改變。

  10月23日,毛主席發電指出39軍、40軍不要與敵過早接觸,要將熙川、溫井、龜城以南地區讓給敵人,誘敵深入。同時強調,敵進甚急,捕捉戰機最關緊要。

  10月24日,麥克阿瑟再次下達新命令,取消美英軍隊的使用地域限制,要求聯軍所有部隊以最快速度向中朝邊境推進。在這個命令下,北進的美韓軍隊迅速翻了數倍,使得戰場形勢再度發生變化。

  之前在志願軍預定作戰方向主要是韓軍第2軍團的第6、第7和第8師團,其中第6和第8師團較為突出,志願軍預計先殲滅的是第6師團。

  麥克阿瑟下令後,韓軍第2軍團北進速度加快,第6師團進至溫井、楚山方向,其第7聯隊進至古場,距鴨綠江僅10多公里,威脅到了我輯安、長甸河口及後方交通線;韓軍第8師團進至德川以東,向熙川、江界前進,威脅到了我後方交通樞紐。

  韓軍第1師團進至龍山洞,並向雲山開進;韓軍第7師團位於江東、順川間;英軍27旅渡過清川江,向新義州攻擊,美軍24師尾隨;美軍騎兵第1師也在北進;同時東線的美軍第10軍也在迅速北進。

  因此志願軍在10月25日早6時最終確定了殲敵部署,決定以42軍主力在東線阻擊美軍第10軍,鉗制東線之敵,保障西線主力側後安全;集中38、39、40軍及42軍125師,在雲山、溫井、熙川地區殲滅韓軍第1、第6、第8師團。

  計劃先以40軍殲滅韓軍第6師團,待調動韓軍第1師團之際再由於39軍殲滅韓軍第1師團;38軍則配屬125師在熙川殲滅韓軍第8師團。

  在志願軍敲定最後部署的當天,前線部隊打響了抗美援朝戰爭的第一槍,因此後來將10月25日定為抗美援朝戰爭紀念日。

  其實在10月25日當天,同時打響了多場戰鬥,在紀念日當天我們會專門介紹。而隨着這第一槍的打響,也標誌着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次戰役的正式開始。

  第一次戰役的具體過程,大家基本都知道,就不專門介紹了。不過戰役前的這段臨機變化,恐怕很多朋友是不了解的,因此我們專門介紹了一下。通過這些變化其實也不難發現當時抗美援朝戰爭的急迫性,要是晚出兵幾天,恐怕歷史都得改寫了。

  而在極短的時間內,志願軍根據敵情變化迅速調整作戰方案和部署,可見這支軍隊的靈活性。所謂的天時地利人和,不僅僅是老天爺白給的,更主要是自己要創造去,通過這些介紹,我們也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對抗美援朝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9: 蔣介石“侈言抗日,立斬無赦”手令原件
2019: 給劉伯承的部隊上堂戰略課:為什麼要挺
2018: 中巴合研梟龍戰機出口尼日利亞 印度網
2018: 韓媒:中國量子計算機崛起速度令人吃驚
2017: 毛主席到底多神奇?只看這一仗就明白了
2017: 殲20隱身性能有缺陷 但仍是美軍航母的
2016: 《血壯山河》之3109 血戰禹王山 10
2016: 白雲先生:愁死人的美國大選
2015: 美國軍艦真來樂!
2015: 徹底的背反:一個盡職的標準兒皇帝!